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岁末年初,朋友圈刮起一股年终总结的风潮,我羡慕啊,也想学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忽然发现不行,一年来基本就是读书、旅游、写游记,没一件正经营生,整个一光膀子的傻小子,我撸什么呀我?思来想去,就从这一年我读过的书中选十本推荐给大家吧。书目后是我读罢的随想,不知为什么有些书读完就有一种想与别人分享的冲动,有些则没有,这可能就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吧(死也不承认自己懒,耶!)。
1.《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
作者:弗兰克·巴约尔(德国);译者:陆大鹏;译林出版社
讲不清理由,读这本书时总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怀疑是不是看了一本不该看的书。
“纳粹”一词意为国家社会主义,作为政党在书中被简称为“国社党”。它最初以严厉抨击魏玛共和国腐败而获得道德号召力,夺权后建立集权专制的党国体系,各省市由党委书记挂帅,形成组织部、宣传部等该党特有的部门。初期党对夺取政权有功的老战士进行补偿,对外宣传说他们曾受到迫害,但这种基于人治的补偿很容易滋生腐败。随着反犹运动的兴起,14-16岁的孩子在冲锋队员的带领下,冲进犹太人的店铺和工厂进行打砸抢。掠夺中的大量财物亦成为腐败的温床。这一切都需要反腐,然而统治者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下属的道德操守,而是自己的权力利益,这就使反腐实际上成为派系斗争的工具。在党国制度里,党员贪腐只能由党内调查后提出的诉讼才会被提交到普通法庭,而国家检察官被明令禁止独立展开调查,因此法庭判决只能依赖党内调查提供的信息,国家审计署也只能从事支持与顾问工作。为了彰显反腐效果,往往会对一些小腐败案件大肆宣扬,结果是越小的腐败反而处罚越重。以至民间产生了“打死苍蝇,放走老虎”的顺口溜,虽然宣传的一直是“苍蝇老虎都要打”。严重的腐败也会激起民愤,比如党领导的慈善机构“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福利行动”因贪腐问题使群众捐款热情大大缩减。即便换人,群众也说“猪食槽还是原来那个,只是吃食的猪换了”。
作者在结语中说,在民主制度下,由于民主的权力监管和分权制衡的存在,结党营私行为不仅受到主管机关的控制,还受到公众舆论的批评监督。而纳粹党人封锁掉了公众舆论的监督,阉割了监管机构的权力,腐败这株毒草将会不受阻挠地疯长。实际上几乎所有德国人都从打劫犹太人直接或间接得到好处,这本身就是一种腐败。许多德国人对官员腐败不满不是出于道义原则,而仅仅是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从中得到好处,这就是一种集体的道德沦丧。
2.《世界小史》
作者:恩斯特·贡布里希(英国);译者:吴秀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之所以称为“小史”,是因为以20万字的篇幅毋宁说世界,就是只道欧洲几千年,也难将主要事件历数清楚,而贡布里希就有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夫。
在一一捋清了几个地区历史脉络的同时,他的感慨也颇让人深思。讲到宗教时他说“就像十字军带着全部信仰虔诚在被攻占的耶路撒冷实行可怕的烧杀抢掠一样,很多市民从忏悔布道中并没有学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教义,而是学会了仇恨所有与他们信仰不一致的人。”他转述一位僧人的问题:如果某人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强大最勇敢最天才的人,大家都会觉得很可笑,而当把“我”换成“我们”重述这句话时,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兴奋地鼓起掌来?我想,世界很大,历史很长,不管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说过什么,只要看看他做了什么就够了。
恰好同学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The problem with the world is that the intelligent people are fullof doubts, while the stupid ones are full of confidence.”,大意是说“世界的问题是智者都充满了疑惑,而愚者则信心满满。”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可悲的是这世界好像又一直在被那些信心爆棚的人左右着。我喜欢人文历史的理由跟贡布里希说的一样,他说“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比一切虚构出来的情节还要惊心动魄”。
