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疫情:从未远去的灰犀牛

作者丨布瑞克 徐洪志
采编 | 花生
图片来源 | KARTHAO
非洲猪瘟,从未真正远离。

摘 要

近期非瘟疫情密集发生:从已经报告的10起疫情来看,除了一起野猪病例以外,其余有5起是在运输环节被检出,剩下的4起则是违规采购仔猪的养殖户;位于感染源头的种猪场和扩繁场自今年以来始终未见报告病例,后续追溯结果也没有公布。由此可见官方公布的病例不过是冰山一角。

疫情复发根源是防控懈怠和政策放宽:一方面,防控非瘟的设备采购和相应整改措施所需成本费用较高,即便目前养殖利润高企,但限于资金周转瓶颈,仍有很大一部分猪场无力负担;另一方面,猪场管理水平低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为尽快恢复猪肉供给,生猪产业政策环境已极度宽松,对养殖和屠宰企业的防疫监管力度也开始减弱,间接助推了疫情的复发和扩散。

非瘟疫情导致市场价格先跌后涨:根据能繁母猪存栏的恢复情况推算,2020年生猪出栏要到第四季度才能有明显回升,但这个预期是建立在疫情稳定可控的基础上。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已经表示,在前期大规模留种扩繁的推动下,预期本年度第四季度出栏量将有明显增长(增幅20-30%);但因非瘟疫情的不确定性,出栏目标能否完成存在较大变数。如果疫情继续蔓延,则抛售行为可能扩大化,对产能恢复的打击将超出预期,抛售行为结束后,届时猪价将迎来报复性反弹,并不排除年内再创价格新高的可能。

正 文
  非洲猪瘟阴魂不散
把非洲猪瘟称之为生猪市场的灰犀牛是再合适不过了。它并不是一个新发的疫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了将近一百年,但此前一直没有侵入中国,也就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现在侵入了,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也没有被根除,还是有再次爆发的可能。从而成为影响生猪生产供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可能目前对市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但是谁也不敢忽视,必须要持续投入大量资源和成本来防控。
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上发布,全国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强度已经明显降低,所有疫区已经全部解除封锁。但同时也指出,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3月份以来,各地再次报告出现非洲猪瘟疫情,详见下表:
近期非瘟疫情的密集发生反映出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从已经报告的10起疫情来看,除了一起野猪病例以外,其余有5起是在运输环节被检出,剩下的4起则是违规采购仔猪的养殖户;位于感染源头的种猪场和扩繁场自今年以来始终未见报告病例,后续追溯结果也没有公布。由此可见官方公布的病例不过是冰山一角。
根据各地草根调研的结果,全国各地疫情都在发生。来自涌益咨询的数据表明,黑龙江、辽宁、河南、广西、湖南、云南等省份疫情较重。从发生时间看,春节过后疫情已经有至少两次集中爆发。从发病猪的情况看,90公斤以下的低体重猪为发病猪群主体,一般估计市场上的阳性猪占出栏总量的比重不低于10%。
  疫情复发根源:防控松懈和政策放宽
上述新发疫情表明,由于养殖密度大幅度降低和部分猪场(不是全部)采取了有效防控措施,因此2020年疫情烈度低于去年。但非瘟病毒在若干地区猪场并没有根除,而且不易及时发现和防控,只能在生猪调运监管环节排查出来,进而追溯其传染源头。2019年冬季以来,疫情有所消退,部分猪场出现松懈麻痹心理,猪场净化和人员车辆消毒措施执行力度大不如前,抱着侥幸心理盲目生产。从调研情况看,部分规模养殖场管理上不到位,业务员和车辆在转场过程中,洗消存在不充分不到位现象,传染的风险比较高。而在运输环节,猪贩子从北方调猪,检测的阳性率普遍较高,甚至能达到30%。
同时,经过一年的防控,非瘟病毒的发病特征出现新的变化,例如发病周期明显拉长。去年病例中,生猪从检测阳性到发病再到死亡不超过一个星期,甚至不到3天。但今年,从检测阳性到最终死亡的时间一般要超过10天,甚至达到半个月。这种假阴性猪群存在较为普遍,不表现任何症状,所以也不进行全员检测,这就造成防疫不及时,或者来不及采取有效防控或扑杀措施。
我们认为非瘟疫情难以完全遏制的主要原因是猪场能力不足,一方面,防控非瘟的设备采购和相应整改措施所需成本费用较高,即便目前养殖利润高企,但限于资金周转瓶颈,仍有很大一部分猪场无力负担;另一方面,猪场管理水平低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为尽快恢复猪肉供给,生猪产业政策环境已极度宽松,对养殖和屠宰企业的防疫监管力度也开始减弱,间接助推了疫情的复发和扩散。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第285号公告,围绕生猪全产业链非洲猪瘟防控,重申了防控工作“十不得”,涉及生猪全产业链非洲猪瘟防控的不同环节;同时决定自4月1日起至6月1日,以严把饲养“源头”、生猪出栏、流通运输、到达接收、信息对接、监督执法“六关”为重点,集中开展为期60天左右的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整治行动。但上述政策并无新意,而且在复产目标的压力下,能否落实到位也成问题,因此我们对后期非瘟防控效果仍持悲观态度。
  非瘟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先跌后涨
非瘟疫情本身将导致区域市场出现感染死亡——低价抛售——猪源紧缺——价格报复性上涨的恶性循环。非瘟疫情已经造成小范围抛售,成为近期猪价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过由于养殖密度远低于正常年份,抛售周期也明显短于去年。以广西为例,2019年春季非洲猪瘟发生后,发生大面积抛售,持续时间长达2个月以上,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甚至持续3-4个月;今年养殖密度降低一半以上,非洲猪瘟发生烈度也远低于上年,抛售周期相应缩短到10-15天左右。其他地区的情况类似。就目前而言,今年以来的疫情和抛售对生产恢复的负面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但造成的损失尚属可控,一般估计不超过市场供应总量的5%。
根据能繁母猪存栏的恢复情况推算,2020年生猪出栏要到第四季度才能有明显回升,但这个预期是建立在疫情稳定可控的基础上。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已经表示,在前期大规模留种扩繁的推动下,预期本年度第四季度出栏量将有明显增长(增幅20-30%);但因非瘟疫情的不确定性,出栏目标能否完成存在较大变数。非瘟病毒至今尚无可用疫苗或特效药上市,其防控主要依赖于从业者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在今年剩下的三个季度中,疫情在各地陆续发生是必然的,问题仅仅在于造成的损失能够被控制在何种程度。如果疫情大范围蔓延甚至失控,则猪群伤亡和抛售行为可能扩大化,对产能恢复的打击将超出预期,抛售行为结束后,届时猪价将迎来报复性反弹,并不排除年内再创价格新高的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