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个教人求索的博学益智故事》【1】

.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每个故事都如一盏灯,引领独自探索的孩子。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探索、勇往直前,才会让人保持成长,不断进步。通过本书,不仅能够极大地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加深自己的知识储备,全面提升各方面的素质,而且还可以让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从而能够凭借更加渊博的知识,有效地去适应与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内容简介

《200个教人求索的博学益智故事》分为科学故事、宇宙故事、未解之谜、动物故事四个部分,共包含了200个益智的小故事。通过阅读一起去感受科学的力量、去探索宇宙的神秘、去探究事件的奇特、去了解动物的独特,本书旨在开拓读者的视野,丰富、加深知识储备,全面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并让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本书系200个故事系列丛书之一,本丛书还包括《200个引人入胜的勇敢探索故事》、《200个耐人寻味的快乐启发故事》、《200个感人至深的温馨成长故事》、《200个催人奋进的英雄励志故事》、《200个发人深省的勤奋智慧故事》。

.

科学故事(上)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李冰与都江堰童第周剥除细胞膜李春与赵州桥苏步青的故事茅以升建桥炸桥神医扁鹊莫瓦桑与人造金刚石大陆漂移学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中国火箭之父天空的立法者高压锅的问世维生素的发现达尔文与进化论“日心说”的创立数学家高斯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弗莱明与青霉素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帕斯卡证明真空电话之父科学故事(下)穿越大洋的电波体温表的诞生从眼镜片到望远镜古老的飞行器听诊器的发明铅笔的发明飞艇的发明与发展谁发明了空调冰激凌的发明血淋淋的无理数照相机的发明机器人的诞生动画片的发明打字机的发明留声机的发明宇宙飞船电影的发明基因工程人造卫星的发展互联网克隆轮椅上的奇迹宇宙故事(上)揭开宇宙面纱的一角与彗星的约会海尔望远镜的建造英仙座飞上太空第一人魔星的真面目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内部的奥秘土星的光环地球的第二颗卫星少了一块的月亮神秘的脉冲星乔瑟琳的“小绿人”新星和超新星耀眼的新星日食的产生“阿波罗”登月计划挑战太空的代价黄道12宫狮子座的传说宽阔的银河恐龙的灭绝狮子座流星雨金星凌日的航行美丽的室女宇宙故事(下)太阳的传说太阳风和极光柯伊伯带的发现柯伊伯带之谜地球的自转坐看牛郎织女星海上的风地球是块大磁铁武仙和天龙猎户座传说漩涡的旋转方向天狼中的白矮星倒过来的北斗天狼伴星之谜红巨星:太阳的归宿火星上的生命原始部落的惊人发现通古斯大爆炸更重的中子星上弦月和下弦月黑洞:恒星的又一归宿几千年前的北极星最像地球的兄弟半人马喀戎从通古斯到维吉姆风的形成未解之迷(上)心脏的智能人类从哪里来人身长角和长刺之谜人脚的奥秘神秘的舍利子人眼能够录像吗人类飘浮之谜班特莱医生之死神秘的矮人死而复生神农架野人之谜吃泥部落楼兰古城之谜集体发疯不生锈的古剑巨人之谜扬州“二十四桥”之谜西藏雪人之谜三星堆谜云金银岛的秘密小人国的缩头术武则天无字碑之谜奇怪的南美人像王恭厂大灾变巴格达电池金字塔之谜英国圆形石林木乃伊之谜失踪的灯塔长耳人像之谜珊瑚石城堡神秘的太极村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古代曾有过核战争远古地下隧道布列塔尼半岛石柱群一夜消失的文明谁是荷马?人能和植物沟通吗?哥伦布的字谜图动物收养孤儿之谜船员失踪迷案鲸集体自杀之谜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先知的动物速冻巨象之谜动物冬眠之谜未解之迷(下)头顶上的大海地下王国飞棍之谜石头的秘密百慕大之谜水晶头骨之谜背离自然之地海豚救人之谜怪圈美人鱼的传说喀纳斯湖怪不可思议的晴空坠冰会动的雕像海盗的遗产神秘的北纬30°“火宅”之谜“死亡谷”之谜兰克事件幽灵岛时空隧道令人迷惑的无底洞神秘莫测的四度空间神秘的红海雕像神秘的文身“杀人”的石头时光倒流之谜神秘的极光“玫瑰圣母玛丽亚”事件世界上有生命素吗?抚仙湖飞碟之谜飞碟绑架事件外星人岩画同外星人聊天用什么语言石球之谜动物故事(上)迷彩毒蛙被误解的鸵鸟水中的神枪手谁才是百兽之王?金丝雀的歌声冷血杀手极品爸爸模范爸爸世界上最丑的10大动物海鸟的精密武器盔甲武士狼的叫声领地铭牌蛇类天敌残酷的杀婴动物故事(下)北极的主宰雪原群狼变色之谜蜥蜴断尾的代价深海剑客水中恶魔嗜血魔王会发电的鱼神秘的海中巨无霸海豚的语言百蝶之魁空中霸王恐龙的由来美丽的海上精灵暗夜吸血鬼飞行海盗天下第一大懒汉

