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多年来,在高一高二年级,我坚持每周腾出一节课让孩子们自主阅读。这些年,由于孩子们的学业更加紧张,高一年级,我限定给他们提供《品中国文人》《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两本必读书,读完后再参照我提供的50部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某一个阅读课上,我发现有阅读金庸《神雕侠侣》,便说了我的想法,高中时间紧,要读的书多,最好尽快有益于语文素养的书,意思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在其列。(其实,我真没有阅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本没有发言权。)
没想到,作文交上来的时候,这孩子没有按着我布置的文题写作,却写了这篇文章,和我理论金庸的小说,我不由得佩服起来,给他本文打了100分,以资鼓励,遂推荐给我的学生和读者。我觉得,读书读到这样子,金庸的小说也可以读了,我甚至都想抽空安心读一套金庸的小说试试了。
未有金庸之前
常德市一中520班 袁成峻
作为一个无可非议的文化符号,“武侠”阿勇自诞生起就惹得非议不小,正因阅读课您对我的《神雕侠侣》略有评点。这里,学生斗胆使一枝出来泛谈些想法,也不怕杨老师笑话。首先,金庸武侠中的历史性的火候可以说大有佳处。当我书写杨老师的“杨”字时,这便也算我从其学来的一要有皮毛,金庸书中每章回中县城将内容按下不表,章首章末必有一两首小令,常有他独创的长短句,我计得当我读起《天龙八部》时,时值八九岁年龄,当真被书中词句感动的一塌胡涂,虽然读来不尽其意,但算来也为我这愚才的少时,平添了一林语文的浓厚气息,词句附于故事流于情感表达于人物,激起孩童对语文的兴趣,不在话下。
记起龙应台教导他不喜小说不喜诗词的儿子时说:“小立的优秀就在于它的历史性……”单以诗句论评显然不够,但金庸书中的历史气息也绝不会让人失望。近来学政史,老师偶有提及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我蓦得忆起,似乎此二词贯穿了金庸武侠的几乎全部。与其它泛泛货色不同,金老先生的书中为这些那些带江湖气息的汉子所蒙上了隐约的“忠君、爱国”二词。如《天龙八部》中风波恶提携玉龙为君死,萧峰虽辽臣仍不忘大宋百姓,为两宋辽和平甘愿自杀却也不叛君主。《神雕侠侣》中郭靖之名更是源自靖康之耻。凡书中种种,源于世俗却不限于世俗,来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先生的小说中也透出强烈的源于历史性的世俗气息,如果说宋元时期的文学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市民阶层兴起从而世俗化,那么金庸老先生则是要在他那个时代由一枝慧笔从想象着墨将文艺变得更“俗”一点。
拿那《神雕侠侣》说事再好不过,就我所查此(问本)书出和版于壹玖伍陆年,三大改造刚结束,人民事业百废待兴,而文艺似乎变得离百姓更远了些。虽然民国大师所功绩后人可见,但终究把文艺变得更“高大上”,一如您见我念武侠时的评语“高大上”,但终归有异,至于金庸先生用想象绘出宋辽夏金元的江湖百年悠悠,另出了大宋男儿面临强势的气魄,要说这没有象征蔌倒面描几笔抗日战争,我是不相信的;绘出了大明男儿反清复明的风姿,要说没有侧面赞扬当时社会“夏明”,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他拉进了无数人去向往历史,去让当时的人们明白先贤们已有过的斗争,当然也有想象来渲染,无可厚非,这也是他最迷人的地方。要我说大多数并不是喜欢这干巴的历史本身,而是历史带给我们的东西。
古典小说我也常看,但我敢说金庸先生的人物描写可不仅仅让人拍案叫绝。武侠小说一大特色说是大量运用伏笔,例如玄慈虽有一子,而他自己也不知道私生子姓甚名谁。但他作为高僧,少时得子总让人觉得有违宗教纲常,但他心属教义之中,这反差不禁让想到“个性解放”四字,虽然他为有道高僧,但不论宗教将人性隐蔽得多小心,人终是有七情六欲的,我个人觉得揣玄慈的这一节是写给人民为了人民的,说得刻意一点叫“促进思想解放”,而以杨过和黄药师为代表,着重以二人行为与所思来描写冲突破旧传统社会的腐朽伦理纲常,而杨过爱憎分明,黄药师视礼教世俗条理为泥粪却通晓儒道、饱读诗于通琴棋,又是不一样的风味。还有一位萧峰,一时还真不知从何觉起,暂以按下不表。如老妪般叨了这么多,还待引用来金老先生一段*,来阐释书中深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社会的行为模式,经常随着时代而改变,而人的性格与感情,变动得十分缓,三千年前《诗站》中欢悦、哀伤、怀念、感想,与今日人们的感情仍无重大分别。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以社会意义更具重大积极意义……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当是可能的。”至此,近百字尽可抵过我万言。我们总知道有人对金老先生的著作很不以为然,说得恢谐些,尽可道当代玄魔仙侠的祖师爷,但牛马不明白,我是明白的,若非要将如今靠消费未成年人心底的那份好奇维持生计的网络“小说家”与金先生沾边,那我即便口吐白沫也要据理力争。单论金庸先生的读者,我读了,也不只我这小孩读了,也大有人研究。哦,至少我的语文兴趣历史兴趣,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体味到人形形色色的感情与色彩。说得大言不惭,没有多少同龄人当然就我所知,没有人如我这愚人读得艰读得深,都只觉得武侠如此虚幻的世界仅供消费。而虚幻之中能读到什,能带来什么,取决于读者,所以每当人于我面前对小孩说“金庸的书,少看!看了没心思读书”我心中而道“不错!话说得不错,眼见您觉得您儿子只是一个读了武侠如临大敌,不知轻重的愚才,那您将儿子瞧得太小了。”我始终坚信,只要孩童小把它视如玩物,苦心没现,如何不会比我强于百倍,想必那时只道“金庸的书?那不错,我儿子语文也不弱!”未有金庸之前,我道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学及历史、史书言古时受封建礼教束缚,是何束傅法?我们青少年多半不知道,也没时间知道,而金庸却展现了,创造了,瑰丽历史正卷。要说尽功利之事的话,那便可以从其中学习另作,我之前一直未提金先生学问如何,只道上来就炫耀武功华美,犹不及常人,但金先生单以成就或学历而言,不弱于人。且不论何似把“中国武侠”或“中国文化”这种令许多人害躁的名词带到欧训噪,我敢说,总该有苦劳吧!虽拿遍了外国学位取尽了外国奖项(好像有个甚么法国荣誉骑士奖章),小说中“中国”,“华夏”自不须旁人来拿放大镜瞧。详细我也知之不多,如果杨老师知道更多关于他的事,劳您附于文后,不胜感激。有个很怪的现象,中国人不珍惜的东西,老外却珍惜得紧。有个甚么“外国武侠小说论坛”里,有多少是未成年人,虽中国小说译到城外不易,但外国人见到这世界上前所未有之事物,不禁也欢喜上了。且不论那些外国人收入如何如何,总之中国人谈婚之标准大概不论,倒似是他们更珍惜,我们也不是空口谈来,总归有依据的。未有金庸之前,我们未体验过这人物之刻画这深厚之文学及历史。
未有金庸之前,武侠亦不称作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