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里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吗?如今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果然读书多的女孩儿连眼神都透着一股温柔与强大。
年仅14岁的她被称为“天才少女”,有人说这只是因为她家世好,但这无疑忽视了她个人的努力,健身、弹琴、练口语,没有一样不需要勤学苦练。
林依轮的儿子林子濠,以惊人的努力考上全美第一设计学院......
这些所谓的神童、天才、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他们被家庭背景所赋予的光环,而忽视了他们自身的努力与拼搏。
天才真的存在吗?其实不存在真正的天才,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但是在后天思维方式、学习技巧上存在诸多不同,比别的孩子多培养一分学习兴趣、多掌握一重学习技巧,那么就离天才更近了一步。
天才太少了,但学霸却是可以后天养成的。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生下来就好像一张白纸,后天所创造的一切,起点都在于模仿。
想把孩子培养成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面镜子;
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接触那些真正会学习、爱学习的人。
久而久之 ,在榜样的力量下,孩子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
这些榜样,就藏在古往今来人人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

古往今来那些“天赋异禀”的神童,老有所成的天才,他们都如何学习?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有什么精神值得颂扬?

所有的“诀窍”,都可以在钱文忠老师讲解的《三字经》【勤学篇】里找到。

【勤学篇】回答了三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读书?
答案是读书有用。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唐朝有一个叫刘宴的孩子,非常聪明,极其擅长认字,才7岁就考上了“太子正字”(古代官名)。
可别小看了这个官儿,虽然地位不算太高,却是相当严肃,半点儿差错都容不得的。
7岁当官,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生在起跑线上了呀!
聪明机灵的他还深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玄宗在位期间稳步高升,一直到后来当了很大的官,通过整顿运输改善了唐朝的盐业,并改善了居民的生活。
不仅玄宗喜欢他,世人也爱戴他。
这样的官位和民心所向,在当时要算是成功典范了。
当然,现在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当官,无论是做科学家、艺术家、老师、医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但万变不离其宗,读书永远是通往成功的最坚固的道路。
第二,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答案是现在。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苏洵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学一半就丢开,常年游山玩水,浑浑噩噩。二十五六岁时,同龄人早就中举当官,飞黄腾达了,他还一事无成。
直到母亲去世,他才猛然惊醒,发觉自己一无所成,这才发奋读书,还培养出两个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苏轼和苏辙。
而梁灏则更了不起,他八十多岁才奋起读书考取状元并因此名垂青史。
所以啊,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读书也一样,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最好的时间一定是现在。
第三,学什么、怎么学?
答案是不耻下问、悬梁刺股,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学习。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博学多才如孔子,也向路边小儿请教,拜其为师,古代圣贤尚且抱着一颗向他人学习的心,哪怕对方是个小孩子,也能从他身上学有所获,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的对象没有高低,聪明人可以从万事万物万人当中学到东西。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汉代大学者孙敬,为了学习几乎到了不眠不休的地步,买不起丝帛竹简,就把柳木裁成片来抄书;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睡着,就把头发拴上绳子挂在房梁上,一瞌睡就会扯着头皮,疼痛中困意就消失了。
更狠的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读书时在腿边放一把锥子,一旦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瞬间疼醒。
当然啦,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法来学习是我们所不提倡的,但这种抛却一切杂念、努力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钱文忠老师

首次为孩子精讲《三字经》

《三字经》不仅是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古通今的百科全书,更是一位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以身作则的好老师。
作为蒙学读物上千年,《三字经》可谓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入口,是国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非常优秀的启蒙读物。
因为简短、押韵、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特点,尤其适合孩子理解和学习。

