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八级-行书010-《兰亭序》用字分析02
原创2021-09-17 11:13·黃簡講書法
L8-10《兰亭序》用字分析02
7大
「大」字。《兰亭序》有两个「大」字,序号是0905、2010。这两个「大」哪一个好?相信很多人会说2010好。0905这个「大」一撇很短,箭头所指空间很狭小,这是皇象的写法,王羲之只是把最后的波势改了一下。汉隶是横向取势,所以体势扁平,早期行书、真书也是这样,如钟繇写的「太」字。
《兰亭序》经常在不经意中流露出隶书痕迹,这是时代所致。诸家临摹本中,虞世南本比较接近王羲之,其他人都只是照自己意思写,粗粗一望字帖就下笔了。
七级草书课程34课讲过「大」和「犬」的取势,「大」有横撇捺三笔,组成复合笔势属于戈法化势,你把「大」反过来,就是一个「戈」。「犬」字草写在居延汉简中已经出现,取两撇一捺飞带势,右上角无须加点,当然有很多人还是加了一点,以免搞错。「大」字如果不是单独写,放在字中当部件,也可以像「犬」这样用飞带势来写,如「奄」字上面是「大」,王羲之行书、智永真书都取飞带势。
8 山
「山」字。「山」字有两个,位置在0204和0403。「山」字有三竖一横,写法很多,二级课程讲过四种。请注意这两个「山」字中竖起笔不同,0204指向一号位,0403指向2号位,对于判断哪一笔先、哪一笔后,有参考意义。
二级课程22课和25课讲到「山」字取势有四种:第一种是顺次写,1-2-3,这是竖笔势,第二种,先写中间,后左右两边,这是顾盼势。第三种情况,先写左右,后写中间,归入马桩势。这三种都可以用来写「山」字,竖笔势还有移位一种,所以加起来就是四种。这四种在《兰亭序》中都可以找到例子。
明白了「山」的变化,就可以来判断刚才两个「山」的写法。0204这个「山」,关键是箭头所指这一竖的带笔,是指向一号位的,笔顺必定是左-右-中,中间一竖是最后写的,马桩势。在《兰亭序》中,有同样带笔还有0105「岁」字,头上的山字形,也是马桩势。
0403这个「山」是第四行的补字,放大点看,第一笔有两种可能,或先写左竖,或先写中竖。每次我讲到这个字,学生就会分成两派,并且希望我作为老师,做最后裁决。我们读帖,并非每一个字都可以得到确定的结论,这跟读甲骨文一样,一个字往往有多种解释。学生所说的两种写法,都有可能。
就我自己的看法,应该是先写中竖,因为从「崇山」两字距离来看,「山」字中竖起笔向二号位,比较呼应「崇」字收笔。「崇」字收笔放大看,没有写带笔或牵丝,它是一个挫笔收,挫笔收有规定动作,手腕向右扶直笔心,通常向三号位抢出,这里是向下的,可以做一个按锋〔手心向右〕动作再抢出,因为做了按,扁平的笔锋可以聚拢。箭头所指是墨污,应该是贼毫拖带的痕迹,但也说明笔锋是从这个方向出来的。
读帖和书空
一级课程50课,那一课专门讲了读帖和书空,读帖和读书有一点不同,读帖最好辅以书空。书空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字,一边读帖一边用手比划,你的手就是毛笔,所有的用笔动作都可以做出来。希望各位重视,时时加以应用。
「山」第五种写法
《兰亭序》中「山」字有没有第五种写法呢?有的,你看这个「幽」字,先写中-左-右顾盼势,最后写一横,这样「山」字分成顾盼势,另加一横。「幽」字的「山」放弃了这一横,把横跟第二个蟠龙势结合,后面讲到「幽」字时,我在详细解释。
9己
「己」字。序号1507。先写奋笔势一开半,然后是外略势。
10不
「不」字。有七个,序号是1407,1512,1811,1902,2101,2207和2212。取势都一样,群鹊化势,每字形态稍有变化,来之于小圈用笔。其中2207这个字,撇的收尾很重,是唯一重收的。
2207不
放大点看,一撇写下来,收尾飞出,红箭头所指处,很清楚是飞出了。但带笔起点却在蓝箭头所指处,这是怎么回事?推想起来,可能飞出时笔毛乱了,或者结尾太细,于是再次进入纸面,在黄圈范围内调锋,加粗了撇尾。调锋看来不是很成功,向上拉出带笔太粗。于是写竖笔下来后,再次调锋,这次成功了,笔锋收住了,向下勾出很顺利。这就是上次所说的解摘法,笔锋不顺就找个地方调锋,一次不行,再找下一个地方调,非常镇静,这跟打拳一样,一拳打空了,找机会再打。
沈尹默先生说:「落笔作字,不能不遇到困境,若遇着时,就得立刻用活手法来把它解脱摘掉。」用笔不熟练者,往往停下来,在砚台上调锋,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你不能时时停下来,那样气就断了。这些都是小圈动作,临帖时未必要一样,虞世南摹本是照王羲之的,其他诸家都不是,这次我赞成,解摘法你读帖时应该领会、理解,但你的毛笔跟王羲之不同,他解摘,你未必需要。
