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纵横比大于 1 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可能被高估了!

作者 / 李卫民 范晓芳
单位 /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病例回顾

病例一
患者,女, 47 岁,体检发现左乳结节至我院复查,超声于左乳 3 点钟方向见一低回声结节,不规则型,边缘欠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纵横比 >1 (图 1 )。
术后病理提示腺病瘤(图 2 )。
图 1 左乳 3 点钟方向见一低回声结节,不规则型,边缘欠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纵横比 >1
图 2 术后病理提示腺病瘤
病例二

患者,女, 29 岁,体检发现右乳结节至我院复查,超声于右乳 12 点钟方向见一低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缘规整,内部回声均匀,纵横比 >1 , CDFI 示病灶周边见少量血流信号(图 3 )。
术后病理提示纤维腺瘤(图 4 )。
图 3 右乳 12 点钟方向见一低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缘规整,内部回声均匀,纵横比 >1 , CDFI 示病灶周边见少量血流信号
图 4 术后病理提示纤维腺瘤
病例三

患者,女, 38 岁,体检发现右乳结节,超声于右乳 9 点钟方向见一低回声结节,不规则形,边缘模糊,内部回声欠均匀,纵横比 >1 , CDFI 示病灶周边见少量血流信号(图 5 )。
术后病理提示腺病(图 6 )。
图 5 右乳 9 点钟方向见一低回声结节,不规则形,边缘模糊,内部回声欠均匀,纵横比 >1 , CDFI 示病灶周边见少量血流信号
图 6 术后病理提示腺病
病例四

患者,女, 43 岁,因双乳不适至我院检查,超声于左乳 12 点钟方向乳晕下方见一低回声结节,椭圆形,边缘规整,内部回声均匀,纵横比 >1 , CDFI 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 7 )。
术后病理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图 8 )。
图 7 左乳 12 点钟方向乳晕下方见一低回声结节,椭圆形,边缘规整,内部回声均匀,纵横比 >1 , CDFI 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图 8 术后病理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

病例讨论

纵横比大于 1 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纵横比是指病灶的前后径  (Height)  对横径  (Width)  的比值 (H/W)  ,日本学者首先将其应用于乳腺恶性肿瘤的评估中。
同时该学者认为,乳腺良、恶性肿瘤 H/ W 的最佳阈值为 0.8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Stavor 将 H/ W>1 作为诊断乳腺癌的标准之一,其敏感性为 41.6% ,特异性为 98.1% 。
BI-RADS 分类指南将病灶垂直位(此时病灶 H/ W>1 )作为乳腺肿瘤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鉴于有相应的指南规范,目前对 H/ W>1 的研究也多局限于乳腺恶性肿瘤。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具有 H/ W>1 超声特征的乳腺良性肿瘤被临床发现和认识。
纵横比大于 1 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基础

目前的研究认为,乳腺恶性肿瘤的纵横比大于良性肿瘤主要与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关。
由于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可沿着组织间隙向各个方向延伸,所到之处的原有组织被破坏,使得纵横比增大。
而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处于正常生长层面内,原有组织被推开压迫,周围常形成致密的包膜限制其纵向生长,因而纵横比较低。
纵横比大于 1 乳腺良性肿瘤的病理基础

由于针对乳腺纵横比大于 1 良性肿瘤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未见对乳腺良性病灶 H/W>1 的原因进行解释的相关文献。
笔者认为这可能与病灶较小以及病灶的病理性质有关,本文中四个病灶最大径均 <10mm 。
且病理结果分别提示腺病、腺病瘤、纤维腺瘤以及导管内乳头状瘤。
腺病和纤维腺瘤二者于光镜下均表现为乳腺小叶、导管以及间质的增生,由于腺病无包膜结构,细胞可沿着各个方向生长,因此部分体积较小的肿瘤可呈 H/W>1 的形态。
随着病灶的进一步进展,小叶及导管被增生的间质挤压呈裂隙状,逐渐形成包膜而发展为纤维腺瘤,较小的纤维腺瘤包膜处于形成初期,此时肿瘤的 H/W 未发生明显的改变。
当肿瘤逐渐增大时,包膜逐渐限制其纵向生长, H/W 会逐渐降低,这可能也是体积较大的纤维腺瘤均呈平行位生长的原因所在。
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灶沿着导管生长,而乳房共有 15~20 根乳腺导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处在乳头。
当导管与皮肤垂直的位置出现导管内乳头状瘤时,可出现纵横比大于 1 的特征。据此分析,其他导管来源的肿瘤也可出现纵横比大于 1 的超声特征。

总结

H/ W>1 并非为乳腺恶性肿瘤所特有,还包括一系列乳腺良性肿瘤,这类病灶具有体积小的特点。
正确认识纵横比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对临床制定诊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Vermeulen PB, van Golen KL, Dirix LY. Angiogenesis, lymphangiogenesis, growth pattern, and tumor emboli in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J]. Cancer, 2010,116(11):2748-2754.
[2] Guo R, Lu G, Qin B, Fei B.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ies for Breast Cancer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A Review[J]. Ultrasound Med Biol, 2018,44(1):37-70.
[3] 徐陈柯, 俞丽芳, 包凌云, 等. 超声检查非平行生长对乳腺BI-RADS 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J]. 浙江医学, 2019, 41(17):1872-1875.

策划 / 苏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