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平-国画作品展

张卫平是一位多年行走在晋北地区古村落进行创作,研究古壁画与当代生活联系的画家与学者。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要求离传统越来越远,传统文化的丢失势不可挡,如何延续,保护,发展传统优秀遗存就成了张卫平们这些痴迷古壁画艺术研究者的当务之急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梦想,张卫平的绘画执着梦,29年没变过,这和他喜爱钻研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性格仁厚的人,对待人和事物往往有更为广阔而深刻的看法。爱好是忘我与执着的前题,多年坚持学习的习惯更进一步促进以上综合品行的直接形成。这就是张卫平能有今天成绩的原因。

张卫平不仅画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敦煌等这些大名头古寺,宝刹,更主要是长年行走在一些无名小村落之间,为这些人口稀少的村落义务画壁画,让当地村人感动不已。在常人眼里苦行与义务偶尔可以,长年就有问题了。张卫平不这样认为,他却觉这样恰恰是润物细无声,留与练并举,刚好是他最好的生活。张卫平出生于山村,生长于乡野,逐渐以对文化对知识的追求踏入城市。在见过城市的繁华喧嚣过后,于红尘中,与中国传统壁画相碰触,师于古法,又归于自然。在学习中找到了人生目标,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家族的幸事,同时也是同事朋友眼里的成功者。画寺庙壁画,从技术上看是一种苦修过程。精细,耗时,强劳动,古寺阴暗霉气是它的主要特点,常人是受不了的,张卫平一干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下来,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张卫平越画越执着,越研究名声越大。北京,广州等一线大都市也有了他的身影,有了他的展场,这也许就是一个有爱者的最好奖赏。

2019年,1月27号,23:40草

《张卫平的孤苦》

篱闲道人

如果说具有顶级造诣的画作背后,一定有一个孤苦的人生的话,现实可见的就有张老师了。

三十年前,他是一名乡村老师,业余时间常执画笔。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仍是一名乡村老师,业余时间依旧画笔常随。三十年,亦僧亦道,却非僧非道,不披袈裟,不穿道袍,却需要时时感悟僧道的心理境界。就这样,他五台山“面壁”三年,莫高窟“蹲守”半年。“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三十年的坚守,画笔与明月的相伴,绘画已融于张卫平的血液之中。就这样,他把一种别样的精神,挥洒在寺院、道观的墙壁上,也把这别样的精神挥洒在无语的笑容里。

我结识张老师起于2004年,那年我入住他所在的小学旁的道观,有幸观摩了他正在出稿的《十八罗汉图》,惊叹之余,起了的画一套《三清像》的念头。张老师欣然答应,之后一段时间里,也便成了道观的常客,为了获得灵感,有几次长跪在殿前默默感悟,达一小时有余,用他自己的话说“必须求得一种自我的满意”。

陶冶于灵感与境界之中的张老师,自然会有升华,他开始致力于意境之中的写意画作,频频穿梭于自己的感悟与作品的灵魂之间,也便与我常常交流。我则获得了良多的赏阅机会,实则欣然。这些作品,孤高而不凄凉,清雅而不流俗,足足经得起各大家的评点。

如今的张老师仍然孤苦,但不忍他永远孤苦。因为,我已经隐约感觉得到这孤苦的影子里酝酿着一种无边的博大!

张卫平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