3.《圣经的故事》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国);译者:邓嘉宛;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一次了解《圣经》看的就是房龙的《圣经的故事》,虽然那是一本英文缩略版的课外读物,但已足够激发我的兴趣。后来一位要好的同事借给我一本真正的《圣经》,我发现自己其实只想探究其中的故事,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丝毫不逊于任何一本畅销小说。
对于想了解欧美文化的朋友,《圣经》无疑是个基础读物,因为西方的很多成语典故都出自这里,比如我们熟悉的亚当夏娃和诺亚方舟。如果不读,可能看到犹大之吻和托马斯之疑这样的英文就不知所云了。这点非常类似中国的《东周列国》,不熟悉的老外也很难理解管鲍之交和卧薪尝胆的意思。
比起阅读晦涩的《圣经》原文,只看其中的故事无疑是个讨巧的方法,而房龙的《圣经的故事》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版本。作者采用更尊重史实的态度,对那些所谓的“神迹”给予更符合常理的解释,仿佛一个唯物论者用社会学和心理学解释一些唯心的观点,读来让人觉得真实而亲切。
4.《丰臣家族》
作者:司马辽太郎(日本);译者:陈生保、张青平;重庆出版社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大人物,曾完成日本的统一大业,然而他却出身寒门,可以想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什么样子的。《丰臣家族》写的就是这其中的九个人物。
因为怕出身影响自己事业的发展,秀吉杜撰了母亲曾在宫中做厨娘,某日被天皇看上行幸一晚生下自己的荒唐故事。其实最让他伤脑筋的不是自己的出身,而是那群穷亲戚。他一手提拔并认作养子的外甥因为母女并奸和杀人取乐而臭名昭著,即便这样秀吉也没有为民除害的意向,直到他觉得对方危及到自己亲生儿子的地位。在秀吉看来,这些亲戚都是他事业道路上的棋子,为改变妹妹的形象,他将其强嫁给自己一个出身望族的家臣,正当二者小日子稍有起色时,因为政治需要又强迫二者离婚,将妹妹嫁给德川家康。
看过一些日本历史后发现,织田信长、德川家康这些著名人物都曾篡改过自己的出身,为了所谓的事业似乎没有什么不能做的。这样的事想必也是见仁见智吧,我忽然想起以前曾看到过的卖身救母和最近流行的离婚买房。不好评论是因为从古代日本到现代中国都还是一个依权力和金钱论成败的社会。所以在别人眼里我们也许永远是loser,可那又如何?
5.《岛》
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英国);译者:陈新宇;南海出版公司
在这部小说之前可能很少有希腊以外的人知道斯皮纳龙格,可是现在不同了,那里成为克里特岛著名的旅游点。
《岛》讲述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发生过的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段。斯皮纳龙格这座小岛曾作为希腊麻风病人的隔离区,在那个对麻风病人充满歧视的年代,凡被确诊的患者都被赶到这座岛上禁止与外界接触。可以想象那种受敌视被抛弃与家人别离的感觉,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岛民们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顽强地开启了新生活,并因祸得福躲过了纳粹的侵袭。这里当然也少不了争斗,少不了嫉恨,更少不了正义和爱情。
如何面对如判死刑的病魔,面对至爱亲朋的诀别,面对难以启齿的过去,面对亲情与爱情的抉择,我想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6.《平家物语》
作者:佚名(日本);译者:王新禧;上海译文出版社
《平家物语》是史诗性的日本名著,与《源氏物语》并称日本古典文学双璧,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精彩自不必说。我想称赞的是此书的中文译者王新禧。他不仅行文流畅、笔法生动,更重要的是他在准确翻译的同时指出了原作中的诸多错漏。
《平家物语》创作于13世纪,书中多处引用中国典故,其中一段讲到燕太子丹被囚秦国欲回国探母。秦始皇冷笑道:“汝欲归国,须等到马生角、乌头白”。译者在注释中指出此时嬴政尚未灭六国称帝,应称秦王。然太子丹的孝心感动上天,生角之马和白头乌鸦现于庭前。嬴政不得不放其归国,但又心有不甘,便命人在秦燕之间的楚国一座桥上动了手脚。译者又在注释中指出:秦燕之间隔的是赵国而非楚国,作者张冠李戴了。结果太子丹过桥时落入河中,不料一群乌龟浮于河面承托着太子丹顺利渡河。译者指出“龟甲渡河”为中国晋朝大将毛宝的故事,而非太子丹所为,恐怕是日本作者移花接木了。
古时信息传递不发达,以讹传讹在所难免,但今日的译者不局限于翻译的信达雅,而是每典必查,错漏必究,绝不人云亦云,实在难得。我在写游记时对人物故事常常要查阅原文,多方比对,反复考证,就是怕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因为很多人写东西,尤其写异国之事,已经越来越不考究了,像王新禧这样的译者实在令人敬佩。
7.《孤独深处》
作者:郝景芳(中国);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科幻小说让人感到惊悚一定是因为读者忽然意识到那些情节其实并非虚幻,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北京折叠》(《孤独深处》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便是如此。然而,作者自己也很清楚,她借主人公的嘴说: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我倒觉得至少比装睡的人强。不指望能唤醒任何人,但自己总要清醒地直面。
