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当强盗,中年当诗人,他是杜甫都赞颂的男人,两句诗尽显豪气
在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到了唐朝是巅峰的存在。唐朝诗人众多,层出不穷,如同井喷似的爆发出来。正因为数量极为庞大,这才有了金字塔尖的李白、杜甫、王维、杜牧等风流人物。然而,有一些诗人被埋没也并非没有才华,而是因为诗书之外的原因,其中的苏涣就是如此。
苏涣是一个相当具有传奇色彩的诗人。我们知道,唐朝民风彪悍,充满了尚武精神,即使是文人也不脱英雄豪气。比如说李白,既是诗仙也是酒仙,而且还仗剑游历四方。直到今天,还有人争论李白到底是当时第一剑士或第二剑士。其实,如果论到武力值,李白绝对不是苏涣的对手。
原因很简单,李白所谓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文学艺术的夸张,佩剑出行更多的是为了防身。然而,苏涣却是实打实的盗贼出身,年轻的时候是在刀口上舔血为生的。不仅如此,苏涣还有自己的成名武器,那就是白弩,而且以此威震天下。在《唐才子传》中明确记载:
少为盗,善用白弩,巴蜀商人苦之,号为白跖。
做盗贼毕竟不安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天下逐渐走向了安定,这一行越来越不好混。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苏涣竟然能够跨度如此之大,迅速完成了由盗贼到顶尖文人角色的转换。不要怀疑小珏是否太过夸张,有所过誉。因为在公元764年即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二年,他就高中进士。
历史上中进士难,在唐朝更是如此,明清时一科能取几百人,唐朝时却只取几十人甚至十几人,有时还是寥寥数人而已。后来苏涣当过侍御史,又曾在潭州刺史崔瓘的幕府效力。当崔瓘被乱军所杀时,他奔走到交趾一带,煽动驻守当地的哥舒晃造反。这也直接引发了大历八年的“哥舒晃起义”,结果兵败被诛杀。
苏涣的传奇一生落幕,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他曾经与怀素交好,更是在湖南遇到了过杜甫,并获得了诗圣的高度赞扬。在现存的杜诗之中,至少有好几首是写给苏涣的,并且评价他的诗:词句动人,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
杜甫这么欣赏的男人,为什么现在名气这么小?原因很简单,因为流传的诗少,在《全唐诗》只有四首。存诗少的原因,小珏推测也还是因为苏涣最终是被定为反贼,因此,他的诗集也被官府查抄、损毁、禁止流传。
在仅存的四首诗歌之中,有三首都是属于组诗《变律》之中的。相传《变律》应该有十九首,是苏涣写给广州节度使李勉的,也是交给杜甫,并被杜甫赞不绝口的作品。小珏读过三首《变律》,感觉第三首,说的就是苏涣的一生:
养蚕为素丝,叶尽蚕不老。倾筐对空林,此意向谁道。
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
祸亦不在大,福亦不在先。世路险孟门,吾徒当勉旃。
这首诗心中充满了愤懑之气,流露出对当时朝廷的极度不满。尤其是“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这两句,虽然是出自古人的成语,却大有豪情。它们发人深省,振聋发聩,喊出了一个普通人的反抗精神。
唐朝人言论往往高奇,不拘小节,具有非常宽阔的视野。这两句诗,与苏涣曾经盗匪的生活是极为贴切的,也与他之后以起义方式反抗是非常吻合的。唐人崇尚游侠精神,好打抱不平,尚勇斗狠。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苏涣的诗歌和为人,让杜甫都赞颂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