11丑
「丑」字。序号是0108。草书课程32课讲过「丑」字演变,看金文「丑」是一只手,强调手爪,从大小篆演变为隶书,中间一横长,这是手臂,剩下的笔画都是直线,可分为两个奋笔势,第一个是奋笔势移位,第二个就是普通的奋笔势。王羲之写这个「丑」字,中间一横初次写的不够长,于是又继续加一个动作,拉长了一点。
12之
「之」字。常用字,《兰亭序》有20个「之」字。序号写在这里,我不念了:0111,0206,0611,0904,0910,1012,1108,1212,1310,1603,1609,1707,1710,1804,1904,2110,2303,2409,2504,2711。历来有人说:《兰亭序》的「之」字没有一个相同的,以此来赞扬王羲之,其实要写20个一样的也是难事。
二级课程有两次讲到衮笔势,第一次是11课讲「五势」时,这是把使转分大组。第二次是20课讲「联点」时,这是讲四点联合。
就使转而言,衮笔势可短可长,没有规定,如《阴符经》中的走之旁,来回次数很多。就专称而言,衮笔势限定指菱形排列的四点,经常用于「之」字形,「个」字形,等等。
《兰亭序》的「之」字,大多数是照四点来写的,只看上面三点就是
鸡头势,第四点或短或长,或斜或平,形成衮笔势。
另有五个,第四点变成很正规的一捺,也就是真书写法,能不能说也是衮笔势呢?
「之」字究竟是什么笔势,要看具体情况。在集王羲之《圣教序》中这个「令」字,两个笔势:上面是人字形交争势,下面是四点排成「之」字形,衮笔势。第二个「令」,下面「之」字形是折线,所以可认为是奋笔势。再如颜真卿真书,「之」字四笔完全不连,如果把小圈节点省略,只写出大圈中线,可以看到还是衮笔势。
衮笔势是相反方向的弧线组合,基础是弧线,有些人转用直线写「之」,第二、第三两点连接为线,如果画出大圈中线,明显是用折线,不是转。这时候归入衮笔势就太勉强,应该说这是奋笔势。《兰亭序》0206这个「之」,也是用折线的。所以说,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
草书「与」字
就好像草书中的「与」字,七级课程讲过,王羲之《上虞帖》和孙过庭《书谱》写法,很明显是衮笔势,我想不会有争论。但王羲之《十七帖》和居延汉简的写法,明显用了折线,应该归入奋笔势比较合理。
13 云
「云」字,序号2006。上面两横组成奋笔势,下面三角形是玉函势。
14 今
「今」字。序号是2411和2503。这两个字的分别就在于最后一笔,2411分笔势是:交争势,奋笔势和蟹爪势。2503取势是:交争势,奋笔势和顾左顾右势。顾左顾右势二级课程放在点的化势中,也是滚动的,所以2503可以只分为两个笔势,交争势下面整个部件,其实就是「个」字形衮笔势。
15 内
「内」字。序号1213。两个笔势:钩裹势、交争势。
16 化
「化」字,序号1911。表面看起来三个笔势,左边是立人势,右旁先写鸟雏势,然后加一短撇,啄。但我几次讲过,鸟雏势可以表示一波三折捺笔,如「空」字中间、草书「其」字下面,所以这里「化」右旁可以看做捺加撇,为交争倒笔势。
17 及
「及」字,序号1606。请注意第一笔撇反引带笔,并不指向一横起笔,在虞世南摹本中,是先写曲钩势,然后写一个人字形交争势,和现在正楷字笔顺不同。
「及」字这样取势并不罕见,我这里举五个例子,都是后写人字的。怀素《自叙帖》更有一例,是先写人字,后写曲钩。
「及」字还有一种取势,先写一折,奋笔势一开,或折钉势,然后把余下笔画两撇一捺,组成飞带势。颜真卿从青年到老年,作品中都可以见到这样取势。
18 天
「天」字。序号0804。这个字很简单,奋笔势加交争势。
19 夫
「夫」字。序号1106,2508。取势和「天」一样,2508是改字,原来「悲也」,改成「悲夫」,拉长语气,因为是改正,所以用笔很重。
20 少
「少」字,序号0306。「少」字取势以前讲过,是顾盼化势,顾盼势是「小」字形,「少」字拉长了最后一笔,化为掠。掠起笔的地方,是一个标准的双节点,属于小圈,起着改变方向的作用,即古人所谓「换笔心」。
注意出节点总是拖出的,所以手腕在左,拖出一段后,改成推,手腕在右。这一推的力量很大,所以掠的下半段会粗一点。在《阴符经》中,
这样的掠是常见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兰亭序》206个用字分析。
大、山、己、不、丑、之、云、
今、内、化、及、天、夫、少。
复习思考:
今天讲了14个字,如果包括重复的,一共42个。请临写这42个字,注意先写中线,逐步加粗。
《兰亭序》中0401「有」字,第一势是怎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