科学故事(上)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火车是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因为它不仅安全,而且快捷。火车之所以能高速运行,要功归于一条条铁路的修筑。要说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己修筑的铁路—京张铁路和它的设计者詹天佑,你可能就不知道了。

清朝末年,当时的政府软弱无能,致使中华大地被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竞相瓜分。后来,清政府想修一条由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但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修铁路,所以当修路的消息一传出,盘踞在中国的各种外国势力都想把修路权拿到自己手里,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大赚清政府一笔钱,还能控制中国的铁路命脉。

正在清政府为无人能承担修路大任而焦急之时,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詹天佑主动请缨,要求把修铁路的任务交给他。不过,因为他年龄比较小,再加上没有名气,很多人都怀疑他的能力,外国人更是自以为是地说,中国人根本不可能自己修建铁路。

面对各方的压力,詹天佑没有半点退缩,毅然接过了任命书。他信心百倍地鼓励同事们说:“我们一定要尽快修好铁路,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洋人们服输,为中国人争气。”

在修路的工程中,詹天佑和他的同事们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从北京到张家口要经过山区,地形十分复杂。为了勘测出合适的路线,詹天佑每天都带着仪器徒步翻山越岭,勘察地形。由于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所以他们没有经验可以参考,一切只能靠自己。每天晚上,詹天佑和工作人员都要在灯下绘图、计算,一直忙到天亮。面对种种困难,詹天佑并没有气馁,而是经常鼓励工作人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努力奋斗,一定会成功的!”

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詹天佑最终勘测出了三条路线。经过比较,他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原因是第二条绕道过远不可取,而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因为从北京城南向西修筑,要经过大量皇族贵戚的坟地,阻力太大。第一条路线,从西直门经沙河、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180多公里。

几个月后,铁路终于破土动工了,人们禁不住欢呼庆祝。但是修到八达岭一带时,由于那里重峦叠嶂、群山环绕,如果开凿隧道的话,费时费力很不现实,工程被迫停了下来。但工期紧迫,这可急坏了工作人员。这时,詹天佑并没有慌了手脚,而是仔细考察地形,最后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铁路,从而创造了铁路史上的一个奇迹。

京张铁路原计划六年完成,但是在詹天佑等人的努力下,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更值得骄傲的是,工程不但没有超支,还节余白银二十八万两。

京张铁路提前通车了!中国人终于有了一条自己修的铁路。那些趾高气扬的外国人,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佩服詹天佑的能力。

多闻物语

詹天佑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做人的志气。虽然当时中国很落后,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自己的努力,修筑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铁路,让当时不可一世的外国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冰与都江堰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它的富饶始终与都江堰密切相关。二千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至今仍对成都平原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就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李冰。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未修建之前,成都平原上的岷江经常泛滥成灾。当地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逃生。洪水过后,由于河道淤塞,河水不能畅通,人们无法灌溉农田,许多地方又会闹旱灾。就这样,岷江两岸的人民不是受到洪涝灾害就是经受干旱的折磨,生活困苦不堪。

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到四川做官,看到当地的严重灾情,听到民众要求治水的强烈呼声,他下决心要治理岷江。他实地考察水情、地势,制订了规划,组织上万民工首先开凿玉垒山。当地人民听说后,都踊跃参加。可是有一天,工人突然跑来向李冰汇报说:“大人,很多人都开始打退堂鼓,不想干了。”

李冰一听大惊,忙问:“为什么,出了什么事吗?”

工人说:“玉垒山的岩石非常坚硬,大家苦干了一天,所凿面积还没有巴掌大,工具却损坏了不少。大家垂头丧气,觉得这样干下去,还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把玉垒山凿开,因此很多人都打退堂鼓了。”

李冰赶忙跑到工地去想办法,人们也纷纷为他出主意,可是都行不通,这可愁坏了大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汉听说后,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给李冰出了一个主意。

老人说:“玉垒山的岩石都很坚硬,如果单单依靠人工开凿的确很难。但是如果先在岩石上凿开一些槽线,然后在岩石的四周堆上干草和树枝,点火燃烧,把岩石加热,等到岩石烧红之后,立刻浇上冷水,这样岩石经受不住剧热剧冷就会自行破裂,开凿的时候就会省力很多。”

其实,老人利用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热胀冷缩”原理。李冰听后,茅塞顿开,立即吩咐大家照着做,果然工程的进展加快了。

