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斐散文《炊烟时代》(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炊烟时代  
文/单斐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那弯弯曲曲的烟痕在晚霞中如飞天般妖娆,越发地妩媚动人。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倦鸟归巢,冲破了炊烟,叽叽喳喳的或聚集在树枝之上,或盘旋在屋檐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烧草的味道,远处又传来悠长悠长的母亲的呼喊声,夜幕降临笼罩了整个村庄,炊烟点燃了群星,在夜色之中眨着眼睛享受这份悠然的恬静。这幅画面在我的童年中每天都在上演,且是精彩的无数次重复上演。
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家都有草垛,脱粒后的麦草;收获后的玉米杆;打完豆子的豆秸;拾完棉花后的棉花柴,这些都是上好的燃料。这其中棉花柴是不能轻易拿来烧火做饭的,只有做硬饭时才舍得烧,比如蒸馒头、煮地瓜需要硬火时可以烧。豆秸就更不能随意烧了,那要留到过年五更来烧,家乡有俗语“大年五更烧豆秸,子孙后代出秀才。”在这里豆秸的使命升华,显得格外庄重。而地瓜蔓、花生秧是不能做燃料的,因为它是上好的饲料,用来喂养牛羊等牲口,晒干打碎后可以用来喂猪。
堆麦草垛是个技术活,麦草打碎后短小细滑,在堆垛的过程中很容易蹋掉,它不和玉米杆和豆秸一样可以成捆的摞放。邻居七爷是垛麦草垛的高手,七十多岁的人了身手矫健,丝毫不差于年轻人。他垛的草垛下窄上宽不占面积,这也是他的绝活儿。只见他手中紧握木叉指挥着垛下面的人随着他的走向往上挑草,他身轻如燕在垛上一圈一圈的走,边走边左右分草,随着他的走动,草也一层一层的被压实,随着草垛高度的不断增高,草垛也一圈一圈的向四周延伸,最后在上面形成一个尖,整体看来就是一个倒梯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最后在上面覆上麦糠,就能起到防水的作用。有的是围上麦秸草织成的草帘子,防水效果就比麦糠提升了很多。
小时候,无论春夏秋冬拿草做饭是必须的事,因为草是当时唯一的燃料,即使烧劈柴或煤也要先用草做引火之物。拿草也有技巧,要围着草垛一圈一圈的抽,决不能仅抽一边,否则就会抽垮。有的人家喜欢在草垛上挖个窟窿,这样在下雨的时候就可以从里面拿到干草生火。
就是这些草垛窟窿有时候会捡到母鸡漏下的鸡蛋,因为当时各家的鸡都是散养,不像现在都是标准的现代化鸡舍。当时捡到鸡蛋是件非常兴奋的事,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不亚于现在捡到了金子。总是什么也顾不上就飞奔回家,在父亲和母亲下班之前就让奶奶煎给我吃,因为我知道一旦被父亲或母亲知道我就会和这到嘴的美味擦肩而过,父母必会责令我送回原处。
奶奶则不同,总是对我百依百顺。她从炕底抽出一把麦秸草,大约十几根的样子,娴熟的点燃麦草,再将铁勺放在火上,很少的工夫又将鸡蛋打在铁勺子里,无需用油,只听“知啦”一声,奶奶快速的用筷子搅动鸡蛋,麦草燃尽鸡蛋刚好煎熟。金黄金黄的鸡蛋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哪能经得住这美味的诱惑,早已经不知咽了多少次口水,端起铁勺子狼吞虎咽般边吹边吃,风卷残云瞬间吃光。意犹未尽地抬头看看奶奶,奶奶慈祥的看着我,眼里满是无奈,“等咱家的鸡下了蛋再煎给你吃。”幼小的我没有感恩只是高兴的为再有煎蛋吃而满意的频频点头。
这个草垛窟窿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玩捉迷藏的绝佳去处。
我清晰的记得有一次捉迷藏,我钻进草垛窟窿做好了伪装,就趴在里面屏住一呼吸,支棱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小伙伴跑来跑去的声音一次次从我耳边蹿过,我暗自高兴,对自己的高明藏身之术自竖拇指。也不知过了多久,我居然睡着了,唤醒我的是母亲的呼喊。我朦朦胧胧睡眼惺惺,从草垛窟窿里爬出来,天已经暗了下来。母亲着急的呼喊已带哭腔,我慌忙应答,知道自己又闯了祸,颤巍巍的跑到母亲面前。母亲看到我头顶着麦草满脸灰土,对我是又恨又爱,“回家让你爸揍你。”这句把我吓大的话,几乎每天都在出现,可从来没有实现过。就这样在淘气和无忧无虑中慢慢长大,直到自己也有了孩子,才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底下最真挚的爱。这份爱不掺杂任何的私欲,没有索取只有付出。
除了庄稼秸秆,秋天的落叶和枯草也是极好的燃料,尤其是大片的梧桐树叶和麻杆草。搂草和扫树叶是童年的必修课,家里的大扫帚、大筐和竹耙是标配。秋风潇潇落叶飘飘,白杨树下的落叶被风旋起,一堆一堆的自然聚在了一起。这样一来我们就省了事,无需再花力气搂扫,直接就可以装满筐子。搂草要比扫树叶辛苦的多,因为高草早已经被人割去,只剩下紧贴地皮的矮草,只能等到完全枯萎凋落,才能用竹耙搂起凑成小堆,再装到筐子里。
