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祥,香山帮工匠的杰出代表
吴波
在环太湖大道胥口段渔帆村旁,有一座“蒯祥文化园”尤为引人注目。文化园以明正统至天顺年间工部左侍郎蒯祥墓为主要内容。墓前荷塘碧越,小桥连路;墓区绿树丛翠,花草缤纷。主题建筑牌坊、祠堂、神兽、翁仲肃然有序。高耸的坟茔中,埋葬着蒯祥及其祖父蒯明思和祖母顾氏。墓后新建的碑亭里立有“奉天诰命”御碑。亭后,还有池岸、假山、厅堂、楼榭等建筑,布置着蒯祥事迹陈列。这是一座纪念蒯祥,并以传承和弘扬香山帮建筑文化为主题的园林。
一
蒯祥,生卒年月没有详细记载。据推算,他约生于明洪武年间,卒于明宪宗成化年间。他经历了八个皇朝,除开幼年,他至少侍奉过六位皇帝。
蒯祥出身于苏州香山一个木匠家庭。从小受到祖辈及环境的熏陶,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建筑技艺,是我国明代继阮安之后的杰出建筑家。早年他随父辈参与过南京明故宫的建设。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十五年(1417)派泰宁侯陈眭督造宫殿。当时三十多岁的蒯祥由于在南京皇宫建造中的出色表现,与其他一些香山帮工匠一起被选派到北京,参加了营建工程。他精于构造,“略用尺准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擅长宫殿装銮,把具有苏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墓御窑烧造的金砖运用到皇宫建设中。他自己“能以双手握笔画龙,合之如一”(《吴县志·列传艺术》)。还善于创新,发明了宫殿厅堂建筑中的“金刚腿”和“活门槛”等等,因而被授职营缮所丞。蒯祥技艺超群,“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后来便擢升为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禄。他曾参加过北京城池、承天门(今天安门)、午门和两宫的建设。明正统年间,又领导过重建三大殿以及五府、六部衙署、御花园的建设。京城中文武诸司的营建,也大多出于他的规划。蒯祥奠定了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所以明代皇宫的鸟瞰图上,甚至还把蒯祥的像画在了上面。
对于蒯祥的建筑造诣,当时就有极高的评价。同行叹为“鬼斧神工”,而在京城“违其教者,辄不称旨”,皇帝也“每每以蒯鲁班呼之”。蒯祥晚年,还经手建造过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到宪宗成化年间,他成为“六朝元老”,虽八十多岁,仍执技供奉,保持着“蒯鲁班”的称号。
蒯祥一生从事过诸多重大建筑的建造,为我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但留下记述他事迹的文献却不多。《吴县志》中所收的蒯祥列传内容也极简单。相反在明清时代的笔记小说中却不乏记载,吴地至今传诵着关于蒯祥的许多民间故事,如讲述蒯祥学艺的传说“香山匠人一斧头”,蒯祥设计故宫的传说“蒯祥醉画金銮殿”,蒯祥创造“金刚腿活门槛”的“巧用短木造皇宫”,蒯祥为民请命、蠲免减轻吴地赋税的“拔高午朝门,减免三年粮”,以及尽显蒯祥才艺风貌的“蒯祥献艺御花园”等传说故事,道来都娓娓动听。明清笔记《野获编》中还记述:当时臣子私自闯宫,要问死罪。而有一次蒯祥酒后骑马误闯宫御,被御林军捉拿问罪。皇帝一听说是“蒯鲁班”,特予赦免。而矗立于今天蒯祥文化园中的“奉天诰命碑”,则是明英宗封赐予他祖父蒯明思与祖母顾氏的。可见当时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二
奉天诰命碑,青石质。碑额饰云纹,中有篆书“奉天诰命”四个大字。碑之阴,字迹漫漶,内容似为蒯祥生平,及明英宗朱祁镇赐制诰命的缘由,可惜已很难辨识原文。碑之阳字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碑文十一直行,今将碑之全文著录于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人臣能修其职业,而朝廷推恩,必先荣其先世者,此国家之典制,以励忠孝也。尔蒯明思乃工部左侍郎蒯祥之祖。潜德弗耀,委祉后昆,致有令孙为国之用。推原所自宜涣纶音。今特赠尔为朝议大夫工部右侍郎。灵爽如存,服此休命。
制曰:朝廷简阅才能,任以国事,褒崇之典必及其先,盖推其祖之源也。尔顾氏乃工部左侍郎蒯祥之祖母,淑德允蹈,垂昭世家,有孙显融,累官部佐,推廞原本,宜锡隆恩,特赠尔为淑人。服此。昭于永世。天顺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碑文为明天顺二年(1458),英宗朱祁镇赐予蒯氏的“奉天诰命”。表现出明英宗对蒯祥和蒯氏家族的褒奖与肯定。
蒯祥墓在1956年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1963年曾对其进行过修缮。“文革”中可能因为蒯祥出生工匠,墓穴未遭破坏。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吴县文管会对墓穴又进行了修复,树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
三
建筑是凝固的诗,但诗人创作的诗往往与作者姓名共存,“凝固的诗”就不同了,很少有将设计建造者的名字,与其“作品”累代相传的。如今要考证出埃及金字塔、罗马歌剧院、巴黎圣母院、比萨斜塔、中国长城等等是谁设计建造的,这真是十分为难的事。即便是被中国建筑工匠尊为祖师的鲁班,不要说像样的传记,就连他究竟是谁,是公输般?是鲁昭公之子?是敦煌人?这诸多问题都莫衷一是。可见古代不论中国和外国,崇文、抑商、鄙视“百工”是相同的。以致洋洋数百万字的《明史》中,蒯祥主持建造承天门(今天安门)这样的大事件,都只字未提,可见史之缺略。
