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之下,都只是扁舟一叶: 212%保证金下,澳酒商脚下路指何方?
「本文共3850字,预计阅读需要9分钟」
惊涛骇浪之下,谁都只是一叶扁舟
一切该来的还是来了,只是曾经希望世界不至于撕裂成这般模样。澳洲葡萄酒人,曾只是安分进取的先行者,如今却被深深地教育:惊涛骇浪之下,谁都只是一叶扁舟。在目前政治格局之下,澳葡萄酒产业也许成为了一个价值低、影响广的牺牲品。本文在分析这场风暴的“暗流”同时,将与那些生于长于这个行业的人一同探讨接下来的“暗夜行舟”。
27日事件原型
商务部该公告网址: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c/202011/20201103018689.shtml
(图片截取自商务部官网)
该公告一出,业内一片哗然。根据保证金的计算公式:保证金金额=(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保证金征收比率)×(1+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举个例子,如果一瓶原瓶进口的澳洲酒,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是100人民币,那么要额外再缴纳约180-240人民币的保证金。而且保证金是否能退?多久能退?能退多少?尚不清楚。征收保证金无疑为进口澳洲酒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及风险,短期内会直接并沉重地打击澳洲酒的对华出口。
事件背后的表态与未来
同时征收保证金也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对澳洲酒的制裁恐怕短期很难缓和,澳洲的瓶装酒短期内很难再出口到中国市场。而接下来反倾销调查的最终制裁力度尚不确定,但从保证金的征收比率来看,这次反倾销调查不太可能“轻描淡写”的收尾。甚至有必要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几年澳洲2L以下的瓶装葡萄酒都很难出口中国市场。
此外,根据今天公布的《相关葡萄酒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定》文件,该保证金只针对反倾销调查。对此澳方表示强烈谴责并扬言要上诉WTO。反补贴调查一旦有结论,还可能有进一步措施。在这场博弈中,澳方在桌子上的牌已经屈指可数,而中方还只是打了头牌。
澳洲今年在世卫大会带头提出新冠源头调查、干涉我国南海及香港事务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中澳政治关系紧张。目前中国对澳洲实施的经济制裁涉及澳大利亚每年约200亿澳元的出口额,只占澳洲全年GDP的约1%,虽不伤筋动骨,但却坚定的表明了我国的态度。
(详情:http://brisbane.mofcom.gov.cn/article/ztdy/202003/20200302947881.shtml)
接下来还要看澳洲政府的态度。如果澳洲政府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中国,那么本次贸易摩擦可能就此握手言和。但如果澳洲政府继续对华态度激进,中国手上还有更多的“底牌”,能够取消的订单完全可能进一步扩大。澳大利亚年GDP为13867亿美元,主要收入大多集中于巨型资源出口及相关服务企业。因疫情打击,政府负债率将在2020-2021年提升至44.8%的8720亿澳元。
(详情:https://www.abc.net.au/news/2020-10-09/federal-budget-2020-debt-deficit-blowout-explained/12741472)
双边市场影响
中国市场贡献了澳洲酒每年超过40%的出口额,澳洲酒占中国进口酒的30%以上。2019年超越法国,成为中国最大葡萄酒进口国。澳洲酒对中国出口量大且单价高,出口额占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年营业额25-27%, 而占总利润额比例则更高于这个数字至少30-40%。然而,事实是中国可以找到澳洲酒的替代产品,而澳洲很难找到可以替代中国的出口市场。
征收保证金政策将会直接影响中澳葡萄酒贸易的格局,虽然目前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一大进口葡萄酒来源国,但接下来如果原瓶澳洲酒在国内断货的话,出现的市场空挡很可能被其他国家的进口酒及国产酒填补。
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目前并未影响到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但中国终端消费者对澳洲葡萄酒的需求并不是刚需。换句话说,中国的消费者并不是非喝澳洲酒不可,澳洲酒在中国的终端消费市场是可以被替代的。这也决定了目前状况下,就算是现货瓶装酒并不一定具备涨价的空间。
