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晚年改回中国籍,只为养老?看看他对国家做的贡献有多大吧

杨振宁老先生的大名响彻半个世纪,他和同时期的钱学森、邓稼先、钱伟强等人都是闻名世界的顶级科学家。邓稼先先生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国时,杨振宁很不解。邓稼先先生为了研发原子弹耗费全部心神连身体都搞坏时,杨振宁更加不解。他问邓稼先,中国是给了多少钱,才会让邓稼先这么拼命。邓稼先说:“奖励了十块钱。”杨振宁不由惊愕,“你可真会开玩笑”。

邓稼先和杨振宁

原本世人以为杨振宁先生会作为一位“科学无国界”的科学家带着美国国籍过着相对轻松的生活享受一生。然而2017年,杨振宁先生换掉了美国国籍,改回中国国籍。

要知道,1957年,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7年后他加入美国国籍。对于他入美国籍一事,他的老父亲很难过,亲自跑美国劝他回新中国,不让他改国籍。杨振宁没有听父亲的意见,对于杨振宁的决定,他父亲一直耿耿于怀没有原谅他。

而2017年,他此时已经95岁了,突然在暮年改国籍令世人不解。很多人嘲讽说,杨振宁老先生这是要落叶归根,回中国养老。实情是不是如此?

也有一种声音说,杨振宁老先生一直在为祖国做贡献,别一味嘲讽这样一位科学家。并让大家看看他做作出了多少贡献,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父与子的心结

杨振宁一家和邓稼先一家是世交,他们两家也为中国培育了顶级科学家,他们都是安徽人。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和数学家,在西南联合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同时教过课,担任主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杨武之为中国培养了很多数学人才,其中包括华罗庚。

杨振宁的父亲是数学家,母亲是知书达理的女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教育条件得天独厚。五岁的时候,他妈妈教会他三千个汉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杨振宁拿到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

杨振宁的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是当时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有“氢弹之父”之称。在“氢弹之父”的悉心指导和杨振宁的认真钻研下,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杨振宁毕业后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修博士后研究,在这里他遇到了李政道。杨振宁与伙伴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对粒子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层次。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同时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两个人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令全世界的华人感到骄傲。

父亲杨武之为杨振宁感到自豪,同时他觉得,杨振宁应该回到新中国了。杨武之为了劝杨振宁回国跑到国外找了他三次。

杨武之在1957年带着杨振宁的母亲跑到了日内瓦,那是七月份。杨武之和杨振宁讲了新中国的新气象,“新中国让所有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解放前,我们什么也不会做,现在,我们可以制造飞机、汽车。国家现在需要你,你也应该看清天下大势。回新中国吧,贡献你的一份力量”。

杨振宁给出的回答是:“父亲,我还年轻,我想多在外面看一看,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回国。”

杨武之很失望,摇摇头,但他是个文化人,明事理,并不会强求儿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不会作出什么“一哭二闹三上吊”“摔杯子摔碗”这类逼迫儿子就范的事情。杨武之带着杨振宁的母亲失望地回国了。

过了三年,杨武之又来到了日内瓦,再次劝杨振宁回国。杨振宁说:“我想在学术方面更上一层楼,想再等等。”杨武之又失望地走了。

1962年夏天,不死心的杨武之乘坐飞机来到日内瓦,还是同一个目的,但是又被婉拒了。

杨武之再次失望地回国,杨振宁后来谈及此事,“父亲的内心也很矛盾,作为中国人,他极力劝说我回国做贡献。但是作为数学家,他也希望我的学术更上一层楼”。

杨振宁和父亲感情很深厚,杨武之对杨振宁颇有耐心,寄予厚望。杨武之备课时,杨振宁在旁边看着,杨振宁问这问那,杨武之很有耐心一一回答。

杨武之还给他传递爱国思想,教他唱:“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可是孩子长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杨武之会给出自己的建议,但并不会干涉和强制。杨振宁谈起自己的成就,他说和父亲的教育密不可分。

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一事伤到了父亲杨武之,杨武之直到去世前都在国内大学担任教授,依然致力于为中国培育人才。

1971年,杨振宁回到新中国,他回家看望父亲杨武之。杨武之还是老生常谈,“你要把眼光放长远,中国日新月异,历史潮流的方向你真的看清了吗?可以回国就回国吧,你加入美国国籍,我很心痛”。

