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中华好河山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古城内禁止外地车辆入内,根据民宿老板的指引,我们把车停在了古城外最近的停车场。进入古城,很快我们就被眼前这黄土墙所折服,太牛了,城墙居然可以屹立在这黄土之上经受岁月的洗礼而巍然不倒!

如果你去过南方的丽江,那你势必会喜欢北方的平遥。而我,很幸运,两座古城都去过了……

  红高粱民宿,老板是为年轻的美女,院子是古城里的老建筑,装修风格让我想起了“红高粱”电影,房间的名字也都很有特色,我们住进了二楼红色幔帘后的第三间房-“金玉满堂”,怎么样,房间的钥匙也很复古的感觉吧。

  饥肠辘辘的我们听了店家关于古城游览的详细介绍解说后,忙放下行李直奔房东推荐的这家小馆吃晚饭。当晚只顾着吃饭,游览夜景了,这张相片是第二天早饭的时间拍的。

  晚饭吃了当地的几道特色菜,只记得有蒜苔的那道叫“过油肉”,青菜是“凉拌野菜”,还有酱牛肉,另外一道菜实在记不得名字了。不得不说,这几道菜还是很好吃的,向老板提起我们的美女房东,小馆老板特意赠送了一道当地特色甜品,名字依然被忘记,只记得很好吃……还有莜面栲栳栳,怎么说呢,当地特色小吃,尝一尝体验一下当地的民俗习惯呗!

  又见平遥啤酒,真的是因为这名字,才想尝尝的,结果跟我大四平的金大蒙一个口感,一点点味苦的味道,我还是喜欢勇闯天涯……

对了,这家小馆的面真的太好吃了,只顾着吃,忘记了拍照,以至于写到此处还不自觉地吞咽了几下口水……

  大黄米炒鸡蛋,晚饭的时候就盯着这个名字看了很久,第二天清早特意去店里品尝,只能说,我去,真心的享受不了啊!感觉相对比早餐,更喜欢这里的晚餐……

  网红一根面,佩服小哥哥的高超技术,可惜,拍照摄像的人多过于店内品尝的顾客,可能是店内品类过于单一的缘故吧!

  满墙的红灯笼,川流不息的人群,瞬间有了大年三十的赶脚……

  同兴公镖局,以押运一些现银或贵重货物收取一定费用的旧式保险业,到清朝中叶平遥票号兴起后,平遥商业也开始步入黄金时代,票号业、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了另一业的繁荣,这就是保镖业的繁荣,这也是平遥县内唯一的一家镖局旧址“同兴公镖局”。

  路旁的特色小吃“搓鱼儿”

  手工酸辣粉的小弟弟们最卖力气,手里做着粉,嘴里还不停地嘚吧嘚,很有意思,那感觉与身上的济公服倒是很搭,疯疯癫癫济公范儿……

  就连“肯德基”这位洋爷爷都入乡随俗了哈哈,只能说我大中华的文化太有吸引力!还别说,这位入乡随俗的洋爷爷真的吸引到很多游客驻足停留拍照留念呢!

  协同庆钱庄是榆次聂店王姓和平遥王智村米姓共同投资开设的大钱庄,也是平遥规模最大的钱庄院落,前后共有相互独立又联系的七进院落。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庞大,讲究之豪华,功能之齐全,在平遥商铺院落中实属典范。

  明清街里随处可见这种古建筑,一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不加以修缮,为什么不刷漆翻新呢,可是细细想来也对,这恰恰是让我们看到最原始的建筑的本来面目啊。建筑上除了必要部位的摄像头外,很少安有照明灯,应该是为了对建筑本身更好的保护吧!