8.《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作者:傅雷(中国);北京出版社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在上海美专的讲义,那时的他旅法归来,兼授美术史和法文。虽然成稿时年仅26岁,却已显现出深厚的艺术和文字功底。
全书介绍了文艺复兴萌芽至19世纪浪漫派崛起期间的十几位欧洲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言语生动、见解独到。因我有幸见过其中半数左右的原作,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美术馆中恣意徜徉的幸福时光。
品评一件美术作品,既要置身画家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其生平身世和创作缘由,又当跳出时间局限,与其前后左右的其他艺术家纵横对比,还须通晓其它艺术形式,以做最恰当的比喻,如若没有对人文历史、不同艺术、各家门派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是很难写好的。傅雷的这二十讲堪称典范。
文如其人,在这些品评他人的文字中亦可管窥傅雷本人的个性。除慨叹米开朗基罗的苦闷和委拉斯开兹的奴颜外,最精彩的莫过于他对比英国的两位同时代的画家,雷诺兹和庚斯博罗。雷氏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在意游学期间,每看一画便总结规律以便为己日后所用,回到国内更是长袖善舞,将画室办成上流社会的时髦沙龙,最终成为画院院长。庚氏则完全不同,蛰居乡间,只画自己喜欢的画,直到一张送展作品让所有人吃惊。傅雷总结道:雷氏是用尽艺术材料以表现艺术能力的最大限度,庚氏是抉发诗情梦意以表达艺术素材的灵魂。用中国的论画法来说,前者是心中有画,故极尽铺张以作画;后者心中无画,故以无邪态度表白心魂。虽无贬损,但作者的喜好已十分鲜明。
文革初年,傅雷不堪受辱,在家中服毒愤然离世。可惜一代英才!
9.《爱的人们》
作者:川端康成(日本);译者:谭晶华;上海译文出版社
川端康成的笔下似乎很少出现轰轰烈烈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大概源于日本人隐忍含蓄的性格特点吧。短篇小说集《爱的人们》便记录了九个这样的瞬间。
雪子的母亲曾是佐山的初恋,禁不住一个记者的花言巧语甩了佐山嫁给记者,不料记者短命,生下雪子不久便患病死掉了。母亲改嫁亦不如意,离婚后没几年也病故。念着旧情,已婚的佐山收养了雪子。转眼到了雪子谈婚论嫁的年龄,佐山夫妇为她找了个老实人家。雪子默默地听从着这对养父母的安排。一个偶然的机会,佐山从雪子以前要好的同学口中得知雪子可能另有所爱,因为她在给老同学的信中写到自己是奉命嫁人的,而初恋的情感不会因结婚而遗忘。佐山意识到自己的精心安排也许十分愚蠢,于是找到雪子问她有什么委屈,雪子凝视着窗外说道“那时,我觉得您夫人是个最幸福的人啊!”
与这篇《雪子》一样,书中那些波澜不惊的情感故事仿佛覆满积雪的火山,看似冰冷寂静,却又让人隐隐地感到热流暗涌,但他绝不告诉你喷发的样貌,只待你自己慢慢体会。
10.《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美国);译者:陈建铭;译林出版社
一家好书店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美国作家海莲·汉芙用她与英国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20年的往来书信告诉我们:它意味着支持、信任与理解,意味着期盼、惊喜和感恩,意味着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值得你拥抱,也会给你带来温暖。
与书中的女作家和书店远隔重洋素未谋面不同,我自己的身边就有这样一家书店,恰巧我也喜欢读书。从她在我居住的小区旁开启第一家门店至今已超过五年,我始终是那里忠实的顾客。记得试营业作为首批会员参加恳谈会时,我提出希望书店不仅仅卖书,更应成为传播思想的地方。没想到不久我们就在书店听到李承鹏崔永元李银河的讲座,看到新锐导演试映的小片。年初有幸参加书店的新春答谢晚宴,店主广纳良言的态度又让人体会到文化人经商特有的诚恳与社会责任。看着手中的借书卡,我每每觉得不能辜负了它所能带来的思想、知识和欢愉。
海莲·汉芙对她即将前往伦敦的朋友说“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我比她要幸运很多,我可以亲自对店员们说“谢谢你们给我带来温暖,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寒冷,这里永远是个值得我拥抱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2016年读过的书中最想推荐给您的部分,之所以放在这个旅游公众号中,是因为读书与旅游一样,都是去了解别人的世界,去观察那些与自己可能不同的环境,去聆听那些与自己可能不同的声音,然后重新审视自己,至少在撸袖子之前知道自己真正该干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