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信息被疯狂贩卖!灰色产业该被彻底清除
曾经,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些诗情画意的生活,如今已全然不见。剩下的,是每个人的隐私都被挖掘得一干二净。在互联网聚光灯的照射下,我们每个人仿若“裸体”,毫无隐私可言。每一个意想不到的信息载体,都面临被泄露的可能。
网页浏览、搜索记录、外卖点单、快递地址、微博信息、发帖内容……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我们变得“赤裸裸”。而如今,即使求职的简历也“难逃魔抓”。据了解,大众的简历信息都被明码标价,成为货架上的商品。一个灰色产业,也愈发壮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到了反击的时候。
一份简历净赚四块六!明码标价下的灰色产业
央视,一直在关注大众的生活。从各种不合格的商品,到复杂的乱象等,央视都有涉及。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央视对各种相关负面事件尤为关注。如,在前段时间曝光网络占卜那些事儿后,央视将目光对准简历信息被贩卖这件事儿。
简历,几乎是每个人都会去做的事。为了谋求一份好工作,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简历中填入自己详尽的信息。包括住址、学历、手机号码、邮箱地址、技能、经历、获奖等,都是简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每一个维度都可能决定是否会被录用。也正是简历包含丰富的个人信息,让其被不怀好意的人盯上,成为一种“商品”。
根据央视的调查,一个卖家透露,一份简历一手卖三块五,二手八毛钱,就是四块三,再加一次隔天,三毛,那就四块六,一天能挣几千块。甚至此前有媒体报道,大量简历信息成为信息贩子手中流通的“廉价商品”,正在市场上被出售。有人表示,自己手握十万条个人简历,这些数据只需要40元,不少来自一些主流的求职招聘平台。
这意味着,简历已经成为明码标价下的灰色产业。只要心怀不轨,就能花极少的钱购买海量简历。这是不是与当初圆通“内鬼”泄露四十万条个人信息,几乎如出一辙?看来,简历的确成为了一种“硬通货”,在暗流之下肆意被传播。
不堪其扰!大众生活受到巨大影响
简历信息被疯狂贩卖,导致每一个渴求好工作的人成为直接“受害者”。当他们满怀希望是心仪企业带来的录用电话时,一个个骚扰电话让他们不堪其扰。
人们的简历信息因为足够真实,被众多行业所盯上,成为一块“肥肉”。面对这块“金矿”,谁都想来“咬上一口”。诱惑人们去刷单、钱不够来贷款、买辆车更好地去工作、要上班了租房不如买房……求职者还没赚钱,反而成为被“吸血”的对象。刷单、贷款、卖车、卖房等骚扰电话,此起彼伏。
让大众惊恐的是,在这些骚扰电话中,每个人的详细信息都被知道的一清二楚,简直毛骨悚然!而随着简历信息被更多人所知晓,大众的生活也被骚扰电话所围绕,受到巨大影响。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些信息被诈骗分子所购买,那么既有可能导致很多人会上当受骗。在还没迈入社会之前,就有可能被骗走很多钱——被结结实实上了一堂诈骗课。
重拳出击下,让灰色产业无所遁形
其实,无论是售卖个人简历,还是快递信息等,都已经构成违法,乃至犯罪事实。尤其是在近年来,国内尤为重视加强对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程度。很多泄露大众个人隐私案件已经宣判,不少人都被判刑。不过就目前来看,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严厉、更明确的规定才能让不法分子不敢越过雷池。
幸好,现在重拳正在出击。如,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的《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报批稿)已处于送审阶段。这一规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有望正式出台,将对房屋租售、交通票务、求职招聘、网上购物、快递物流、餐饮外卖网络社区、即时通信等主要领域的App做出明确规定,细化其可收集的最小必要信息都有哪些。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目前正在征求意见,拟大幅提高个人违法成本。
可以预见的是,在重拳出击下,灰色产业的成本将愈来愈高。随着打击和惩治力度的提升,灰色产业可能会无所遁形。对大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