  代表平遥荣耀的明清一条街,虽是夜晚却也热闹非凡……

  随处可见的鲜醋,空气中弥漫着满满的酸酸的味道。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在这条明清街的繁华地段。作为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曾将分号开遍全国30多个城市,最远都到达了欧洲,“汇通天下”或许是最好的诠释。

  位于平遥古城西大街的中国票号博物馆其实是在日升昌票号和蔚泰厚票号这两家票号旧址上建成的,参观的路线是从日升昌票号进,从蔚泰厚票号出。在参观时,导游都是侧重于介绍日升昌票号,而对于蔚泰厚票号则是匆匆而过。但其实蔚泰厚票号也是很值得一看的,作为日升昌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两家票号相邻而设,各自的大掌柜也势同水火,在中国票号发展史上演绎了一场精彩的竞争大戏,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票号业务的蓬勃发展。

在蔚泰厚票号参观,可以着重于了解这家票号是如何发展并后来居上的,其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对当今的企业如何做强做大也很有借鉴意义。

  特色服饰?这不是俺大东北曾经的风格吗?想起了姥姥家的缎子面棉被……

  聪明的店家雇了个省钱的劳动力,提高了效率又吸引了游客……

  乍一看以为郭大爷的相声集团改名字了,仔细瞧,原来是一家民宿。

  这个“碗托”哥哥看着咋这么像猪八戒呢。

  随处可见的“汇通天下”:1823年,雷履泰开办平遥日升昌票号为标志,这是极大的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史上的大事件。

晚清时期,山西票号几乎垄断全国的汇兑业务,并形成两大晋商劲旅: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开始做起“汇通天下”的买卖。

据说,《南京条约》清朝需赔款2,100万银元。各省通过「日升昌」票号,将赔款银两以汇票汇往首都北京。道光皇帝得知票号确实能用一纸汇票兑汇银两,赞扬道:「好一个日升昌,还能汇通天下!」。自此北京日升昌的牌匾改为「京都日升昌汇通天下」。

  晋商,乃中国商帮之首。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起家最早,影响最大。

“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

  可惜,带娃来的,不能进去喝点啊!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

衙门外,左翼有观风楼,右翼有乐楼,前有照壁.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仪门3间 、牌坊1座 、大堂5间 、宅门3间、二堂5间(明代匾额名' 忠爱堂')、内宅5间、大仙楼3间。仪门外之东西厢窑(房)各7间为赋役房。大堂前东西厢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大堂两旁设赞政厅、銮驾库各3间 。宅内各层均有东西厢房。衙署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钏楼 、土地祠 、寅宾馆 、侯祠、粮厅和花园 。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狱、女狱、轻狱、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

  古城内原始的民居,虽然旅游带动了古城的繁华,但是街角处古老的民宅经过岁月变迁,依然显得有些落寞。起皮的院墙,掉漆的院门,生锈的门锁,每一处残缺的背后一定都有一段难忘的往事吧……

  不知道为什么,经过这家客栈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龙门客栈,呵呵,完全不搭噶的两个地方啊,咋就联系到一起了呢,思维混乱了吧。

  清早起来,站在二楼的走廊里远眺,一种莫名的凄凉感涌上心头……

  早餐过后,来到古城的正门转一转,规划一天的行走路线。

  又登上一座城墙,这娃跟我一样,的确有很深的城墙情结。

  平遥普通民居:窄窄的门(财不外露),又高又小的窗(防盗),平平的房顶(晾晒粮食),长方形的天井(防风沙吹到主房)。据说山西民居有着三防的特点防火、防盗、防风沙。可惜,这样建筑的弊端就是通风不好啊。

  华丽的彩绘、精美的木雕、生动的石狮、珍稀的照壁等等,比比皆是,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平遥被誉为:“文物宝库、世界骊珠” ,真是名副其实。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手工醋坊和汾酒坊。

  文庙学宫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和最完整的文系建筑群。

文庙里跃个龙门,讨个好彩头!

  签名榜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挂于大成殿的功德墙上,便可受到孔圣人的庇佑!

  这俩本命年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生肖留念。

  这小老太太太能臭美了!

