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自办发行还不停?谁给你收这个烂摊子丨传媒老炮儿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发行季

曾经一度为都市报带来辉煌的自办发行

现在成了各报社身上的创伤

但全国这么多家都市报

却很少有报社去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

但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自办发行未必不能“变废为宝”

欢迎收看本期传媒老炮儿

附文字版

大家好,这两期我们说到都市报发行越来越难,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好多都是曾经在报社干过发行的人。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都市报的自办发行走到头了,也该完了。如果真这样,这可是个大事。全国有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二百多个城市的都市报都是自办发行。如果真的一刀喊停,那对都市报的整体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我还是坚持该停,而且要尽快停。因为越往后拖成本越高,等到那时候在想停,代价就太大了。

不提以后,就说眼前,自办发行面临的三大问题如何度过?第一道坎儿就是没钱,自办发行和都市报的黄金时代是并生的。那年代,比较典型的像2004年,当时有统计,自办发行全国的营业收入在一百亿上下。可是那时候的发行量基本是瞎说,没有权威数据。不过我们以单份来统计,按最便宜说法是一毛九分钱一份印章。这么算的话一份都市报一年下来成本是八百块,但订阅价是180块一年。而且还有六十多块钱的促销赠品的费用,除此之外更有投递费、场地费、运输费、办公费等一大笔亏损。

但报社高层很清楚的知道这种亏损是无伤大雅,因为那时候都市报的广告效益实在太过庞大。还说2004年,我这边有个比较真实的数据,说2004年都市报广告收入达到1240亿。那时候都市报的广告是供小于求,广告源源不断,商家要想做广告得排队,有时候还得找熟人关系。那这些亏损算什么?于是大家接着往里投钱,继续送米送油送彩电。那时候都市报的行情是,只要你的新闻行,内容行,发行量有,那广告就不会停。可是现而今广告没了, 但发行成本呢?不降反升。

第二道坎儿,没数儿。都市报发行量下降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发行量一降,自办发行的很多毛病就显现出来。自办发行就是自己家的队伍送自己家的报纸,一个城市有几张报纸就有多少个发行队伍。

在北京,《北京青年报》的小红帽多有名,还有《京华时报》的小蓝帽等等。在天津,《天津日报》、《每日新报》、《今晚报》、《城市快报》这四家报纸就有四个自办发行队伍。但那时候有发行量,谁家都是十几万二十几万的数儿。现在不行,现在报纸就那么一小薄沓,没一会就送完了,发行员甚至在那干坐着。这巨大的浪费问题就显露出来了,队伍养不起了。

还有这第三道坎,没人干了。自办发行它没什么技术含量,有把子力气,舍得干活就行。想当初这个东西它比较松散,用人也比较随便,成本并不是很高。很多就是兼职,召之即来,来之能发。08年新劳动法实施之后就不行了,得跟人签劳务合同,这一签劳务合同,那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我知道有一家报纸,那领导有胆识、有远见。他把自办发行给停了,重新归邮发。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解除劳务合同而花了一笔不少的钱,但是这钱花的值。比起那些既看不到前途又找不到出路、还在干等着干耗着的那些发行公司比,这算是不错的结果。如果真等到整体崩盘,到了最后收摊的能力你都没有。

由打1985年《洛阳日报》挑起自办发行,这就是三十年。自办发行为这个市场化的都市报的繁荣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三十年过去了,行业的变化太快,突发情况太多。这就要求大家必须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但没想到多数公司仍旧保持着原样。有那么个别的公司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把自己的自办发行队伍蜕变成新的行业。《京华时报》年初停了纸质版,说专注于新媒体。上个月新媒体也停了,人们说《京华时报》已成烟云。不对,京华有一个企业扔继续在发展着,叫“京华亿家”,就是《京华时报》早先自办发行的那个小蓝帽队伍。

听说上个月,它把老东家最后20%的股权买回来了。虽然体制变了,但名称没改,也无人员变动,现在新的业务干的红红火火。该变,早就该变,默守陈规到最后是无人收场的。哪怕到了现在,想要默守陈规的时候,也得考虑考虑,谁给你收这个场?这三个大坎儿又该怎么过?

传媒老炮儿:有料、有趣、有用

蓝媒汇视频团队
制片:老窦
制作:杨岳  摄像:王军
编辑:田雅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