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沛运用二加龙骨汤临床验案:​气喘胸闷案

二加龙骨汤出自《小品方》,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小品方》云:“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黄仕沛老师临床常使用此方,多用于滑精、遗精、阳痿、多汗、自汗、盗汗等疾患,在此选出3则验案并加以阐述。

气喘胸闷案

谭某,男,48岁。初诊日期:2017年8月18日。

患者为建筑工人,常需在室外高温环境下工作。近2个月气喘胸闷不适,天热则气喘、胸闷、恶心、头部热感、烦躁,进入空调房则不发,他医予柴胡加龙牡汤、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均无效,外院诊断为抑郁症,予西药服无效。有“大三阳”史20余年。现口干,夜眠时汗出、少许怕冷,眠可,少许口苦;大便次数多、量少,白天小便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喘证;辨证:虚阳浮越,虚火上炎;治法:潜虚阳,清浮热;予二加龙骨汤加减。处方:桂枝30 g,白芍15 g,大枣15 g,炙甘草10 g,龙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熟附子25 g,白薇30 g,生姜15 g。 

二诊(8月25日):头痛,烦闷,汗出减轻。大便调,脉沉细,双手皮肤少汗出,肤温偏低。守方继续治疗。

予二加龙骨汤治疗两个月后诸症悉除。

按此案患者胸闷、烦躁正如胸满烦惊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胸闷、气喘、烦躁、头部热感亦似栀子豉汤证,然而均用之无效。黄师认为,此案关键在于脉象,证像阳证而脉是阴证。此案脉沉而细。

患者为建筑工人,身型壮实,加上烦躁、头部热感、口苦等症状,易误导为实证。细察观之,除沉细脉之外,患者有盗汗、怕冷、尿多的虚象表现,正符合虚羸浮热汗出者,方证相对,效如桴鼓。有时患者未必能清楚说出对应的中医症状,此胸闷不适,亦可为悸,桂枝必不可少,故黄师用桂枝30 g。

4 讨论

4.1应用二加龙骨汤不应除桂 黄师在应用二加龙骨汤时一般加桂枝,缘二加龙骨汤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变方,此方既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下,桂枝在此方作用举足轻重,无去桂枝的道理也。正如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所言“营病而卫不病,亦为卫不与营和,故用桂枝汤本方,以和营卫二气,加龙骨牡蛎以收外浮之阳,故盗汗可止”。桂枝与龙骨牡蛎相辅相成,陈伯坛于《读过金匮卷十九·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二》云“龙骨乃首出之神,牡蛎象河图之画,长沙用以配桂枝,总六气之化元者桂枝也。得桂枝则六经之回绕若周环,萃五行之精髓者龙牡也。得龙牡则五脏之安固如磐石。桂枝有坤德,阳中之阳,胎息于桂枝。龙牡属天产,阳中之阴,返本于龙牡,其敛抑虚火虚风犹余事,乃万举万当之神剂就,宜守服之与虚劳相终始”。同时二加龙骨汤又可见桂枝加附子汤的衍方,因此桂枝在二加龙骨汤中不可或缺。

陈修园于《金匮要略浅注》中谓“盖以桂枝性生发,非阴虚火亢者宜。况此证之汗,因虚阳鼓之而外溢,必得白薇之苦寒泻火,即是养阴,附子之辛热导火,亦是养阴……究之偏于阴虚者宜此,否则原方及小建中等方,阴阳并理,面面周到,可谓入神”。陈氏之评述似有不妥,第一,陈氏认为桂枝“性生发,非阴虚火亢者宜”,因而应去除,此方并非用于阴虚火旺,而为阳虚而致虚火出现浮热,唐容川亦评曰“修园注此是阴虚,误人不浅”;第二,白薇清浮热,附子温阳而引火归元,此二药“亦是养阴”亦说不通。《药征》[4]云:“桂枝,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桂枝不但不应去除,若出现“心下悸、气上冲”等桂枝之药征,更应视具体情况而加重桂枝用量。

4.2 二加龙骨汤方证特点 二加龙骨汤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进阶版,除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发落、脉极虚芤迟、亡血、失精、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等症状外,还应有“虚羸浮热汗出”其中的部分症状。羸,《康熙字典》解释为:“《说文》:'瘦也’。”“虚羸”指体瘦虚弱;“浮热”多见于面色稍红、头面不红而自觉热感、怕热等表现;“汗出”指盗汗、自汗、动则汗出,亦见色汗等。除此之外,前后两方对比,前者多加了附子、白薇。

在仲景用方习惯中可见,加附子一般有“寒”象或多汗的表现,如第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汤的第304条“其背恶寒者”和第305条的“手足寒”,第20条“……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第175条“……汗出短气……甘草附子汤主之”等。可推之,患者或见怕冷、四肢冷、背恶寒、多汗、漏汗等症状。清末广东名医易巨荪认为,二加龙骨汤为引阳入阴法,可退热、止汗,用于少阴病(详见易公著作《集思医案》中用此方的四案)。

4.3 白薇药证 白薇首记于《神农本草经》:“白薇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草。味苦,平,无毒。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洒洒、发作有时。生平原川谷。”《名医别录》载:“白薇,味咸,大寒,无毒,主治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仲景用白薇,主要在“有热、浮热、虚”的情况下使用,如二加龙骨汤的“虚羸浮热汗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曰:“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有热者,倍白薇……”陈修园于《金匮要略浅注》中认为二加龙骨汤之白薇“苦寒泻火,即是养阴”。结合《神农本草经》及仲景用法,白薇的作用应为清虚热、浮热更为恰当。现代药理学发现白薇的主要成分白薇素、甾体多糖苷等, 具有较好的退热作用[5], 《现代实用中药》记:“(白薇)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 肺结核之骨蒸潮热等, 有清凉性滋养之效。”因此现代临床常用之治疗多种发热症,无论虚实。

不少医师发现白薇量大(20 g以上)时易致呕等不适,但查药物方书未见白薇致呕吐的记录,有学者报道白薇用量达40~50 g时会出现中毒症状:心悸、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流涎等[6]。黄师用白薇的常用量为30 g,未见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其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使用的“白薇”为兔耳风,即为白眉草。白眉草来源于菊科毛大丁草属植物毛大丁草 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 的干燥全草[7],是广东、广西等地的地方习用药材,常用其替代中药白薇。白薇来源于萝摩科植物白薇 Cynanchu atratum Bge 或蔓生白薇 Cynanchum versicolor Bge 的干燥根和根茎[8]。有学者研究发现[9],白眉草与白薇在原植物来源、用药部位、性状、功效均有所不同。白薇为清虚热中药,性寒,味苦、咸,可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白眉草其性平、味苦辛,可宣肺止咳、发汗利水、行气活血,主治伤风咳嗽、哮喘、水肿、胀满、小便不通、小儿食积、妇人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流注。

二加龙骨汤在临床上治疗滑精、遗精、阳痿、多汗、自汗、盗汗等多种疾患疗效甚佳,仲景博采众方,从《小品方》中收录于《金匮要略》中,可知此方疗效佳,值得我们学习并掌握其方证、用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