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处处中秋此月明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充满亲情的节日。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人团圆。
无论平时亲人是否分隔两地,但只要这一天,家人团圆,亲人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人们就会感到格外的满足与欢畅。
亲情之乐,是普世共有的情感,与年老的父母聊天,看父母欣慰的笑容;给小孩子讲个故事,看儿女欢笑雀跃于膝下,从中获得的欣喜快乐是无穷无尽的。
王阳明认为,“爱亲”是人的良知良能。
他30岁时在阳明洞修炼道术,曾经产生“离世远去”的念头,但是始终难以割舍对祖母、父亲的思念之情(母亲在他13岁时去世,祖父在他19岁时去世)。
最终他悟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认识到对亲人的爱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在婴幼儿时期就产生了,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
在超脱尘世与拥抱亲情之间,王阳明选择了后者,也从此认为佛道抛弃亲情人伦是不对的。
1506年,35岁的王阳明由于上书言事得罪了太监刘瑾,被打了四十廷杖,入狱释放后,又被贬往贵州龙场做驿丞,到蛮荒之地做个不入流的小官。
发配的路途经过南京,当时他的父亲在南京做官,又正好赶上中秋节,父子得以团聚。
看着白发苍苍的父亲,王阳明一阵内疚,流着眼泪痛骂自己鲁莽,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更让年老的父亲担忧。
父亲说的却全是宽慰之词:“只要人平安回来就好啊,你所做的事情也是出于正义,不必太自责!”
父子喝酒庆祝之外,父亲还特意请来南京城一个有名的耍杂技戏法的人,在家宴上表演戴着头盔翻跟头。
这个戏法非常精彩,可以连翻十几个跟头而头盔掉不下来,王阳明惊叹地问,是如何做到的?
耍戏法的人的回答说,翻跟头的时候,脚跟要站定,牙齿咬紧,让太阳穴膨胀,然后头盔就戴住了,翻跟头的时候就不会掉下来。
王阳明心中一阵暖流涌动,他明白是父亲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要立定脚跟,咬紧牙关。
正是经过了这一个中秋节,在亲情中汲取了无限力量的王阳明,毅然奔向贵州龙场,于是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精彩人生。
亲情永远是一个人最坚强的后盾和不竭的力量来源。亲情,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相互关怀。
你可以忽略很多,但是最不能忽略的是亲情,否则你的生命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可以拥有很多,但是最应该拥有的是身边的亲人,只有他们才是你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吾心自有光明月
一年十二个月,每月月圆一次,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最圆是中秋。
“圆”代表了圆满、周全和完备。对“圆”的期待就意味着天地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圆满美好的和谐状态。
因此当天空高高悬挂一轮圆月的时候,人们满心祈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美满如意。
但是,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人世间也有着让人无奈的的悲欢离合,与或好或坏的人生际遇,
那么,在这纷繁的尘世间,不可捉摸的命运中,如何安顿我们的心呢?
1521年的中秋节,五十岁的王阳明,正在家乡浙江余姚,侍奉七十六岁高龄的父亲。
这个中秋节一直是阴天,阴云密布,直到夜间也没有散去。因为和父亲在一起,虽然看不到空中的圆月,王阳明仍然心情愉快。
这天晚上,他写下了一首《中秋》诗: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诗的大意是:去年的中秋节,一开始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的中秋节,却始终阴天;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一个人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不过,在我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蚀,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王阳明诗中所说的“光明月”,指的就是他历经生死考验,在贵州龙场所悟到的“良知”。
这良知既是人的本心,又是天地之心,“千古团圆永无缺”。
王阳明说:“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
永恒、无限的天理,不必在宇宙星辰中找,而应当在人心中找,它就是人心中的良知。
天地间的道理千千万,心却只有一个,心外无理,找到了心,也就找到了理,一理含万理,万理还是一理。
怎么找到心呢?要收心存心,要为善去恶,这就是“致良知”。
大道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致其良知,便得心之本体,只有良知才是人们的至乐之乡,才能使人们从世俗的悲欢之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超越的人。
当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全部都是良知,人生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享有一种与自己的生命本质相一致的现实生活。
人生的最高境界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心向往之,虽不能至,还是要在心间供奉一轮明月。
世界是我心显现出来的,我心污浊,这世界就污浊;我心光明,这世界就光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