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八级-行书008-《兰亭序》概览

原创2021-08-24 20:21·黃簡講書法

今天开始讲字帖分析,行书的基本字帖是哪一本呢?最著名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学行书跟学篆书、隶书、草书一样,字帖很多,各家风格也不一样,你总要选定一家作为根柢。这一家必须是有规矩的,学习之后就懂规矩,这样把根柢筑实了,今后创作就是一马平川。

一 《兰亭序》概览

《兰亭序》研究是个大题目,大致来说,一是研究《兰亭序》文章的,二是研究书法的。有关文章部分,我放在后面讲,先讲书法研究。

1.1正文字数

《兰亭序》原迹没有留下来,现在最好的摹本是故宫神龙本,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用纸两张,纸高24.5厘米,两纸总宽69.9厘米,接缝上盖了几方骑缝印。第一纸写了13行,第二纸有15行,也就是说,开始行距较疏,结尾行距较密。四级课程讲过折纸问题,折纸后有多种写法,或写在两条行线之间,或写在行在线,也有一行写在在线,下一行写在行间,甚至写一行空一行,所以造成行距各异。很多古代作品都是前疏后密,孙过庭《书谱》也是这样,这跟作者心理变化有关。

我希望各位跟我一样,先做一个工作,把每一行都标上数字,即每行的序号。今后我讲到哪一个字,会用数字来表示它的位置,如0207,就是第二行第七个字,「兰」。编个号只要五分钟,今后会让你省下大量时间。

我统计了《兰亭序》每行字数,最后一行只有8个字,写10个字的也只有一行,写11个字的有十行,写12字最多,有十三行,写13个字的只有两行,写14个字的只有一行。所以每行长短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后一纸,行脚不齐,行书作品往往对行不对格,有人追求行脚齐平,没有必要。把324个字除以28行,平均值11.57,所以一行写12字最多。纸高24.5厘米,去掉天地头约一厘米,每个字近于2厘米见方,尺寸是比较小的。

开始临写《兰亭序》,我强烈建议各位使用放大本,理由很简单,放大本看得清楚,看清楚才能理解正确,看不清楚怎么下笔?如这个「得」字,一放大笔锋走什么路,几个关键的节点怎样用笔,做了什么动作,可说是一览无遗,照着做就可以了。

1.2增添两字

唯一有14字的是第四行,原因是增添了「崇山」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写在行间的,《兰亭序》总字数包括这两个字。如果没有这两个字,这一行也是写12个字的。《兰亭序》是一份草稿,所以文中多处修改。

1.3删除两字

25行删除了两个字,仔细辨认是「良可」两个字,这一句原来是「良可悲也」,改为「悲夫」。

1.4改字

「改字」是指原来写的字上,罩上一个新的字。《兰亭序》共有六处,分别在13、17、21、25和28行。

外→因

13行「外寄所托」改为「因寄所托」,因为是罩在原来写的字上,所以用墨很浓重,比其他正常写的浓很多,你练习时候未必要这样重。历史上很多书法家是复制《兰亭序》,所以也是先写「外」字,然后把「因」字罩上去,以求和原作一模一样,临习就不必这样做了。

于今→向之

17行先写了「于今」两个字,然后改为「向之」。

哀→痛

21行原来写「岂不哀哉」,改为「岂不痛哉」,「哀」改为「痛」。

一→每

21行还有「一揽」改为「每揽」。这个字粗粗一看好像没有改动,看放大本非常清晰。

2104每

编号2104的「每」字放大,有两种墨色,浓墨「一」是原来写的,淡墨是后加的。淡墨最后一笔,还做了个效果,收笔指向「一」字的起笔处,似乎是从这里连出去的。顺便提一下,行书「每」字中间两点往往不是分开的。而是两点连写为一撇,与一横组成瞑人势。王羲之这里是改字,所以一点一画写得很清楚。

也→夫

25行「悲也」改为「悲夫」,刚才讲过了。

作→文

最后28行「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

2808文

放大点看,墨色浓淡相当清楚。这一次是先把「作」字涂掉,然后罩上一个「文」字,做了两道手续,跟前面改字都不同。

1.5写错字

《兰亭序》中有写错字没有改的例子,如第8行「和」字,右旁应该是「口」,却写成了「日」字形。

0810和

我猜想可能本来想写「神」字,「天朗气清,惠风神畅」,「气清」对「神畅」,一想不对,「和畅」比较好,就这样没写最后一竖。王羲之「神」字在《圣教序》中有,比较一下就知道,相当接近。

0304毕

第三行的「毕」字,可不是写错字,这是隶书写法,跟现在正楷字不一样。《兰亭序》很多地方带有隶法,我讲过「隹」,也是用隶法的。今后还会遇到,作者是有隶书根柢的人,是隶书向真、行过渡时期的作品,在鉴定上有重要意义。