其次,它包含历史、文化、天文地理、人伦、学习重要性等丰富的内容,可以从方方面面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初步建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读懂《三字经》,我们特地邀请到钱文忠先生,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把《三字经》转化成每一个孩子都能听懂并感兴趣的内容,娓娓道来。
钱文忠在《百家讲坛》
说起钱文忠,对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的朋友们一定不陌生。
钱文忠高中时期就对巴利文充满兴趣,而季羡林先生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精通巴利文的学者之一。
钱文忠那时就给季羡林写了一封信,谁想果真收到了季老先生的回信,受到鼓励的他更加发奋苦读,终于如愿以上海市外语类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北大,师从季羡林先生。
钱文忠和季羡林
除了巴利文,在季羡林的影响下,他还对中国传统文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常常独自留在宿舍看书、学习、研究。
衣钵相传、薪火不断。
对钱文忠来说,除去研究巴利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继续普及传统文化,尤其是让中国的孩子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
于是他开始研究《三字经》《百家姓》,将这些古老的文字拆解成孩子们能听懂、理解并接受的语言,引领孩子们接触古典文化,掌握国学精髓。

《三字经》过时了吗?

可能有人会担心,三字经的世界观早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其实不然。
首先,三字经内含的大多数价值观在今天依然是正确的。
尤其是开篇和结尾两部分,一部分讲教养,一部分讲勤学。
钱文忠先生精心挑选出这两部分内容,取精去粗,将《三字经》拆解为【教养篇】【勤学篇】,分别强调为人处事勤学苦练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上线的就是后者【勤学篇】。
其次,钱老师对三字经错误观点毫不避讳,讲课同时也不忘记提醒大家抛弃传统糟粕。
比如原文中“蔡文姬 能辨琴;谢道韫 能咏吟“后面还有一句:“彼女子 且聪敏;尔男子 当自警”,意思是两个女孩子都很了不起,作为男孩子更要时时警示自己。
这样轻视女孩的价值观在今天毫无疑问是错误的,钱文忠老师会认真强调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矮化与轻视是不对的,现实中应当尊重女性,女孩子与男孩子在能力上并无根本差异;
在讲到“悬梁刺股”时,钱老师也会提醒大家无需用极端的方式来逼迫自己学习,无论什么样的成就,都必然建立在良好的健康基础之上。
对于三字经原文传递的所有内容,钱文忠老师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些跨越时空、经典相传的著作化成温和滋润的细雨,浇灌祖国新生的花朵,帮助孩子学习文化典故,理解国学精髓,领悟人生智慧,理顺成长之路。
1、体会学习的乐趣、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就像海绵生来懂得汲取水分一样,对于小朋友来说,学习也是一种天赋。
孩子们学会走路、说话、使用工具,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可是为什么到了学龄段之后,很多孩子的学习就变得痛苦起来呢?
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他们无法从部分枯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对手里的知识一知半解,只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孩子当然不乐意!
还好现在有国学大师钱文忠老师的全程陪伴,用最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三字经》反复拆解,加工成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故事,便于孩子理解和记忆。
当然,轻松完成学校的任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门帮助孩子学会学习的课程,可以受用终身!
2、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
都说榜样的力量最强大,《三字经·勤学篇》里就藏着孩子最好的老师。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祖莹八岁就能吟诗作文,但其实外人只知道他是个“神童”,却不知道他小小年纪就通宵达旦地读书,以至于父母担心他的身体下令禁止他过分用功。
你瞧,所谓神童,不过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更努力一点。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天生不如别人,只要多付出一些汗水和努力,没有学不成的事儿。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车胤家中贫困,点不起灯,想读书只好捉来萤火虫照明;孙康为了读书借用雪地反射的月光。
古时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没条件读书也能主动创造条件读书,从不言弃,更何况现在条件充裕的我们呢?

这个故事鼓励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读书。
 
有了好老师“以身作则”,还怕孩子不愿意读书吗?
3、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即使博学广识如孔子,依然能从7岁小儿那里学到新的东西;鼓励孩子随时随地都抱着学习的态度,不耻下问,方能最大程度获取知识。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哪怕当了官,也从未放弃学习,才能仕途顺畅,成为美谈。鼓励孩子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不要自骄自满,止步不前。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这些正面人物的激励下,孩子一定会找到学习的动力,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