李冰非常感激老人,他激动地对老人说:“多亏了您,老人家。”老人说:“不敢当,大人治理岷江是为了我们老百姓,我们应该感谢您才对呀。”

从此以后,工人们干得更起劲了,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治理好岷江,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苦。

在修筑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他们还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都被他们一一克服了。李冰和当地人民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辛勤劳动,终于建成了都江堰。都江堰既能够把雨季的洪水分流,也能在干旱时让人们灌溉农田,连现代人都说它的设计巧妙,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还注意组织一年一度的岁修。他提出的岁修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意思是挖泥沙要深些,堰顶不可筑得太高。后来,人们把这六个字刻在为纪念李冰而修的祠堂的石壁上。

多闻物语

都江堰建成后,一直发挥着分洪减灾和引水灌溉两大作用,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繁荣和兴盛。这都是得益于李冰及当地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艰辛劳动。

童第周剥除细胞膜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实验胚胎学家,也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年少时由于家庭贫困一度上不起学,直到17岁的时候才在哥哥的资助下开始读书。后来,他又在亲友们的资助下,离开祖国,远渡重洋,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求学。在布鲁塞尔,童第周拜当时很有名的生物学家勃朗歇尔教授为师,研究胚胎学。

当时,勃朗歇尔教授门下有好几个外国留学生,由于中国国力弱小,科技落后,那些外国留学生都很看不起中国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很蔑视中国人。他们还公开向中国人挑衅,说中国是一个弱国,中国人也都是弱智的国民。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傲慢态度,童第周心中充满了愤懑。在一次公然受辱之后,童第周终于忍不住对那个出言不逊的外国人说:“你说我们中国人笨,那么你敢不敢和我比一比?我代表中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拿到博士学位?”

从那以后,童第周更加勤奋地学习。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图书馆里。研究胚胎学需要经常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而实验的成功与否对于能否毕业有很大的关系。童第周为了能在实验中顺利剥除卵细胞膜,自己在课余时间悄悄地练习了上百次。

有一次,勃朗歇尔教授要求大家把青蛙的卵膜剥下来。我们都知道卵子是一种细胞,细胞本身就是很小的东西,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而剥除卵细胞的膜,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实验中,学生们在显微镜下一个个很小心地剥离着卵膜,可是由于青蛙卵实在太小了,而在卵子外面包着的那层膜又像蛋白一样软滑,所以很多学生都失败了。他们在实验室里发着牢骚,抱怨教授出的题目太难了。只有童第周一个人在一旁一声不响地完成了实验,最后成功地把青蛙的卵膜剥了下来。

勃朗歇尔教授知道后,又让童第周重新做了一次演示实验。这一次,教授让所有学生都来观看童第周做实验的全部过程。只见童第周在显微镜前小心翼翼地把青蛙卵取了出来。他先用一根针在卵上刺一个小洞,使卵子里的液体流出来,这样原来鼓胀的圆圆的卵子就变成了扁圆形;然后,他又用小镊子在卵子两边轻轻一挑,卵膜就从卵子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整个实验过程中,童第周的操作异常熟练,就像一个灵巧的绣花姑娘,心细手准。

童第周成功剥除青蛙卵膜的实验,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人能够成功完成这个操作实验。勃朗歇尔教授由衷地夸赞说:“童第周真是好样的,中国人真棒!”

四年后,童第周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取得了博士学位。在荣获博士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对大家说:“有人说中国人很笨,而我就是一个中国人,现在我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证明了中国人不仅不笨,而且还很聪明。”童第周的发言赢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而那个当初说中国人笨的外国留学生,则羞愧地低下了头。

多闻物语

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辛勤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李春与赵州桥

河北省流传着一首儿歌叫做《小放牛》,歌中唱道:“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歌中所唱的赵州石桥,就是至今仍存完好的、举世闻名的单拱石桥—赵州桥。

说起赵州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赵州桥是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的鲁班修建的。据说,赵州桥修好后,由于精美奇特,轰动远近,最后竟然连八仙都惊动了。八仙中的张果老和神仙柴王爷打赌,要测试一下鲁班修建的桥是不是结实牢固,于是张果老骑着小毛驴,驴背上的褡裢里装上了太阳和月亮;而柴王爷的推车上则装上了四座大山。两位神仙化作凡人一起走上了桥,石桥立刻被压得摇摇晃晃。

鲁班看到桥就要塌了,就纵身跳入河中,用双手托住了桥身。等张果老和柴王爷过了桥之后,赵州桥不但没有损坏,经过他们这一压,反而更牢固了。只是在桥面上留下了七八个驴蹄印和柴王爷推车轧的一道沟,桥腹上还增添了鲁班的两个手掌印。