北风呼啸的日子实在是难熬,要想搂满一筐子的草绝非易事。怎么办?这个时候小伙伴们就会动脑子。找来树枝在筐子底部支起空,上面覆盖上草,也是满满的样子。就这样可以提前完成任务,早早的到避风的地方尽情的玩耍,直到天色尽黑,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
母亲早早就在巷口翘首等候,寒风中的期盼让母亲的脸变的通红。焦急的眼神穿透夜色,在不远处的转弯把我拥进怀里。母亲心痛的接过筐子,突然问我:又出去狼窜了。很严肃的样子。我理直气壮地反驳:没有!我割草到现在,你看满满的这大筐子。我故作聪明,以为这样就可以瞒过母亲。母亲并不生气,惯例性的到家叮嘱我赶紧洗手吃饭。现在想来母亲故意不揭穿我,也是怕伤害我幼小的心灵,而我却以为真的瞒过了母亲,还洋洋得意沾沾自喜。其实母亲在接过筐子的一瞬间就明白了我在撒谎。这就是母亲的慈爱,总是在事情发生以后给我讲一个小故事。最后问我:你说故事里这个小孩做的对不对?他是不是不应该欺骗父母?我似懂非懂的点头,总感觉故事里那个小孩就是自己。
五一假期回老家,发现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墙前屋后的草垛早已清理。街明巷亮围墙都涂上了白涂料,在阳光的照耀下白的透明,灰色的墙围沉稳厚重,若非红瓦不变,还真有恍入江南小镇的感觉。
夜晚,我独自走在寂静又干净的村街上,白天的暖风熏人被夜晚的清风赶走,月亮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风动光摇让我多了些许凉意。北大湾南场院早已不是童年的模样,宽大的瓦房占去了我童年的乐园。闭上眼睛,那些高矮大小不一的草垛又出现在我的脑海,小伙伴们的围着草垛的厮杀声;趴在草垛上“机枪”的突突声;胜利拿下“高地”的朗朗笑声不断在耳边响起,我陶醉着回味着不觉已经回到自家胡同口。
“吧嗒”一声门关落下,母亲走了出来。此时,如果母亲再挎上筐子,就是我童年时她凌晨出门拿草做饭的标准动作,不同的是满头的黑发变成了银发斑斑,笔直的腰板不再笔直。“都几点了还不回家。”母亲看到我还在巷口,略带责备的提醒我。那些悠长的母爱划破年轮冲破回忆瞬间又回到我身边,在炊烟中此起彼伏婉转动听。“娘,明天预报有雨,我给你拿好草,明早好做饭。”我调皮的逗母亲开心。“这孩子净说胡话,哪还有草垛啊!快回家吧!你爸不高兴了。”说完转身勒令我快点走,这个场景像极了我的童年。时光荏苒吾已不再年少,但父母依然当我是个孩子。望着月光下母亲步履蹒跚的背影,我不禁泪滑双颊。
如今,再也不用拿草做饭,人们也不用再那么劳累。我不禁感叹,这炊烟的前世必是草垛,而草垛的今生自然就是庄稼。时代的发展让炊烟和草垛的姻缘已断,而今炊烟难寻,庄稼的秸秆实施秸秆还田就地消化变成肥料,也就自然没了草垛。做饭都换成了液化气或天然气,那种淡淡的烟草香也随风而去,家家炊烟的景致一去不返,但我依然怀念那个土里土气的炊烟时代。
因为,那个难忘的炊烟时代,有温馨有快乐有满满回忆;有祝福有开心有无忧无虑;有爱有教诲有成长有忘不了的童年......
【作家档案】
       单斐,山东高密人,现供职于孚日集团,《孚日报》通讯员,中国家纺协会注册设计师,高密红高粱文学社会员。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多发表于文章阅读网。
投稿说明
        1、本平台欢迎原创首发文字,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
          2、投稿必须以“文章+体裁+作者简介+照片”的方式投稿,投稿邮箱: 1146596930@qq.com
         3、投稿必须关注“作家驿站”微信公众号zjyz5225,并加主编微信ygx5225,以付稿酬。
          4、稿费支付方式为:赞赏总金额的50%,赞赏费低于10元(包括10元),阅读量低于100,无稿酬。有播音朗诵的,作者40%,主播20%,平台40%。朗诵费30元封顶。播音自愿,需要请投稿时说明。
          5、稿酬支付日为文章登出第7日,请及时与主编联系;超过稿酬支付日,视为主动放弃。
          6、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7、本平台刊发文字可往湖北《洪湖文学》、黑龙江《乌苏里江》《知青》杂志推荐。
编委名单
社长、主编:叶桂秀(湖北作家,已出版专辑《爱成桃花》一部。)
副主编: 百姓瞭望(贵州作家,已出版专辑《低吟浅唱》一部。)
 驻站作家
       邛州冷客(四川作家,邛崃市作协副主席。)
       牧青(四川作家,安岳县作协副主席。)
       牛高山(安徽作家,淮北市诗词学会副主席。)
       一剑屠龙  李国七(马来西亚)  真真   薛玉林  乔力一  谭小芳(香港)  段载芳   刘禹清   项见闻  季音  铜墙  
 金牌主播
      雪峰  芝兰于室  岁岁平安   素兰   一弓  秋子  海涛  金辉  往都  海畔  徐昭君  康艳玲  旧时光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提醒,我们马上删除。
扫码关注
鼠年大吉
重 要 启 事
2020年《作家驿站》第3部文集《作家文苑》隆重征稿了!
投稿请开头注明:“出书投稿”!
诗歌、散文、微小说均可(可以多投,按出版页数审核)。请按简历+文章+联系方式(姓名、地址、电话号码,便于寄书)投稿。
投稿请加叶总编微信:ygx5225
投稿邮箱:   1146596930@qq.com
(0)

