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经典 | 李斯《琅琊台刻石》,秦代小篆的代表作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玡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后毛澄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后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1921至1922年,王培裕前后两次列琅玡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后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解放俊移置山东博物馆。1959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
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
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
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