关于工匠的情况,一邑一地的方志可能常常会有记载。经查《吴县志》有载:“蒯祥,吴县香山木工也。能主大营缮。永乐十五年,建北京宫殿。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作裕陵,皆其营度。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每宫中有所修缮,中使导以入,祥略用尺准度,若不经意,及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指使群工,有违其教者,辄不称旨。初授职营缮所丞,累官至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至宪宗时,年八十余,仍执技供奉。上每以蒯鲁班呼之。同时蔡某亦造宫殿,授衔至尚宝司丞。”因为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而有简略的记载,并一句话附记了有姓无名的蔡某。
清末民初香山人徐翥所撰《香山小志》,是香山一个小地方的方志。人物门在记录蒯祥简传后,多了一段附记,写道:“明纪景帝七年七月,以木工蒯祥,石工陆祥为工部侍郎,时称‘匠官’,知当时以匠得官者,蔡某而外,又有陆祥,惜不能考其轶事,连类而书之。香山蔡姓繁衍,有东蔡西蔡诸村集,想是蔡丞之后裔耳。陆姓亦星罗棋布,散于各村集间。类皆数典而忘祖。呜呼!君子所以重族谱也。”《香山小志》中记述的工匠,除上述之外,还记有顾尚、徐鸿、马维骏等许多人。
香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能工巧匠?这要追溯到二千七百多年前,吴王诸樊尊崇父亲寿梦的遗愿迁徙来到吴地,并在香山附近筑造了一批宫殿,史称“南宫”。随后,吴王阖闾时,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阖闾城。阖闾、夫差当政时,又筑造了姑苏台等,这些建筑都离香山不远。其中尤其是姑苏台,它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与楚之章华台、魏之铜雀台并称,在我国建筑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关于姑苏台,《史记》《左传》等典籍上均有记载,而《洞冥记》尤为具体:“夫差筑姑苏台,五年乃成,周旋诘屈,横亘五里,高见三百里,崇饰土木……又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沟玉槛,宫之楹榱,皆珠玉饰之……”与《吴越春秋》相印证,可见台之高广雄伟,这是春秋末年吴王阖闾、夫差两代君王倾国力而营造的建筑。
当年的姑苏台,即建在与香山相近的山上。姑苏台应该是苏派建筑最具特色的经典之作。当年建造这么雄伟的宫殿,肯定有许多当地人参加。所以“南宫”“吴大城”和姑苏台的建造,应该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并为“香山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国建筑风格南北迥异,“北以雄健胜,南以秀丽纤巧见长,俱如其气俗人情……姬周之世,吴越俱属于楚,建筑制度依地理、气候、材料之别,如临水筑基,响屧为廊,系舫名轩,与中原不同”(朱启钤《题补云小筑图》)。香山帮的先祖正是通过数千年的营建,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区别于北方和岭南建筑的苏式建筑流派,并独铸了苏派建筑的风貌品格,并延续至今。
当年建造姑苏台这样雄伟的建筑,应该有总体设计、施工管理、具体施工的能工巧匠,培养了许多人才。可惜那时,缺乏文字记载,不可能将他们的名字和姑苏台一起记录下来,流传千古。但他们的建筑技艺,不断被创新传承。他们中的佼佼者,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由于崇文抑工、抑商的社会风气,也很少有人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并将他们的名字记录到典籍和方志中去。从这一点上看,传承了香山帮建筑技艺的蒯祥是幸运的,他不仅在《吴县志》等地方志中列了传,还得到了皇室的肯定,“奉天诰命碑”就是明证。
蒯祥墓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蒯祥所传承的香山帮建筑技艺,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21世纪初,由吴地历史文化研究会牵头,发起保护蒯祥墓、建设蒯祥建筑文化园的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苏州建筑行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配合。“蒯祥文化园”得以形成,成为太湖之滨的一处游学胜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逐步重视,城市的园林化建设不断发展,香山帮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在建筑市场上独树一帜,劲长勃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也给香山帮匠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以致辐射面扩展到世界各地。香山帮工匠必将能人辈出,其代表人物,也将随着建设大潮的到来而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