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健康扶贫的关键在“谁”去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会议指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补上贫困地区医疗服务“短板”,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的“短板”很多,而医疗服务则是“短板”中的短板。因为,医疗服务“短板”带给广大农民的,可能是将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成果化为乌有,已经步入的小康生活回归贫困,让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显然,这样的“短板”如果不迅速补齐,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对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康扶贫的目标和要求已经提出,如何落实,可能是需要面对的最根本问题。因为,如何拉长农村医疗服务“短板”的问题,并非现在才提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围绕医疗制度改革,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思路和想法。但是,从医疗制度改革的实践来看,反而变成了一块更大的“短板”。即便农村新型医疗制度的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的推广解决了农村医疗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就广大农民看病的现实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地拉长农村医疗服务这块“短板”,让健康问题不成为影响农村奔小康、走富裕之路的“拦路虎”,就成了当下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而如何才能有效拉长这块“短板”,笔者认为,精准、到位、堵死角是关键。
所谓精准,就是一定要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找准医疗服务的薄弱点,尤其是最薄弱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而且必须做到做一项、成一项,而不是遍地开花。要知道,按照目前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全面开花的,也不可能全部都同一种力度推进。尤其是边远地区、贫穷地区、交通条件较差的地区,如何依据当地实际,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当下的医疗服务模式和目标,都是按照僵化的思路确定的。有的,在短时间内根本实现不了。与其画饼充饥,不如把标准适当降低一些,提一些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譬如农民要跑几十里山路去看病的地区,是否能够建立一些流动医疗服务站,是否可以通过城市各大医院轮渡派员到这些地区为广大农民看病的方式,使这些地区不会出现无医的现象等。因为,先解决无医生看病的问题,才是一些贫穷地区最紧迫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一切都是空话。精准,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些最为“短板”的方面。
到位,则是健康扶贫最为关键的方面。过去提出的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办法与措施也不少,相关的政策也都比较明确。但是,很多政策措施都被不到位消解了,没有能够对农村健康服务水平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譬如新型农村医保制度的实施,原本就是健康扶贫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是,广大农民在报销服务、从当地医院看病与转到其他地方医院看病、报销比例的确定等方面,就存在着很多漏洞、很多服务不到位的地方,导致广大农民对新型医保制度的效果产生怀疑,继而参保的热情受到影响。
相反,如果此项制度的漏洞少一些,政策执行到位一些,给广大农民服务的水平高一些,可能参保的比例会更高,提高缴费水平、增强保障能力的效果也会更好。不然,低水平的医保,对健康扶贫、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也是会产生制约作用的。
而健康扶贫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堵死角问题。所谓堵死角,包括政策上的死角、执行中的死角、服务范围的死角、服务对象的死角、扶贫区域的死角、服务水平死角等。因为,从农村的实际以及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来看,各方面的死角还是比较多的。如政策方面,有的就考虑很不周全,而且往往会出现以点盖面,或以面排点的现象。恰恰是,健康扶贫需要的是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原则性与灵活性、大处与小处的高度结合。再如区域死角,贫困地区,尤其是山区,毫无疑问是健康扶贫的重点,却也是很多工作最容易出现死角的地方。医疗资源、政策等,往往都集中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贫穷地区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少。自然,也就会“短板”越拉越短了。再如医闻服务的覆盖范围问题,在城市打工如何看病,如何才能让广大农民不因为政策的死角而无法因地就医,也需要认真研究和完善。
从总体上讲,健康扶贫已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否则,全面建成小康,会因为医疗服务不到位,各种死角过多,而使全面小康的质量存在问题,使全面小康的居民认可度受到影响。健康扶贫,是必须拉长的一块“短板”。更重要的,时间已经相当紧迫,已经容不得再工作不到位、死角不消除了。而“谁”去扶,则是关键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