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无数武将的偶像,他的成就彪炳青史,为什么司马迁不喜欢他

在中国史学上,司马迁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一部《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没有之一。除了知识渊博,满腔热情外,态度严谨认真也是他的一个特点。所以,第一个系统评价司马迁的班固曾经说:

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然而,即使是这么伟大的太史公,也毕竟只是凡夫俗子,在《史记》之中,对于人物评价还是参杂了自己的好恶。尤其是越接近他生活的年代,这种私人感情的流露就更加明显,特别是面对李广和霍去病两人的态度上。

这两人都是值得后人尊敬的英雄,都为汉朝乃至汉民族的生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如果轮到战功的大小,霍去病则要显赫得多。

关于霍去病的功绩,小珏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不厌其烦地说了很多次。今天不愿意重复,只想用几个成语来概括:彪炳千古、百战百胜、纵横无敌、百世流芳。相信这并不夸张,也没有人硬是要抬杠反驳,正如曹操后来说评价的: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可以说,自从霍去病建功立业之后,武将们将他当作偶像,拼命接近他的成绩,文人们则疯狂赞扬,在他身上圆文武双全的梦想。他以24岁年轻的生命,为古代名将定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标准。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优秀的司马迁就是看不上如此优秀的霍去病。在《史记》中,李广获得了单独列传的机会,被写入了《李将军列传》,霍去病却只能和舅舅卫青以及众多将领一起合传,他们的传记叫做《卫将军骠骑列传》。平心而论,李广打了一辈子的仗,还真不如卫青霍去病一次出征的战果丰富。

单独列传不是问题,篇幅也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霍去病获得的评价远比李光要低。在《史记》中,司马迁赞扬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接下来说他看到李广,诚恳朴实,不善言谈,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会他的去世而举哀,最后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进行高度赞扬。

对于霍去病,司马迁除了如实写出了功绩,却没有多少褒扬之词,相反却指出霍去病能孤军深入取得辉煌战果,是“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在性格和人品上,顶多评价了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却更多地说他打仗不体恤士卒,讲究豪奢生活等等。

那么,为什么对于功劳相差如此之大的两个人,司马迁却要有天差地别的待遇呢?细细想来,大概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司马迁与李广及其家族的私交很好。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就是为李陵兵败辩护的,可见他与李广的关系不一般。霍去病偏偏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射杀了对卫青不敬的李敢,这当然导致司马迁对他的愤怒和反感。

其次是司马迁的思维观念。他早年曾拜儒学大家董仲舒为师,受到儒家学说影响很深。他并不主张战争,甚至对于和亲是持赞同的态度。在他眼中,战争都是不义的,他也反对过汉武帝要与匈奴开战的马邑之谋。所以,对于霍去病取得的辉煌战果,他并不一定认识到意义有多么重大。

在儒家的观念中,仁和义是超越了战争胜负本身的道德标准。所以他高度赞美李广与将士同甘共苦,批评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在外打仗仍然过着奢侈的生活。其实,战争的目的是胜负,与将士同吃同住是领兵之道。保持距离,甚至以待遇差别来激烈士兵奋勇争功,未尝不是霍去病的领兵之道。只要能取得胜利,这根本不是问题。

另外,可能卫青霍去病的发迹经历也让司马迁不耻。他们都是因为卫子夫得到汉武的的宠爱当上皇后,才得以从草根被发现,被重用。相比之下,李广则是一步一个脚印,完全凭借本事打上来的。所以,从文人的清高性格来看,司马迁也会看不起卫、霍二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史记》未能客观公正评价霍去病,没有以更多篇幅给我们留下霍去病的故事,固然是一种遗憾。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影响《史记》的巨大价值,更不能影响司马迁的伟大形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