由于丰厚的利润与简易的操作,每年涌入葡萄酒行业的新从业者和经营者层出不穷。这也是澳大利亚葡萄酒以往发展的强心针和增长资金来源。而“新鲜血液”的断供也将是在这次政治风波所造成的问题之一。无论是中国的进口商还是澳洲的出口商,对于一块还在发展的贸易领域来说,人才与资金的断层将需要更长期的恢复。
暗夜行舟
受本次双反影响的酒商及酒企大多自身没有能力缓解中澳间的政治紧张,面对政策只能制定对策应对。我们所探讨的应对基本归属于两类,破圈战略与深耕战略。
01
供应链前置
坚持深耕做对华出口贸易的澳洲酒商,会更多向散酒(bulk wine)转型,毕竟散酒没有受到本次双反调查的波及。将原瓶原装模式,更换为区内或区外灌装的供应链前置模式,也已具备一定市场需求端基础。目前消费者更多在意的是品质和品牌,而且在逐渐淡化真假怀疑意识,大多数对于原瓶进口的诉求只停留在经销商层级。虽然消费市场进化未完全成型,但受疫情与反倾销等政策因素影响,澳洲葡萄酒将被迫成为产业链前置的先行者。
效仿澳英葡萄酒贸易模式,澳洲散酒出口到中国灌装还可以压缩成本。有能力的酒商甚至可以自己在中国自建灌装线。当然这一类操作对技术和风险的把控能力要求较高,缺乏操作经验和基础的经营者最好的策略为背靠值得信任的专业厂家。
02
加速去中间化
早在几年前提出的工业4.0概念中,去中间化就已有人提及,但过程却一直在葡萄酒行业举步维艰。这里面有资本体量的宏观因素,也有企业能力完整性的限制, 更有对传统经销模式中利益传递架构的依恋。而在212%的保证金状况下,已有部分相对能力体系健全的企业提出DDP贸易,甚至D2C的冒险模式。
在不断优化企业自身的产业链模块过程中,去中间化是一个未来的趋势。这个趋势也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相对资本体量较小的葡萄酒行业实现,但目前对澳洲专业酒商来说;短期内失去进口商,失去经销商已成定局,是否还要等到再失去消费市场才做亡羊补牢?
03
中国品牌澳洲源头
近些年国产葡萄酒大有崛起之势头和决心是随着中国国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剧增而涌现出来的。长远来看,打造国产品牌既是政治正确,也符合一定消费市场的需求。不放弃进口酒的同时增加中国品牌元素,长期来看是最保险的经营策略!
从品质和生产成本来说,澳洲目前葡萄酒产业链的性价比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依然明显。许多国内大厂也有使用澳洲原浆对自己产品进行提升的。而以往做法多数是一种产品上的合作,而将来中大型的澳洲品牌可以尝试一种结合式的品牌逻辑。
说到底,中国市场的利润,最终不可能让外来品牌独享。这种分享理念,对许多打算长久与中国做生意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04
多元化市场经营
对于自身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并不绝对依赖出口中国市场的澳洲酒企,放弃对华瓶装酒的出口也许会影响营收,但不至于破产。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酒企还有能力尝试开辟新的出口市场度过寒冬。
就算在一般状况下,对于单一出口市场全面依赖的模式,抗风险能力都是极差的。过去几年中,也有政府出台辅助政策鼓励小企业开发多元化出口市场。过去几年许多华资背景的企业积累了大量更为勤奋更为专业的人才,更多的资本,更高效精准的供应链流程,却因中国市场最高效的利润一直无法走出舒适区。
虽然短期内第二,第三市场无法填补第一市场的空缺。操作过程中又要很好的平衡中长期开辟多元化市场企业需要投入的资源比例。但这是一种企业能力横向维度上的破圈提升。我辈既有能力又具理想,又何必框死在只做中国人生意舒适圈里?
05
跨界延伸布局
对自己的产品,品牌进行跨界布局多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在这次风波中,也体现出了单一经营结构在大环境下落的情况下不具备任何转向能力。
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品牌跨界,产品跨界,经营模式跨界和关联产业跨界等几个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在此充分发挥葡萄酒的媒介性质,走出产品本身的限制,实现多元化收入。更丰富和全面的产品与服务矩阵,才是更为坚固的企业模块组合。
以上是针对目前状态酌蒲萄的一些看法。
如果您有其他想法,欢迎留言。
结语
A. 单一环节专业化的优势逐渐消失。
B. 区域性结构结盟的作用凸显。
C. 产业重心不断向消费市场靠拢。
D. 自身全面性成为核心抗压能力。
E. 所有人都已做好从零重启的打算。
那天在《杯中的澳大利亚》采访中,我问起歌农年轻的酿酒师,“在这个黑暗的寒冬,你说我们葡萄人体现出来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他说,每年我们都经历一次寒冬。每年,我们都有准备颗粒无收;每年,我们都把上天给的做到最好。虽然我们对完美有一种执着的期盼,但对收获的预期却在经年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