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
卫城的英文名称Acropolis源自希腊语ἄκρον(acro最高点)和πόλις(polis城邦),可能译作“高城”更准确些。早在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僭主庇西特拉图(Peisistratos,?-527 BC)就曾在这座150米高的石头山上建造神庙。希波战争(492 BC-449 BC)爆发后,波斯人于公元前480年洗劫雅典,捣毁了山上的神庙。雅典人领导提洛同盟在欧里梅敦河战役取胜后,着手对卫城重建,不过起初只是对城墙进行修复,直到雅典进入伯里克利时代(461 BC-429 BC)。伟大的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cles,495 BC-429 BC)成为雅典领袖后决定对卫城进行大规模重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建筑,包括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雅典娜胜利神庙,以及山门等都是按他的宏伟计划完成的。这是后人根据考古遗址和想象绘制的卫城原貌。
这是从费洛帕波斯山上看到如今的卫城全景(图片源自网络)。
山门由古希腊建筑家Mnesikles于公元前437年设计,采用彭忒利科斯山大理石建造,历经5年完成。正中的外立面为标准的多立克六柱式,这点在东西两侧是一致的。从下面这张进入山门后向西回望的照片看得更清楚,六根保存相对完整的多立克式立柱支撑着残破的柱上楣构。
有意思的是,山门内部的立柱采用了爱奥尼柱式。它也是迄今人类发现的最早一批多立克柱与爱奥尼柱出现在同一建筑中的范例。
走进山门内向上仰望,这个屋顶曾经非常著名,被公元2世纪的希腊旅行家鲍桑尼亚(Pausanias,110-180)称为“自古至今无可匹敌的屋顶”。据说当时的屋顶为涂成蓝色的大理石花格镶板,上面画满了金色的星星。
山门两侧还有两个翼,也为多立克式建筑,其中南翼西侧突出的位置建有著名的雅典娜胜利神庙。这是一座典型的爱奥尼式建筑,据说也是同类建筑中最古老的一个,大约完成于公元前420年,由古希腊建筑家Callicrates设计。爱奥尼式建筑与多立克式建筑的区别除了我们熟悉的采用两种不同的柱式外(多立克式柱样式简单,没有柱础,高是粗的6-7倍;爱奥尼式柱上方有涡旋花饰,下方有柱础,高是粗的8-9倍),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多立克式建筑的楣构上有三陇板和滴水槽,而爱奥尼式的没有。这点从我下面这张照片可以看得很清楚,左边的山门南翼为多立克式建筑,粗壮的多立克式柱没有柱础,在每根柱子的正上方和两根柱子之间的位置都有一块三陇板,在三陇板的上方和下方都有滴水槽;而右边的雅典娜胜利神庙为爱奥尼式建筑,纤细的爱奥尼式柱下有柱础上有涡旋,柱子上方的楣构是连续的浮雕,没有三陇板,浮雕的上方和下方都没有滴水槽。
仔细看这座神庙,东西两侧的门廊和后殿采用了典型的爱奥尼四柱式,据说内殿里曾经供奉着无翼的胜利女神尼刻。胜利女神通常都是带翅膀的,但是雅典人偏偏塑造了一尊没翅的,据说就是想让她一直留在这里不要飞走。在中楣装饰带上雕刻着一些战争的场面,不过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已经替换成复制品,原件大部分保存在卫城博物馆中。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座神庙矗立在高高的石台上,如果真在四周走动的话会有掉下去的危险。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公元前410年增建了一圈矮护墙。我们在书中曾多次看到过的“绑鞋带的胜利女神尼刻”就是这道护墙上的浮雕,后面我们会在卫城博物馆里看到实物,而这里连护墙的踪影都看不到了。
走进山门后的右手边原本是阿耳忒弥斯神庙和储藏室,现在只剩一片地基。站在城墙边缘可以俯瞰到我们之前经过的阿迪库斯剧场和酒神剧场,不远处的玻璃建筑是卫城博物馆。
再往前走,卫城山南部中心位置坐落着整个山上最雄伟的建筑:帕特农神庙。这座卫城里占地面积最大的神殿建于公元前447年到公元前438年,内部施工直到公元前432年才完成,是希腊古典时期现存最重要的建筑,没有之一。无论整体构造还是雕刻装饰,都体现了希腊古典时期艺术的巅峰水平。建筑方面,它是多立克式建筑的代表,由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家Ictinus和Callicrates联手设计;雕塑方面,由古典时期最伟大的雕刻家菲狄亚斯(Phidias,480 BC-430 BC)亲自操刀,他同时也是整座神庙的艺术总监。
“帕特农”在希腊语中是“未婚女子居所”的意思,原指这座神庙中女祭司所住的房间,后来指代整个神庙。庙里供奉的是雅典守护神雅典娜,其实山上此前原本有座雅典娜神庙,后被称作雅典娜旧庙,位于帕特农神庙与伊瑞克提翁神庙之间的位置,可惜在公元前480年波斯人的那场洗劫中毁掉了。相比旧庙的单一功能,这座新庙更多地被用作提洛同盟的金库。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改造成不同的用途,6世纪被改为圣母教堂,15世纪奥斯曼统治时期则变身为清真寺。最糟糕的是17世纪被奥斯曼军队用作弹药库,结果在威尼斯军队的炮击中发生爆炸。19世纪初,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Thomas Bruce,1766-1841)从昏庸的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手中骗取了帕特农神庙中残存的雕塑,将其转运至英国,后被卖给大英博物馆,这也成为希腊人心中永远的痛。虽然1983年希腊政府开始向英国征讨,但至今无果。
东面是神庙的正面,可以看到这一面有八根多立克立柱,通常矩形神庙的长边是短边柱子数量的2倍加1,所以南北两边各有17根立柱,是典型的八柱式多立克建筑结构。
柱上楣构中的三陇板和滴水槽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多立克式建筑的典型特征。被三陇板隔开的柱间壁板刻画了一组组战争的场面,其中东侧的主题是提坦之战,北侧为特洛伊之战,西侧是亚马逊之战,南侧则为拉庇泰人和马人之战。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三角楣,东侧的雕刻着雅典娜的诞生;西侧则表现了雅典娜与波塞冬的雅典守护权之争。我们前面说过,这些虽然残破但仍难掩精美本质的雕塑大部分都被卖到大英博物馆了,少部分留下来的也已转移到卫城博物馆中,因此这里能看到的其实全是复制品。关于浮雕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卫城博物馆的部分做详细解读。
内殿和后殿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出来了,其实里面原本有两座连在一起但互不相通的半封闭建筑,两头还各有一个柱廊,据说中楣采用的是爱奥尼式建筑才用的连续浮雕(没有三陇板和滴水槽),后殿里还有四根爱奥尼式柱,因此帕特农神庙应该算带有爱奥尼式部分特征的多立克式建筑。中楣浮雕表现的是泛雅典娜节日游行的场面,我们将在卫城博物馆的部分进行介绍。内殿中最重要的当属一尊用黄金和象牙打造的雅典娜神像,这尊13米高的巨像无疑是菲狄亚斯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帕特农神庙唯一确定由他亲手制作的雕塑。虽然原作已不知所踪,但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涌现出大量仿制品,我们后来有幸在国家考古博物馆中看到其中的一件,到时再为大家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