  几个货架,几十个酒坛子,满墙的爬藤,几个老物件,竟然让小酒馆变得诗情画意起来……

  据说眼前的这间房有千年的历史,千年以后房屋犹在,可是当初住在房子里的人早已被遗忘……

  前一晚的匆匆一瞥,不甘心,第二天上午又来重游一次。

  很幸运,遇到了青天大老爷升堂审案!

  县衙的后花园很美,也很气派。作为一方长官,得此府邸,办公之余品尝赏景,恐怕就连九五至尊的皇帝也难得这份逍遥快活!

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楼”,上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为守印大仙,不知何故。

  酸辣粉哥仍然喋喋不休的唱着什么……

  对于没有看过武侠片的小屁孩儿来说镖局有些陌生,还好有导游的讲解。

  中国镖局博物馆是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主要介绍中国镖局发展史,以及在明清时期,中国有名的十大镖局、十大镖师和走镖过程中的轶事趣闻。

  协同庆是中国票号业中一家独具特色的票号。古城里所有的景点三分看,七分听,一定要请专业的导游讲解,才不枉此行。

  古城里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中小学生上学必备交通工具。

古城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总共是八十四条街巷。财力雄厚的人家会修四合院,而大多数平常百姓都是生活在这种院子里。

  《又见平遥》是一个关于道义、血脉、奉献的梦,也是一个中国人才能懂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

迷宫般的剧场有着繁复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观众可以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故事端倪……看实景演出就像一次“穿越”,观众有时像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

  旺季的演出票真心难买,几乎每小时的价格都不一样。如果没有提前预约,当天的门票一般都在票贩子手里,虽然没有买到优惠的门票,但是小屁孩儿说太震撼了!太值得了!而且一场演出下来,发现好像没有必要去那几处“大院”游览了(清早排队买票时听到两个导游闲聊:王家大院气派恢宏但与演出里的场景相比少了些许生动;乔家大院早已无非人也非了,各间院子的主人与屋内陈设照片相悖,已经把自传里的顺序更改的面目全非,搞得导游都不知道该如何为游客讲解),这样一算还省了不少门票钱呢!

演出结尾部分,演员们集体演唱《桃花红杏花白》 这首左权民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山西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以及爱情。还有几个小哥哥手捧着山西面粉来到观众面前,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山西面粉的面质,也就顺理成章地为游客们的下一项消费埋下了伏笔……晋商不愧是晋商!

  临汾的夜景让我想起了大北京的长安街。

  寻找窑洞的路上相隔不远处就会有房顶挂满太阳能板的民宅。看来光伏发电在这里已经算普及了吧。路遇几处大山也完全被太阳能板覆盖,上网一查才了解原来中国最大的光伏发电站就建设在山西,难怪呢!

  灰的路,黄的土,绿的草,蓝的天,白的云,感觉我们距离窑洞越来越近了……

  去往师家沟的路上隔一段会有一处这样的弯路,算不上崎岖,坡度倒也不小呢!偶尔会遇见滑落在乡路上的黄土和落石,谈不上惊险,但也不轻松。

  终于抵达了大山深处的师家沟清代民居,眼前这条黄土路就是我们来时的羊肠小道。

  汾西县一处黄土山沟里的清代民居杰作——师家沟古建筑群,由于其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这里就有着“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师家沟的这石牌坊,记载了师家的荣耀。经历了文革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很荣幸,超市的阿姨说我们是第一拨来自吉林的客人,在此之前,他们从没有见过吉林牌照的车。

  师家沟的形成及师家大院的闻名与师氏家族的兴衰密不可分。庞大的师氏家族系历经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其家族繁衍与发展经历了从兴到衰的过程。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经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到第三代师法泽才逐渐发展壮大。

  师家沟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师家沟民居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为主体,大小31个院落。各院落分别设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门房以及仆人、马厩等用房。院落门前与巷道相连,相互之间又巧妙相通,互相联系。有园门、耳门、偏门、楼门、屏门、暗门,上下左右互相贯通且衔接自然,形成了由下而上,楼上楼,院中院的奇特格局。一条用长方石条铺成的人行道长达约一千五百余米,处处与排水道接通,故有“下雨半月不湿鞋”和“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之说。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互相渗透,充分体现了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平原地区多进四合院的布局风格。

  这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清代民居,黄土高台之上的晋商大院,每一个院落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吃喝拉撒,悲欢离合。而如今,这些故事还有多少还能被后人所知?人生的虚无可见一斑!

