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庙的那些事(一):黄帝与黄陵山

黄陵庙的那些事(一):

黄帝与黄陵山

作者 彭仁满

名称:黄陵庙

又名 二妃墓 湘夫人祠 湘妃寺 湘君庙 虞公庙

功能:纪念黄帝、舜帝、二妃

建设时代:先秦

地点:湖南湘阴营田(现屈原管理区)黄陵山

盛名时代:唐宋

地位:洞庭湖舜帝二妃第一庙

排名:三湘七泽第一胜迹

1、黄帝与黄陵山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古湘阴营田处旧称黄陵山,二妃湘妃庙为什么叫成了黄陵庙,而二妃是舜帝的妻子,并非是黄帝的。

其实这是大家对湘阴的古文化遗存缺少了解的结果。

远古时代传说中的黄帝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王,他曾经为了华夏民族的生存,打败了入侵者蚩尤。相传黄帝时代就进入了辉煌的文明时代。舟车、历法、算术、音乐、中医等都在这个时期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如《黄帝内经》至今都是中医的经典。

后来黄帝统一南方,在南巡洞庭湖时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登熊湘山;关于黄帝巡视和征伐天下的最早文字记录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轩辕……南至于江,登熊湘。”这熊湘山是黄帝巡视的最后一站,他在那里完成了编乐、封禅、结盟等一系列的伟大举措,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第二件事是张乐洞庭之野;《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庄子·至乐》:“咸池九韵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不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第三件事是《山海经》所记黄帝铸鼎,鼎成后乘龙升天。

这三个重大事件,件件跟古罗湘阴有关。

其实,磊石山与黄陵山就是黄帝所登之熊湘二山。

先从黄陵山就是湘山说起。

《永乐大典》记:“湘阴为古黄陵,南眺潇湘,北枕岳阳,洞庭之泽,淘泳乎中。舟航之要津,江汉之通道也。昔轩辕氏,奏乐于重湖之上。释子以其遗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龙寿山万岁寺。于是有龙君之祠,多历年所。”

此据说明黄帝到了湘阴境内。解释的是黄陵跟黄帝有关。《湘阴县图志》记载“龙寿山万岁寺”旧在营田小边山唐代改建青山寺,宋代将龙寿山万岁寺改建到磊石山。同样说明营田黄陵山,是纪念黄帝的。

《长沙府志》记载湘阴与黄帝相关古迹有:“凤凰台,在龙山(今磊石山东凤凰山)。世传轩辕采铜铸鼎,往来此山奏乐。重湖上,凤凰雌雄各六鸣于山,故名。”“神鼎(今汨罗市神鼎山)黄帝采首山之金,铸鼎于此。今千佛顶石炉尚存。”“鼎湖(今磊石山西)黄帝铸鼎,荆山之阳张乐,洞庭之野鼎成。骑龙上升,故天心湖之西曰:鼎湖。”

当然这些有附会之可能,但能说明的是民众口头传说的也是自古而来的。

历史记载上说罗县位于湘水之阴,湘阴自罗分拆又合在一起,而湘阴名的来源历史上只是沿袭罗县的说法而来,依旧是湘水之阴,此说法至今才引起大家的讨论;实际上“湘阴为古黄陵”,应该说湘阴是因为黄陵而名,因为湘阴的第一县治地在黄陵山北、磊石山南的地方,在湘水的中央,左为直河,右为三十六湾河;黄陵山古人认定的是黄帝所登之湘山,后因二妃墓在此,立湘妃祠合名黄陵庙。从来不见边山名见于古代国史或者地理志,可见营田的这片丘陵之山,都称为了黄陵山;所以黄陵山一名湘山。湘阴因湘山之北而名就是正确的解说。

根据《水经注》及《长沙府志》的记载,凤凰台、黄陵山、文武两洲都是二妃的主要行吟地,磊石山是玉女所居之山。琴岐是民间传说中二妃弹琴思念舜帝之所。《长沙府志》:“舜南巡狩,皇英从幸,税驾于此。闻苍梧之崩,泣数行下,染竹成斑,以身殉焉,死为湘神,楚辞所列湘君,湘夫人是也。”“赭山(指黄陵山湘山)。始皇南巡,渡洞庭,为风涛所怖,泊湘岸,问湘君何神,曰:尧女舜妻。始皇怒,伐竹而赭其庙,迄今山头残烧,依稀秦火之灰,故俗谓之赭山。文武分洲而列,故又谓之文洲、武洲。”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湖广六:“黄陵山县北四十里。上有舜二妃墓。《括地志》谓之 ... 青草山。孔颖达以为湘山也。”《史记始皇纪正义》:“湘山者,乃青草山。”《江汉丛谈》辩舜妃字条:“仁卿问舜妃墓答曰:一统志云舜二妃墓在黄陵庙西 ... 本纪始皇二十六年巡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问博士湘君何神,... 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赭其山。”此据韩愈《黄陵庙记》也进行了引据。《大清一统志》:“黄陵山在湘阴县北四十五里,一名湘山,山下有黄陵亭。”

