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临证发微 一、温补心肾治纳呆 杨承岐
纳呆,即食欲不振。是胃不主纳、脾不运化的病理反应。常见于各种慢性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各种疾病之中。但无其他征象,仅以纳呆就诊的患者在临床并不少见。医者见此,往往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清胃祛火等法调治,往往立见成效。但效与愿违者也屡见不鲜。殊不知脾胃须赖心肾之阳的温煦方能司受纳运化之职。胃赖心阳温煦喜受纳,脾须肾阳温煦才运化。脾胃于五行属土,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火可生土。生理之火主要源于心火和命门之火。《内经》有云:“少火之气壮。”大抵不知饥饿,食后艰化者,其病以脾虚为主,治宜健脾为首;饮食无味,知饥不食,食亦易饱者,其病以胃弱为主,治当开胃为要。同时参以温补心肾之品,补火生土,增强脾胃运化的动力,促进食欲。
曾治田某,男,39岁,工人。
主因食欲不振,屡服胃蛋白酶、鸡内金片、山楂丸、干酵母等无效,于1982年6月10日求治于余。患者自述:吃任何食物都没有味道,遂感到饥饿也无食欲,稍食即饱,但坚持吃下去胃中也不十分难受,二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
证属胃弱纳呆,治宜健脾开胃。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焦三仙各10克,石菖蒲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
服药3剂后,证无进退。思虑再三,患者胃弱可能与火不生土有关,遂于原方加附子6克、桂枝10克以温补心肾之阳,服药3剂,病显转机,再服3剂,食欲正常。
又治张某,女,55岁,县城居民。1988年5月15日初诊。
患者自述:食后胃脘胀闷不适近一个月,曾服越鞠保和丸、槟榔四消丸、胃蛋白酶及中药无效。起初不敢吃饱,现在见食物即反感,食欲明显减退,舌质淡,苔白腻,脉细略滑。
观前医所处之方,皆健脾消食之品,可谓药证相符。不效之因,可能是火不生土,脾失健运之故。治宜温补心肾以补火生土,健脾消食。
党参10克,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茯苓10克,焦槟榔10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黄10克,甘草6克。
服药3剂,食欲略增,继服4剂,食后胃脘爽快,食欲正常。
火生土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温补心肾即温补身体的正常生理之火,可助脾胃运化之功。自笔者在临床悟出这一奥秘后,凡遇有食欲不振而辨证为脾胃虚弱者,即参以温补心肾之法,皆应手而效。由此可证五行学说之不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