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官宣”氢能布局计划!这些技术瓶颈尚待攻克

▲  <文章顶部广告位>

氢能产业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我国多地竞相布局。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日前举办,业内人士认为,氢能储、运、加技术问题尚待攻克,氢能产业还存在着标准体系不成熟、产业链不完整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痛点亟待破解。

近年来氢能产业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4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规划,涉及到的氢能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众多央企和上市公司也竞相布局。

多方“官宣”氢能布局计划

数据显示,中国氢气年产能约4100万吨、产量约3342万吨,为世界第一产氢国。全国各地发展氢能的热情高涨,对于布局氢能产业普遍持积极态度。以北京为龙头的京津冀地区、广东为主的珠三角、上海领衔的长三角三个经济带成为氢能发展首批示范区。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众多企业竞相布局。今年7月底,协鑫集团正式发布了“蓝绿同行”的氢能战略,提出到2050年规划建设40万吨绿氢的生产和供应、3大研发基地、6大产业基地及100座综合能源站。
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定明介绍说,该公司发力氢能领域,搭建起绿氢技术与应用创新中心,从科技创新、示范推动、产业生态和资本投资等层面进行推动,并在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宜昌、武汉等地积极推动绿氢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落地。
传统的石油化工巨头也下定决心在新能源“赛道”上加速赶跑。中国石化提出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总裁马永生透露,公司将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加氢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同时,要促进绿氢炼化领域中炼化企业转型脱碳,实现炼化行业绿氢利用规模全国最大。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此前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超过1/3的中央企业已开始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在内的氢能发展全产业链,并已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储、运、加技术瓶颈尚待攻克

“现在储、运、加氢在整个氢能产业里面的成本太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介绍说,制氢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公斤10元左右,但储运和加氢环节要30元。储、运、加的解决方案势必是未来氢能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氢像风、光、电一样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如果将绿氢作为主要生产途径的话,每个年度将存在峰值谷值的问题,必须考虑储能、释放的周期。”德勤中国财务咨询氢能行业合伙人林承宏表示,在这种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模式下,储能的解决方案势必成为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技术与创新中心主任道夫·吉伦也表示,氢是非常好的新能源载体,现在的关键是要降低氢能成本。氢的运输环节使得制氢成本翻了一番,需要找到一些替代办法来降低氢的运输成本。
林承宏建议,可以采用分散式电解工艺直接分散式制氢,这样一方面在周边绿色能源较为充沛时当地短期内消纳压力不大,另一方面,当地分散式制氢工艺也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西门子能源股份公司新能源业务全球首席战略官兼亚太区业务负责人赵作智提出,目前在短距离内使用瓶装运输氢能的方式成本较高,可行的降低成本方案是通过技术改造向天然气管道掺氢。这种氢能运输方式已在欧洲被验证,向天然气管道掺氢10%是可能的。

完善政策 明确标准 消除痛点

氢能发展前景光明,但也任重道远。多位业界专家表示,政策、技术、成本效益、标准制定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氢产业在多地落地后难以推进。记者近日在北方某市采访了解到,由于缺氢,这座城市两年前上线运行的氢能公交车目前只能靠充电运行。在另一座城市,当地去年重点打造的氢能重卡示范加氢站目前也处于搁置状态。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作为新兴事物,氢能产业在顶层设计规划、政府监管与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痛点。
安全是氢能发展的前提。目前,氢气与原油、汽油、天然气等能源均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年版)》,按照危险化学品进行监管。2020年,我国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范畴。
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厅长王启瑞建议,在氢能产业培育初期,我国应参考国外经验并与国内实际相结合,对整个产业链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建设;同时应尽快明确产业发展牵头部门,明晰产业链流程上各个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确定项目审批流程和审核标准,组织研究、解决包括加油站增设加气设施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行业标准与体系层面,王启瑞建议系统开展氢泄漏、扩散、燃烧等相关试验研究,推进完善我国氢安全质量体系建设,支持建设第三方氢安全检测研究中心,增强产品、设备检验与认证能力,为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氢能产业链不全、技术和制造不强、生态环境不完善是制约地方氢能经济发展的问题。”林承宏表示,更好地发力氢能产业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方面,地方要把资金用在有效及高回报技术研发上;成本效益方面,要有清晰及明确的成本降低路径;建设氢能生态环境及系统方面,要能够跟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合作创造可行的解决方案;法规及标准化方面,监管部门应出台比较明确的指引。

素材来源丨煤化客(煤化工领域纵深服务生态平台)
图文编辑丨化小北
责任编辑丨明    月(微信号:mingyue687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