  黄土,青砖,灰石,开满槐花的大槐树……

  穿梭于院落间,简直就是上院看下院,前院望后院,出院又进院,完全进入迷宫一般。

  行走在路上,你以为是路,其实是在人家的房顶上。脚下所踩的每一寸土地到底是路还是房,傻傻的分不清楚……

  这座宅院共有三层,是师家沟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一层尚有人居住,二层三层无人,后期稍有修复。

生活在这间房子的要姓主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地的生活和师家大院的来历:相传师姓一族从河北迁徙而来,落户当地从“要”姓人家买入土地建房。施工期间幸运挖得一批来自闯王埋藏的宝藏,继而发家、买官、经商、大兴土木建造大院历经三代人建造大小三十一家院落,院与院之间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门,或上楼门与其它院落相互联系。后来师家第五代败落,后世子孙为了换些粮食糊口度日,将房屋分散或卖或换粮食。为我讲述这段历史的要姓主人的祖先在150面前购买的此处套院传于当代……

  古老的民居,清贫的生活,破败的院墙里面住着一个不修边幅的中年男子和一只狂吠的小哈巴……

  你猜这是在路还是房顶上?

  突然很佩服这里的盖房工匠,这群羊儿也是生活在人家房盖儿上的,看来这里的防水工程做的很好哦!

藏匿于大山之中的工厂,破坏了这原始的美!

  日落西山,我们仍奔波在去往雁门关的路上,一路上随处可见“景观雁门关,人品杨家将”的广告语,让我们对雁门关的期待又多了几分……

  这张照片看上去是不是很普通?呵呵……请往下看:

  导航上7.7公里路程上弯路的照片截图是不是更刺激?上山之前路旁介绍说的是十八弯,我们也一路数着,原来所谓的十八弯是指十八道大的弯路,而整条山路全下来大大小小弯路五十余处,加之对向疾驰而来的大货车驶过身边,是不是绝对考验驾驶技术?

  没错,眼前这条依山而建的路就是双向两车道,错车的时候能感觉到车身的晃动,路边即悬崖。

  终于挨到了一处狭窄的观景台,回望来时路,心惊胆战!可惜,拍摄角度仍然拍不出悬崖的赶脚啊!

  眼前这美景是不是可以做桌面了?

  终于在天黑之前到达了目的地!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住进了关里的民宿,省下了门票钱。这里所有的民宿饮用的都是山泉水,所以全部民宿都不能够洗澡。还有就是,你可以想象一下这里的温度,反正我们的房间是整夜开着电暖器的……难以想象古代驻守关卡的将士们寒冬之时是如何保家护国的!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隶属于恒山山脉,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俗语有称:一部雁门关的历史,半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代军事史。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边关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道,雁门关见证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以宏大之美,精致之美,空灵之美,沧桑之美享誉世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严重,破败残缺,而周围的环境,作为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所依附存在的特定生存语境消失且变异。所以园内参观时我们严格地遵守了规章制度,石窟雕像部分并没有任何拍照留念。

  至此,此次山西游告一段落。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资源的概括。

如果说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妨说是跟心结伴同行的旅行,或者是内心的一种挑战,喜欢旅行,喜欢像这样的的感觉,淡定而又期待,像发生过一样。

生命就是一场历练,但此刻的自己更是洗礼。喜欢这里得景,喜欢这里得古老文化,山西,有缘再见!

更新于 2019-09-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