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的人,适合做投资 这是我对李录先生《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阅读感受的第三篇。

这是我对李录先生《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阅读感受的第三篇。

在上一篇文章(发布于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有笔记),我提到:

“我一直很好奇:

李录是个什么人?这个中国人有什么魔力,连查理芒格都愿意把钱给他管?

看了李录老师这本书,才知道“学以致用”、“深入浅出”、“独立观点”的含义。

如果你仔细去想,书中的很多观点,其实都已经被其他学者或著作论证过。

比如,作者一直在用的公元前14000年到公元2000年的社会发展指数(类似于GDP)走势及原因分析,这个大框架,就是取自斯坦福大学伊恩莫里斯教授的研究。

再比如,对投资部分的阐述,基本来自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芒格的思想。

但是,作者最厉害的地方在于:

他把这些串起来了!

于是,历史和现在,中国和世界,宏观和微观,投资和人生,这一切都浑然一体,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而这种恍然大悟的“底色”,是如此的“顺理成章”,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作者的臆测和想象,几乎每一个部分,都有扎实的理论或实践研究支撑。

于是我才恍然大悟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

芒格在李录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平静、专注、好奇求知、注重跨学科智慧,以及最重要的,把身为一个人的“责任感”看得无比重要。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芒格和李录实现了忘年交,也各自独立、幸福地生活,这样的人生,他们体会到了真正的“君子之交”。”

下面是我的阅读感受。

只有不到5%的投资者在用价值投资的方式做投资,如果你属于那5%,那你属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那一小群。这一小群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你不介意作为少数派,反而感到非常自在——这可不是人类的本性;第二,你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成为一个学术型的研究人员。

第一次听说我是个基因突变品种,哈哈。

关于这5%,要先说明两点。

第一点,这是美国市场估算的数据,在中国,这个数据只会更低。

不信的话,随便找几个你熟悉的、有买股票的人,问问他们有几个是在用价值投资方式的。

第二点,这是“实际采用价值投资手法”的数据,而不是口头上说“我是价值投资者”的数据。

拿我个人来说,我的投资方式,算得上是非常纯正的价值投资者了,而在我投资的这7年多时间里,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我认为可能最多也就1、2个,而且是“最多”。

绝大多数人从心理上,是不接受这种方式的,他们会礼貌地对我的投资业绩表示佩服,但是心里面十有八九在说“忽悠谁呢?”

还有一些人半信半疑,他们想赚钱,但是不想自己投入时间精力,所以我收到的最多问题是:能不能带着我?

也有一些人会直接告诉我,“中国都是庄股,用价值投资不是搞笑吗?”

以至于现在一有人介绍我说“他是个价值投资者”,我会感觉到一种嘲笑和敌意,除非必要,我从来不跟别人介绍自己投资的理念和方法。

在这一点上,作者总结得非常好:

拥有独立观点、不盲从外界声音,以及以充沛的好奇心去探索公司成功的奥秘,这两点可以把绝大多数人排除在外。

我认为,5%远远超过了中国市场的实际,在我的概念里,这种人不能说是万里挑一,至少是千里挑一。

我们不收取任何管理费,年收益的6%也全部归投资者,我们从剩下的收益率提取25%。

如果有一天我要做私募,也一定是这样的方式。

并且我的所有资产都会投在自己的基金里面,这才是公平的方式。

在投资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的诚实,这包含四个方面:清楚你知道什么,清楚你不知道什么,清楚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意识到总有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

这四个陈述句,非常关键,是做好投资的重要心法。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一些事情,这个很容易,但是更重要的,是清楚“我不知道什么”。

准确来说,这个“我不知道什么”的清单,应该远远长过“我知道什么”的清单,大多数的事情,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第三个陈述句:“清楚你不需要知道什么”,这一点我认为是投资者要重点掌握的。

投资一家公司,涉及到方方面面,单单是公司所处的行业,就足够一个人终其一生去研究,更不用说宏观经济、竞争对手、财务数据、管理团队,等等等等。

做投资的魅力和关键之一,就是要找到一条清晰的、可以指引你赚钱的“大动脉”,然后学会抓大放小,对细枝末节的事情,不要太过在意。

比如,在A股市场,对银行股有太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各种横向对比的、纵向对比的,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就我的视角来看,这就是没有弄清楚“你不需要知道什么”。

“意识到总有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这一点我认为是最难的,但却是最贴近“投资哲学”部分的,那就是谦卑的心态。

所以,在决定一个投资机会时,要多问自己几次: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而且可能会对这笔投资造成重大影响的?