1508怏

15行「怏然自足」的「怏」,也不是写错,有些人说应该是「快然自足」,不对。「怏」本义是不服,有倔强之义,可参阅《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文中「怏然自足」是自大的意思。

1.6事后补字

第1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癸丑」两个字,是写完后,事后补上去的。「永和」是东晋孝宗的年号,共十二年,「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那一年干支纪年是癸丑。为什么年份要用两种方法表达呢?是为了防止出错。干支纪年的缺点,一是六十年就轮回一次,二是不容易记住,如香港回归是1997年,但1997干支是哪一年呢?有几个人知道?这必须去查一查,原来岁次丁丑,牛年。《兰亭序》第一句「永和九年,岁在……」,干支不记得,于是王羲之空了一格,查到后才补上「癸丑」两字。因为留出的空间太小,所以「癸丑」两字都写扁了。后代有些人凡遇到「癸丑」都写扁,那有点好笑。你临习时,应该把这两字写的和其他字的大小一样,这才是合理的做法,毕竟你不是在复制《兰亭序》。以上说的是《兰亭序》中某些字的特殊情况,这些字今后课程还会进一步分析。

《兰亭序》用字206个

前面说过,全文324字,去掉重复118字,《兰亭序》实际用字只有206个,今后几课就是具体分析这206个字。我在讲解中,会把《兰亭》用字和其他作品对比,以使各位对王羲之的行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206个字我排了个次序,最简单是「一」,笔画最多是「观」,我将从简单的讲起。

二 读帖

一本字帖放在你面前,不要急着写,首先要读帖,读懂了才下笔,这个我说过很多次了。那么,读帖读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书法三要素是用笔、识势和裹束,真、行、草三种书体,都是运用这三要素写出来的,读帖就要读懂每一个字的用笔、取势和裹束特点。三要素也就是三大技法,适用于草书、行书和真书。基础课程一至三级,是学习这三大技法,专题课程七至九级,草书、行书和真书是使用这三大技法。作为一种书体,草书、行书和真书各有自己的特点,彼此有些不同,但根本技法是相同的,只要把这些异同弄清楚了,自然就会写了。

《兰亭序》是真行,接近于真书的行书,行书还有草行,那是偏向于

草书的行书,真行强调点画分明,草行强调使转方便。举例来说,《兰亭序》有三个「修」字,把这几个「修」字分笔势,一上手就有点麻烦,左边是单人旁,这是立人势。然后是一竖,不是努,也不是裹,写得很直,可算是纵,单一笔势。右旁上面是撇横、撇横两次,撇横是瞑人势,第三个字或取鸟雏势做变换。然后是「月」〔其实是「肉」〕,外框是钩裹化势,里面两横是奋笔势,或做两点铁铃。很显然,这样分笔势比较繁琐。你看《丧乱帖》的「修」字,左边两竖为竖笔势,右旁上下两个形态不同的飞带势,六个笔势变成三个,是不是既简单,又清晰?第二课我说过王羲之一些行书信件水平在《兰亭序》之上,这个「修」字只是例子之一。

《兰亭序》中还有些字,大圈使人费解。如「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这句话中的「感」字,下面这个「心」怎么写的?取什么笔势?各位不妨书空一下,照牵丝走写不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否原作原貌,令人生疑。

再来看裹束,这个「当」字,上面两个笔势,顾盼势加冖头势,《兰亭序》「当」字把这两个笔势安排得很近,《丧乱帖》恰好相反,两个笔势离得很开,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写法,彷佛舞动的绸带,极为奔放。至于下面的「口」和「田」,《兰亭序》分布很平均,而《丧乱帖》显得非常密集。前人说结字:「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篆、隶点画分布是平均的,真、行、草是有疏有密的。《兰亭》「当」字密在上面,《丧乱帖》密在下面,理论上说都可以,最终效果《丧乱》这个好,动感强烈。

又如《兰亭序》中的「虽」字,右旁是「隹」,「隹」的四横很老实地等距离排列而下。《丧乱帖》完全不同,一竖改用一撇,四横长度越来越小,后三横连写,密不透风,不留白位,令人拍案叫绝。

《丧乱、二谢、得示》三帖

《丧乱、二谢、得示》三帖是日本遣唐使带回去的,献给日本天皇,一直传到现在。中国人以前不知道这几个帖,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守敬任驻日钦使随员,搜集书籍字画,才将「丧乱三帖」摹勒于《邻苏园帖》。除了这三个字贴,其他还有,可惜这些字帖的字数都很少,不足以做教材。

我这个行书课程,以字数最多的《兰亭序》为主,兼及其他优秀作品,以使各位知道什么是「王法」。

谢谢。

本节要点:

■《兰亭序》概览。

■读帖的重点是三要素。

■注意王羲之其他行书字帖。

复习思考:

■王羲之《得示帖》的「得」字有损坏,对照《兰亭序》《奉橘帖》的「得」字,能把它补全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