相关推荐

  • 散文||铡 草

    铡   草 张志荣||甘肃 "你入麦草他抬铡,只为牲畜备饲料.迎来日出去劳作,背着疲倦送晚霞."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铡草的真实写照. 甘肃河西走廊南端,祁连山麓乌鞘岭北部 ...

  • 沙尘肆虐?我们治沙人可不怕

    " 沙漠原貌 - 职 业 故 事 - 人的一生或许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走向,但可以选择自己所坚持的事业.虽然我们对国家的荒漠化防治事业做出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我们希望也能用这微末的努力,去改善那 ...

  • ​庄稼人的麦草垛​ 文/刘朝霞

    庄稼人的麦草垛 刘朝霞 凡是种麦子的庄稼人,麦场上都会有最后一道工序麦草垛的座落.它的呈现,这一年的麦收夏忙就算结束.麦收结束,麦垛像庄稼人的标志,座落在场上,显眼,醒目.老远就可看见,像一个个小山包 ...

  • 风儿吹响一树乡愁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风儿吹响一树乡愁 作者:张玉洪 村庄,是北方的村庄,山里的那些地势错落有致.高低不平的村庄,说 ...

  • 诗歌||冬季,故乡的炊烟

    冬季,故乡的炊烟 张国平||上海 被熟悉的氤氲唤醒 我从睡梦中走来 厨房里,一股浓浓的香味 吹散了严冬的雾 融化了冰封的霜 把浸染的时光 拉回母亲的胸膛 冬季,一缕袅袅炊烟 带着星火,裹着温暖 那是母 ...

  • 朱友宏:社场

    逝去的乡村风景之 社场 作者:朱友宏 去年春天和女儿一起回老家,站在村头,我指着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不无骄傲地对女儿说:"看到了吗,那片树林子,原来是我们队的社场,爸爸小时候最喜欢在那儿 ...

  • 乡土散文丨故乡里下河的草垛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我的故乡属扬州里下河地区,到处是一往无际的大平原,村庄沿河而建,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一个硕大的草垛,堆的如同连绵的山峰,也是乡村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

  • 李霞散文《心路》(纸刊备选)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心路        文/李霞       2020年9月24日父亲因心脏病第三次入院了,首次入院是五年前因身体不舒服检查入 ...

  • 冯学起散文《偶遇》(纸刊备选)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偶遇    文/冯学起       南泥湾秋天的太阳把电线杆的影子向西挪去大半截了,似火的骄阳还在死磕地上草木的精神矍 ...

  • 李跃芹散文《 不舍 》(纸刊备选)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不舍      文/垚琴            2020年8月10日,我准备好行囊,晚6:50分将飞回上海.掐指一算,回来 ...

  • 金海娃散文《幸福》(纸刊备选)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幸福    文/小渔儿 我们没法精准的定义幸福,譬如今天能休个礼拜六,来个自由骑行就心满意足了.   我和老公骑着共享单车 ...

  • 张红娟散文《成长》(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成 长     文/张红娟 昨天班主任打电话说闺女发烧了,让 ...

  • 李霞散文《父亲》(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父 亲     文/李霞        小时曾拉住我的小手,在 ...

  • 尹述安散文《打坐》(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打 坐    文/尹述安        如果一个人是按自然法规 ...

  • 谢刚红散文《心愿》(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心  愿   文/谢刚红  一     清晨,天边的星星还挂在那 ...

  • 郭全平散文《铁锹》(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铁 锹      文/郭全平 凡写某个物件,背后肯定有故事. ...

  • 简丹散文《原点》(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原  点    文/简丹       时光的列车,缓缓地向前行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