皇帝对大臣的父亲:这个孩子现在不适合当官,家长先领回家去
洪武二十一年,正是戊辰科会试,朱元璋漫不经心地翻阅着考生的试卷以及考官递送的会试录取名单,他只是问了一个问题:解缙为何只被排在第七名,连一甲都没进去?
解缙当时只有十九岁,却已经天下闻名,在前一年的江西省乡试中豪取解元。这么年轻就如此才气纵横,朱元璋当然很喜欢,有此一问不足为奇。然而主考官的解释也很合理:解缙的文章气势磅礴,但观点过于犀利,如果再点他为会元甚至状元,恐怕会给他招惹是非,也会让他滋生傲气。
朱元璋点点头,认同了这个解释,而且在后来的殿试之中,大笔一挥,将解缙的名次再次推后,以三甲第十名录取。
这是洪武朝从皇帝到大臣对于年轻气盛而又才华横溢的解缙的保护,但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解缙果然很惹事。这也怪朱元璋,在新科进士就职后不久,他居然对解缙说: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这句话一下子激励了解缙,第二天解缙就呈上了《万言书》。从书中内容来看,的确是针砭时弊,然而解缙毕竟太过于年轻,有些问题并非朱元璋视而不见,而是必须循序渐进解决,甚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可以解决的。朱元璋还是很欣赏的接受了,并加以勉励,结果没过几天,解缙又提交了《太平十策》,还是说的那一套。
朱元璋欣赏他,解缙可以自由发挥,然而他却将炮火开向了其他的同僚。他仅仅是一个翰林学士,就在朝堂之上指责兵部官员玩忽职守,这让兵部尚书沈潜恼羞成怒,对解缙反唇相讥。这让朱元璋对解缙也很恼火,当下将他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案爆发,这本是朱元璋清除异己的行为,是高层权力斗争,也无所谓冤不冤。但解缙却强行出头,和王国用一起为李善长鸣冤,后来又向御史袁泰开火,上《论袁泰奸黠状》。袁泰受到处罚,然而解缙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朱元璋眼见情况不妙,特意将解缙的父亲叫到朝廷,对他说: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以朱元璋的暴脾气,不仅没有加罪解缙,还喊来家长带着解缙回家,先锻炼心性,去除这种年轻人的锐气再来,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宽容了。然而,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解缙还是没有领会朱元璋的一番苦心,以至招来了杀身之祸。
朱元璋驾崩后,解缙还去京师吊唁,此时遭到袁泰的报复,朱允炆贬他为河州卫吏。后来是董伦受到重用,替解缙说了不少好话,他才入朝为官。由于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入京师当了皇帝,解缙则在此时留任。
一开始朱棣比父亲朱元璋更器重解缙,朱元璋对于解缙还只是作为年轻官员来培养,朱棣则拿出货真价实的的内阁首辅让解缙当。虽然此时的首辅不能和明朝中后期的首辅相提并论,但至少也是进入了权力的中枢。甚至在立皇太子这样的大事上,朱棣也是听从了解缙的意见,他说过一句看似感人的话: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然而,也正因为解缙在立储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倒向了朱高炽,这样导致了汉王朱高煦的不满。解缙被他多次诬陷,被朱棣逐渐开始冷落憎恶。解缙再次出仕后,虽然对于权贵的态度有所不同,甚至也开始了攀附,不过他还是喜欢动不动就评判他人长短处,得罪人还是那么多,继续为他招祸。
尤其是在他外放为官时,返回京师述职,因为朱棣不在,他便去拜访太子朱高炽。朱高煦向朱棣报告后,解缙马上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被关押五年后,最终被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杀害。
两任皇帝,都曾表达过对解缙的无限器重,然而他却自作聪明,典型的情商太低,最终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