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路人

不太偏僻的小村庄住着不少的人家,然而,没有路通到的地方,一切都显得闭塞、落后。
一个年轻人不忍自己的同胞忍受,也为了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还为了给读大学的妹妹交学费,他开始做幼儿园。两间结婚用的婚房是最初的校舍,他和新娘挤在一间阴暗狭窄的小屋里。
最初的学生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人们对这个年轻人了解地增加,他们发现他非常值得信赖。他为人温和,谦虚、不喜与人争吵,最重要的是他很无私、博爱。学生由最初的两间教室变成四间教室,由一个小班慢慢变成两个班,三个班,后来又增加了四个班,六间教室。
他的家住在村庄的最北端,一条窄窄长长的胡同一下雨总是泥泞不堪,家长的自行车上总是塞满了泥巴,推也推不动。年轻人想动员邻居们修胡同,虽然那时候街道也是泥泞不堪。终于,有人同意资助了一点。年轻人没有计较那么多,有总比没有强,自己多拿点就是了。花了很长时间,第一条从北到南的胡同路就修好了,从此,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踩着泥巴了。而那条曾经没有很多人走的胡同因为修好了路变得非常繁忙,很多人绕道也要走过来。
1996年到2010年左右,年轻人一直在作坊式的家里收学生,教学生,学生时多时少,但是,他一直坚持着。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城务工,也逐渐留下。留下的不仅仅是成年人,还有这些人的后代。农村,前所未有的,学校倒闭了,一家连着一家。他们村的小学也没有逃过厄运。
没有了学生的小学日渐破败,校园里挤满了水,校舍日益破旧,野草很快没过了房顶。
年轻人的幼儿园的学生因为小学倒闭再也没有地方去,有的进城,但是,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只能仍旧留在村里。
年轻人,为自己,也是为这些和他一样可怜的孩子们,延续到小学。最初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可是,家里真的没有地方了。他就开始修缮旧校舍,一点一点地修,先拉土把低洼的校园填平,然后,修房顶,几乎所有的房子都严重漏水。等这些弄好之后,他发现,通往小学的路因为常年农用,也早已高低不平,更糟糕。
再一次,年轻人动用附近的邻居来修路。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路的重要性,幸好,还有离学校最近的几户人家支持。他昼夜不停地拉土,铺路,一个多月,最终,第二条路修好了。他像一只小蜜蜂一样,时刻不停。
低矮的校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现代化的家长的需求,学生流失严重,这时年轻人也已经中年,显得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沧桑和憔悴。几十个学生也需要雇佣几个老师,因为班级不同。倔强的他,不管多难,都不拖欠老师的一分钱的工资。
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直都在。为了农村的均衡发展,政府投资给村庄建了一所小学,两层12个班。空旷的校园立在村庄的外面,一年过去了,没有学生。两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学生。再好的校舍没有学生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都是废物一堆。然而,那个中年人的学生依然在破案不堪的旧校舍里读书,虽然已经不再漏雨,因为他尽最大所能把学校打扮地漂亮一些,买了很多玩具,用不停学习换来的新的教育理念。“四个学会”赫然醒目地张贴在学校显眼的位置,虽然空旷但却很整洁。学生有时会偷偷地瞥一眼附近新建好的校舍,不错,可惜就是没有学生。
他思虑再三,为了孩子们,不能再等了。他的学生住进了宽敞明亮但是一无所有的新学校。一切再从头开始。
再一次发现没有路。很多地方都没有路。于是,他又开始了一铁锨一铁锨地铲土拉土,一铲子一铲子地平地。没有钱,向亲朋好友借。这么多年做幼儿园,除了不停地搬家,就是不停地修路,回头看他没有挣到钱不说,还欠了很多外债。但是,借钱也要修路,孩子们的安全始终是他考虑的重中之重。接着,他又先后修了五条路,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土路,水泥路等等。在修那条通往大街的最长的路上,村民为了表达敬意,还刻上了他的名字。他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但是,刻上容易去掉难,名字也就被刻上了。
社会的趋势很难改变,他要生存,学校里的十几个老师也要有口饭吃,尽管长年负赚钱,他决定打通前后村庄的路。学生不瘟不火地存在,他对教育的情感却日益浓厚。
为了留守在村庄里的孩子们依然有学上,这个铺路人一直坚持到现在。路,铺得越来越长了,因为在他自己铺的路上,走的人越来越多了。他很欣慰,其实,做教育不就是在修路吗?修一条修炼自身,却成就他人的路。
当初的年轻人,就是我的哥哥,他叫张善堂,是濮阳县海通乡康庄学校的校长和园长,听上去很有派头,事实上,学生总数加起来没有两百人,而他却东拼西凑借了两百万盖了一所自己满意的幼儿园。他说:虽然孩子们身在农村,但是,享受的教育绝对不能低于市里。他好像又看到了一条又一条通往孩子们成功成才的路。
濮阳市名校长闫战民同志评价说:他在修一条康庄大道,海通天下。
当初的年轻人现在看上去像个半老头的人就是我的哥哥----张善堂,我是张美青,或许当初父母家人真的希望他们的孩子都是真善美。
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依然在不停地修着他的教育路,也在修着更多留守儿童的人生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