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辉益:预计2025年发酵饲料可达4000万吨,5年后再翻倍

作者:《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李峙贤

近年来养殖业规模化程度迅速提升,消费需求由吃饱向吃好不断迈进,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饲料工业的支撑。9月17日,在2021中国禽业大会暨第30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饲料研究所蔡辉益研究员为大家分享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

预计2025年发酵饲料可达4000万吨,5年后再翻倍

从2010年至今,行业开始推广第四代新型饲料——生物发酵饲料。根据原料组成、菌种或酶制剂组成、原料干物质主要营养特性,生物饲料分为:4个主类、10个亚类、17个次亚类、50个小类、112个产品类别。

蔡辉益认为,发酵饲料在去除抗营养因子、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提高免疫性能、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改善动物肠道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发酵饲料受到市场认可,预计2025年中国发酵饲料达到4000万吨;2030年发酵饲料达到8000万吨,其中50%的猪场会使用液体发酵饲料;50%的特种水产膨化料将被先进生物发酵饲料所代替。根据中国肉奶蛋和水产产量计算,中国饲料实际产量应该在4亿吨左右,未来5年,发酵饲料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饲料研究所蔡辉益研究员

市场从了解阶段逐渐到认知和认可阶段,尤其是水分超过35%的产品已经被市场认可。发酵原料、发酵伴侣、发酵浓缩料等产品多样化明显。30%以上的饲料企业开始生产发酵饲料,使用或销售相关产品。

据蔡辉益介绍,目前我国从事生物饲料的企业达1000多家,但经营分化较为明显。其中,微生物制剂和酶制剂趋于饱和,而发酵蛋白饲料,发酵能量饲料和发酵粗饲料产品将有快速增量。

大量副产品亟待合理利用,菌酶协同饲料效果更优

蔡辉益认为,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丰富,种类多,全国有各类杂粕、糟渣、农副产品等资源超过20亿吨,但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我国饲料原料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而不同的菌种又具备不同的生理特性,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原料以及不同的生产目的选择适当的菌种组合更有助于合理利用资源。据蔡辉益介绍,菌种筛选主要有三个方向:1.改变饲料原料的理化性质;2.获得微生物中间代谢产物;3.培养繁殖饲用的微生物体。

微生物与酶可起到强强联合的作用,二者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能使大分子物质降解更加彻底,微生物发酵效率更高。菌酶协同处理的结果优于酶和菌单独作用的结果。既能缩短发酵周期,又能利用芽孢杆菌或乳酸菌抵抗其他杂菌的影响,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通过产品中含有的大量的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活菌体改变动物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增强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发酵饲料的实战效果有目共睹,据蔡辉益介绍,以干基计,在中、大猪阶段,固体发酵豆渣可分别替代12%、18%的颗粒饲料,料肉比降低6%,生猪育肥降本增效成效明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