从上分析,黄陵山就是古人所理解的湘山,黄陵因黄帝到湘山而名,所以黄陵名又隐藏了湘山名,黄陵庙祭祀的是黄帝舜帝二妃。

磊石山自古作为青草湖和洞庭湖的中心标志之山,《水经注》也疑之为青草山,历代地理著作中磊石山成了洞庭湖中最著名的地标山。这个我就不引注了。《山海经》相传为楚人所总结,而在《长沙府志》中记载熊绎封“熊湘”于古罗至长沙,有一段时间还将湘阴简称为“湘”。说明是对熊湘之认定在湘阴的依据。古人名山有因姓因名因人因形因重大历史事件而名的习惯,所以我们可以先从熊来看,熊为楚姓,楚人所记的熊山定在南楚的范围之内。楚时岳阳至长沙是比较稳固的后方,一直到屈原沉江之前都没有过被秦国占领的记录,而洞庭之西的黔中郡经常与秦在拉锯战之中。从形状来看,磊石山不但像卧着的一只熊,也像一只青螺;因熊形而名也站得住脚。从与湘山的位置而言,先登熊后登湘,就在一条线上,相距不到20公里。这也是将熊湘记在一起的逻辑。

黄帝到过磊石山么?

《长沙府志》字条记得相当清楚。正是因为凤凰台的传说至今还在民间流传,所以黄帝登上磊石山“熊山”作韶乐,六对凤凰前来应律的故事,说的是黄帝登上磊石山的事。

民间传说中说磊石山是黄帝命令凤凰叨昆仑石垒起来的,又说是黄帝(有说秦始皇)用赶山鞭赶来的。

磊石港自古有龙窝之称,此处是东洞庭的沉降中心,此处的水应是洞庭湖最深的地方。黄帝时代此处是洞庭之野,磊石山是青草湖地标,那时还没有形成洞庭湖的概念,说明岳阳洞庭那时还不是大的湖泊中心。唐代之后才有洞庭湖之称谓。

屈原《哀郢》诗云:“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上就是南,说明是南到洞庭,他到的是磊石山这儿。这点王晋《拾遗记》记得很清楚。

“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

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老,虽《咸池》、《九韶》,不得比焉。

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各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仲春律中夹钟,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律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后怀王好进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全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其山又有灵洞,入中常如有烛于前。中有异香芬馥,泉石明朗。采药石之人入中,如行十里,迥然天清霞耀,花芳柳暗,丹楼琼宇,宫观异常。乃见众女,霓裳冰颜,艳质与世人殊别。来邀采药之人,饮以琼浆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箫管丝桐。饯令还家,赠之丹醴之诀。虽怀慕恋,且思其子息,却还洞穴,还若灯烛导前,便绝饥渴,而达旧乡。

已见邑里人户,各非故乡邻,唯寻得九代孙。问之,云:“远祖入洞庭山采药不还,今经三百年也。”其人说于邻里,亦失所之。”

此故事,写的虽然是传说,但很多事情是在写实。怀王作乐之事,磊石山附近白塘曾出土楚时“罄”乐,存放在湖南博物馆中;屈原在磊石山与河泊潭生活9年之久,在河泊潭沉江,这是历史公论之事,而河泊潭距磊石山大约十六七里水路;最早的屈原庙有文字可找的就是磊石庙,唐封昭灵侯、威显公;《湘阴县图志》记载,磊石山下有药师潭,也常有修道之人在此山上。从而明确说明,洞庭山就是磊石山。

柳毅传书也是到“洞庭之阴(南)”进龙宫洞的,就是磊石山南的一个大山洞,民间传为仙洞,今建有磊石电排,有史可查的磊石庙(楚)、洞庭庙(东汉)就与之建在一起。磊石山的洞庭庙历代皇帝都给予了封号,也说明此庙是洞庭湖洞庭庙的正庙,更加可以确定磊石山就是洞庭湖的中心之山洞庭山。正是如此,黄帝登上中心之山就是必然之事。

传说黄帝在磊石山运矿石到神鼎山(今在汨罗)炼铜铸鼎,鼎成后将鼎运至磊石山天心湖龙穴祭龙,从洞庭湖中飞出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锐眼、银色,吓坏了黄帝身边的仆从。金龙见到黄帝说:“你为百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表彰你的功绩,天帝特让我接你上天庭任职。”黄帝便跨上了龙背,大臣也一涌而上,黄龙却扭动身躯,把他们都摔了下来。金龙载着黄帝飞上天空,消失在云雾中。

一位大臣感叹:“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物,才可升天,我们哪有资格呢?”

磊石山龙穴之地所以也被后人叫成了“鼎湖”。

屈原隐居磊石山九年,把此处当“首丘”,在此处写下《九歌》《离骚》《怀沙》等作品,正是奔着黄帝在此乘龙升天而来的。最后自沉于此,也有仿黄帝乘龙升天之意思。

后来好仙的汉武帝听说这个故事,他也来到河泊潭边上的玉笥山,想得道升天。

《水经湘水注》:“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

《玉笥山录》:“汉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降真坛、大还丹灶。道士昼夜祈祷,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侧,飘风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名为玉笥山焉。”

《湘阴县图志》记载凤凰台下凤凰港(河泊潭相连)是“刘宋先人水葬于此”的成仙之地。

因此,隋朝时在玉笥山处置玉县县治,河泊潭水也称为了玉水。

可见黄帝在此处乘龙升天的故事还是蛮有影响力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