第二年,杨武之再次回国探亲,杨武之老先生重病住院。可即使这个时候,他还不忘叮嘱杨振宁回祖国。第三年五月十二号,杨武之先生离开人世,卒年77岁。

杨振宁对于加入美国国籍一事,他说:“对于我放弃中国国籍这个事,父亲一辈子都没有宽恕过我。”

2017年,杨振宁改回中国国籍,他说:“父亲虽然已经不在了,可是我的身体里流着父亲的血液,也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也许一个人年纪越大,对一个事情看法会随着阅历的增长而不同,杨振宁感受到了体内流着的中华民族和父亲的血液,认祖归宗,是一种必然。

虽然杨振宁直到晚年才改回中国国籍,但是他也一直在为祖国付出。

贡献不可忘记

1971年,杨振宁回到新中国访问。那几年,正好是中国和美国关系改善的时候。“乒乓球外交”破冰之后,国内外的局势大变,风向标也换了。

杨振宁在此时回国算是响应国家的外交战略,不论怎么说,都是一种善意和支持,为所有海外华人做了表率。西方很多国家对新中国“妖魔化”,让世人对我们产生了很多不好的误解,杨振宁能在此时挺身而出,是好样的。

四月份,美国政府取消了美国公民不能去中国的条例。杨振宁一看就申请回国探亲,然而美国政府对顶级人才依然是不肯放手,对他说:“你可以回去探亲但不能拿签证也不能回去定居。”

美国还真不是个想留就留想走就走的地方,不知道杨振宁有没有一刻感觉到自己是“误上贼船”。那个号称最自由的美利坚,居然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杨振宁写信给父亲杨武之说要探亲,杨武之告诉了政府。新中国表示热烈欢迎杨振宁回国安寝,还给他出主意拿到了回国的签证。七月份,杨振宁乘坐的飞机到达中国领空,他听到驾驶员的播报,内心无比激动。

杨振宁回国看望了父亲和邓稼先等亲人好友,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场面壮大。周总理问了杨振宁好多美国的国情,比如黑人运动、学生运动以及政治政策等。

杨振宁去国内几所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回到美国之后,杨振宁去世界巡回演讲。他向其他国家的人介绍真实的中国,谈论中国的国情,极力消除误解。

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刚刚破冰之时,杨振宁这种举动有很大风险,美利坚什么底色大家都懂。但是杨振宁依然坚持,因为他的名望,他的为人,外界对中国消除了很多误会。

周培源说:“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假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桥梁的第一人。”

1972年,杨振宁再次回国探亲,周总理又亲自接见了他。周总理询问他对于新中国的教育有没有要提的意见,希望他能中肯给个想法。

杨振宁没有遮遮掩掩,讲话很直接,“我个人觉得很多大学里面的教授们一直在做一些简单的毫无意义的事情,这对发展学术不利,也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周总理听了颇为感慨,“这种情况我注意到了,现在是该妥善解决了”。

谈完话,周总理和毛主席见面说了杨振宁的意见。毛主席很赞同这个看法,“他能看出这个问题并直接说出来,是真心为教育界考虑。这个陈年旧疾,是要彻底处理的时候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听了杨振宁的意见,他们对好的意见都会采纳,只要为了国家好。

杨振宁1972年回国的时候,中科院高能武力研究所所长提出希望新中国造出粒子加速器,也就是正负电子对撞机。这个机器可以让粒子加速碰撞,观察到微观粒子的很多信息。

杨振宁表示反对,他认为造价太贵了,要360亿元。如果这个设备是必要的,那么多贵都应该制造。可是这个机器的实用性不强,对当前新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并不能起到推进的积极作用。

杨振宁认为,现在新中国最应该做的是投入大量资金去培养科学人才,而不是把钱浪费在一个起不到推进整个中国物理界进步的设备上,这是浪费钱。

而且那时经过学术交流,杨振宁很直接地指出,目前新中国的理论物理没有成系统,基础很弱。如果要制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应该先把相关系统的理论知识给丰富起来,最起码成系统才可以。

多年以后,面对外界的质疑,杨振宁先生如此回复:“我并不是反对新中国制造粒子加速器而是反对当时去制造。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到大环境与实际状况,不能想当然。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不是很好,资金不是很充足,花钱要花到刀刃上。如果此时不考虑培养人才、推进物理学术进步而是把钱都用在建造一个设备上,至少在我看来这个方向是错误的。我提完意见后不久,新中国的领导人决定先不搞这个事情,他们脑子是很清醒和明智的。”