说到这里,我想稍微岔开点,聊一个事情。

机构投资者很喜欢用一个词,叫“覆盖”。

比如,“我的投资领域,覆盖了医药、科技、消费品、基础制造等行业。”

我对这个词,有一种天然的反感。

“覆盖”是什么意思?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着我来覆盖”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词,给我传递的是一种自大的、机械化的感觉——我的能力没有界限,我所要做的只是去“覆盖”某个领域。

与“覆盖”相对应的,我觉得“学习研究”会好很多,前者是自上而下的既视感,后者是踏实好奇地、如履薄冰地研究。

事实上,我对于一切“概念化”、“高大上”而又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的概念,都有一种天然的反感。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应该做的是:

认真、勤奋地阅读书籍、阅读财报,独立分析,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这种态度和方法带给其他人——前提是别人愿意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

把你从客户那里得到的每一块钱,想象成是来自你的父母,他们一生都在努力工作,为了把你送到大学读书,他们把几乎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你的教育上,只剩下仅有的这一点钱,现在你毕业了,他们把钱托付给你,觉得你能帮他们增长一些财富,你会怎么做?

我认为,这是每一个资产管理人员应该有的心态。

有些客户很有钱,不在乎这几个钱,这个是事实,但是,如果不能以这样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客户,我认为这样的资产管理人员,就是不称职的。

至高无上的受托责任,我认为才是这个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否则赚再多钱,也会被别人看不起。

过了刘易斯拐点之后,企业需要提高生产设备投资以提高产出,同时由于劳动人口开始紧缺,工资提升,进而消费水平提升,公司利润上升,形成一个向上的循环,这个阶段,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能享受成果,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社会,国家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工资增长到一定水平,企业发现在海外生产更有吸引力,本国低技能工人工资水平停滞甚至下降,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收入提高。

中国在过去几年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近几年的工资、消费、投资水平都开始加速增长。

虽然宏观经济不是我们投资时,最应该考虑的因素,但他是个重要的背景,尤其是“我们国家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这样的大势,更应该作为投资时“心中有数”的背景。

这几年,读者们应该有很明显的感觉,“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这就是摘录中所说的: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社会,正在加速行程中,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两个启示非常重要。

第一个,如果投资,消费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尤其是有中高端的、重复性的消费。

这种中高端,不一定体现在绝对价格,更多是体现在相对价格,比如,以前我们喝3块钱的统一绿茶,后来我们喝10块钱的贡茶,如今我们喝30多一杯的喜茶。

第二个,要抓紧提升自己和后代的知识技能水平。

黄金年代的持续时间,从国际上来看,大约是20-30年时间,也就意味着30年后,会有很多普通员工,发现自己的工资不再增长,甚至开始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经过100多年的挫折,中国终于在过去40年里,发现了现代文明的精髓,也就是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从而在40年中,创造出超长期的、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

在今天,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对于社会的管控更加严格,但是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并未发生变化,就是要在未来几十年里,继续创造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尽管和美国的贸易冲突,加大了不确定性,但是,今天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依赖出口的国家,而正在迅速成长为进口大国。而且,中国和美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极有可能会形成妥协。

今天,中国已经通过了刘易斯拐点,进入到经济发展黄金期,工资、消费、储蓄和投资水平都进入螺旋增长,为创造中产阶级消费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文化和国策,使她有可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主要因素包括研发上持续高投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尤其是工程师群体的迅速扩大,推进的城市化,居民的高储蓄和高投资,稳定得政治环境和巨大的国内市场等。

另外,和中国具有类似儒教传统的一些其他东亚国家,都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持续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成为高收入国家。

为什么我们现在投资中国?因为我们在那里发现一些优秀龙头企业,他们比西方同类公司更便宜,而且增长速度更快。

上面这段话,是我对作者一长串段落的精简版本。

我认为这几段话,以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思维,讲清楚了中国发展的逻辑,以及在中国做投资的逻辑,因为太精彩,而且已经是我经过消化吸收加工好的内容,我就不进一步点评了。

其实阅读这本书,我还有很多的收获没有写出来,是因为有很多内容,就像老朋友叙旧,获得了情感的共鸣,但因为太过熟悉,所以觉得没有写出来的必要。

最后,我想以作者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几乎不需要改动,这同样也是我的真实感受,分享给我的读者们:

“自少年时起,阅读就是我最享受的事。

阅读让我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穿梭,与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的圣贤智者们对话、深交。

尽管我们素未谋面,但在我心中,早已将他们视为挚友同道,我感激他们这些年来对我的启发,和带给我的灵感。

在我看来,这是读书最大的快乐所在。”

最后,开卷真的有益,书中也真的有“黄金屋”,尤其在投资这个领域,你看得越多,赚钱的概率就越大。

投资,这可能是最直接的“知识改变命运”的领域了。

最近已经开始研究一家新的公司,刚看完企业报表部分,就被几个大瓜给吸引走了。

结果,越看越精彩,作为中国知名企业,各种情节跌宕起伏,拍成商战电影,估计也就这样了,各种行业间、企业内、前任与现任、企业与政府的恩怨情仇。

分析清楚后,就会写文章,各位可以期待一下了,绝对精彩,读者可以猜猜是哪家公司,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