杨振宁给出了理论支撑,他说美国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一开始预计花30亿美元,可是制造开始后,发现这些钱远远不够,又追加到80亿美元,导致很多美国人怨声载道。

以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是很难支撑这么大的资金投入的。如果把钱都投到这上面了,必然会挤压其他科学科研的经费,这对国家发展不利。

国家直到八十年代经济势头好转才启动了直到粒子加速器的项目投入的资金比最开始减少了百分之八十。在这一点,杨振宁的看法和坚持看起来是正确的,让政府把钱用在了更有用更有意义的地方,避免了财政浪费。

杨振宁一生获得了很多学位,其中包括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荣誉博士学位、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等。1997年,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荣誉主任,这个研究院是他带头成立的。

杨振宁对清华大学有很深的感情,他父亲杨武之原本是清华数学系的教授。清华大学的建立和庚子赔款有直接关系,杨振宁也是借助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芝加哥留学的。

美帝国主义在1909年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建立大学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代理人,为了让这些代理人将来回中国帮助他们“侵略”“殖民”中国。

所以清华大学早期学生出国留学是有传统惯例的,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美国人建立这所学校的初衷就不是为了中国培养人才,也不是培养为中国效力的人才,全是为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1997年,清华大学邀请杨振宁回去教书,他欣然同意。他写了一首词《归根》: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他的想法很简单,愿意为了中国培养顶级物理学人才,他作为中国人有这个使命意识在。

对于清华大学在中国物理学术界的贡献,杨振宁认为清华大学堪称“世界一流”高校。他说他以前曾在一本书上写“看不到天大亮了”,如今他“已经看到天亮”,未来可期,中国科学前途无限。

杨振宁对记者说:“目前中国科技界在很多领域领先于世界,人才众多,方向正确,我们对自身一定要有信心。相信以后从清华大学出去的顶级人才都会回来,只是时间问题。”

听说当时为了建造清华大学的高等物理研究院,杨振宁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还找一个美国富翁捐钱,清华大学给他的薪水他也不要,全部用于做学术研究了。因为杨振宁的归来,很多华裔科学家纷回国,为中国培养人才。

杨振宁的声望来自于他的能力,他提出的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非对角长程序、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时间反演、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规范场的积分形势以及纤维丛理论等学术研究都对物理学术和数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科学应用的进步。

他在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以及统计力学方面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是一个极有数学头脑的人才,专注于实验细节。

他用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声望,将国外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传播到新中国,他提出学术研究人员不要闭门造车,要多学习和丰富自己,多出去走走看看。

学术界普遍认为杨振宁是凭借一人之力将清华大学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全球顶级水平。他把姚期智、聂华桐等世界一流科学家召唤回国,即使有些人才没有留下来长期任教,但是也答应时常回来做学术交流。

2017年,杨振宁改回中国国籍。那些对杨振宁颇有意见的人很大程度是考虑到他并不是在新中国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回来报效祖国的。此类想法是人之常情罢了,邓稼先、钱学森等人是雪中送炭、顶着最差的条件付出所有只为新中国挺过难关。生活中,谁不是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给雪中送炭、倾其所有之人呢?

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这类人被我们成为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英雄,只要华夏子孙知道他们为国家作出的一切都会肃然起敬、感激备至、饱含热泪、以他们为榜样。人心所向如此,这也是每个人求仁得仁的结果。

杨振宁在九十年代回到清华大学教书回归祖国,中国直到现在也亟需各方面的高尖端人才,只要他们能回来,国家就会敞开怀抱。只要他们能回来为国做贡献,大家也会敞开怀抱。

杨振宁年轻时想要的是学术进步,但是人会改变的,他看到新中国的蒸蒸日上,看到中国人的精气神自强不息。血液里的民族意识和家族意识唤醒了他落叶归根回国做贡献的使命,他回来,应该热烈欢迎。他花了那么多钱投入那么多为了提高清华大学学术研究水平,钱财耗尽,不管怎么说,他尽力了。从他讲话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他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看到祖国强大,他无比激动和开心。也许,这就是炎黄血脉的召唤吧。

近代以来,中国周边群狼环伺,中华民族需要团结起来建设祖国,让祖国繁荣富强,让民族能顺利繁衍生息、薪火相传。我们所做的一切好像是为了自己但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更多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

毛主席早就讲过,一定要将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有个词是“量大福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抓住主要矛盾,放过不必要的小细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夙愿,历史自有公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