其实,赵州桥并不是鲁班修建的,它的设计者是我国隋朝著名的桥梁工匠李春。

相传李春是赵州人,精通桥梁设计,但是这种说法还没有证实。而李春设计的赵州桥,确实是现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宏伟的石拱桥。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赵州桥经历了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摇撼以及多次战乱和风化腐蚀,到现在依然保存完好,这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据专家测算,赵州桥选择的建桥地点非常合理。在当时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时代,李春凭借自己丰富的建桥经验,大胆使用了天然桥基,直接把桥建筑在河床的粗沙层上。解放后,现代的桥梁专家利用精密仪器测量后发现,自建桥至今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赵州桥两边的桥基下沉水平差只有五厘米。这充分说明李春选择的桥址非常符合科学原理。

赵州桥不仅坚固耐用,而且非常精美。以前人们建造桥梁的时候,往往是在水中铸造桥基,再在桥基上建造桥身。但是那样的桥基常常由于洪水的冲击而毁坏,而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则充分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他没有在河水中直接铸造桥基,而是设计了一种单孔坦弧敞肩的形状,用单孔石桥横跨过洨河。这样,不仅增加了排水的功能,还方便了船只的来往。

在建桥的过程中,赵州桥的施工方案也极为科学巧妙。充分考虑到洨河水文情况和施工进度的矛盾,李春大胆采用了纵向并列砌筑法,不仅保证了桥梁的坚固,而且极大地加快了施工进度。经过一千多年的考验,事实证明这种施工方案是十分科学、极有成效的。

多闻物语

赵州桥的传说美丽动人,不仅赞扬了李春修建赵州桥的高超技艺和过人智慧,同时也为赵州桥增添了一分神秘的色彩。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微分几何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成绩卓著,不少成果被许多国家的数学家引用。

苏步青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于是,父亲下决心要让他上学。苏步青9岁的时候,父亲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钱让他上了县城的小学。

初次来到县城上学的苏步青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因此一有时间他就到县城中玩耍,对自己的功课却是敷衍了事。由于过度贪玩,在期末考试中,他得了班上的倒数第一名。这一下,可把小苏步青的自尊心给伤害了,他拿着成绩单,自己偷偷躲在一棵小树下哭了好半天。而这时,班主任也找到苏步青,循循善诱地给他讲道理。想到父亲省吃俭用让自己到县城读书,小苏步青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

从此,苏步青发愤读书,再也不贪玩了。假日,他回家放牛时,还骑在牛背上背古诗。到了期末考试时,他的学习成绩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名。而且,在以后的每次考试中,他的成绩都是第一。对于他的转变,老师们都非常欣慰,认为他是一个有恒心的好孩子。

苏步青上中学时,有一天,古文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史书。很多学生都能说出《史记》和《汉书》,但是对于编年体的《资治通鉴》,知道的人却不多。苏步青不仅能讲出《资治通鉴》的编辑年代、体例,还能讲述其中的很多故事。同学们都很佩服苏步青渊博的才识,就送了他一个“文人”的称号。

少年时代的苏步青曾立志要当一个文学家,但是后来受到一位从日本归国的杨老师的影响,最终把兴趣转移到了数学上。这位教数学的杨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们讲述世界列强倚仗着船坚炮利对我国进行侵略的事情,还鼓励学生们要为拯救国家于危亡而奋斗。杨老师说:“国家复兴,在于振兴科学,而振兴科学之要务为发展数学。”杨老师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地感染了苏步青。从此,不管是酷暑隆冬还是霜晨晓月,苏步青都用心看书、思考、解题,从来也不懈怠。

后来,苏步青到日本留学,进一步学习数学。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写的一篇数学论文—《关于费开特的一个定理的论证》,在日本学士院的学报上发表了。而当时,这个刊物上从来没有发表过学生的论文。因此,苏步青在这个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事立刻就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在此后的20年中,苏步青所写的41篇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在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数学刊物上,在国际上引起了众多专家的注意和欣赏,国际数学界还把他称做“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1931年,苏步青回到了祖国,在浙江大学任教。当时国内条件很差,抗战时浙江大学为躲避日寇,东搬西迁,生活异常艰苦。可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苏步青总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从来都未曾放松过对数学的研究。

多闻物语

苏步青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勤奋、刻苦对学习的重要性,再聪明的人如果不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所以,要成为有用的人才,从小就必须发愤读书,自强不息。

茅以升建桥炸桥

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主建造的大桥,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茅以升就是这座大桥的设计者。钱塘江大桥于1935年4月开始动工修建,1937年9月26日正式通车,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茅以升和建桥的工作人员日夜赶工,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为了建造大桥,茅以升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在工地上忙碌,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困难却一桩接着一桩出现。最先遇到的困难是打桩。因为钱塘江底的泥沙层非常坚硬,打一根桩就要用一天的时间。这可难坏了现场施工的工人们,照这样的速度,是不可能在规定期限内完工的,于是工人们赶紧向茅以升汇报。

茅以升和工程师们经过数次现场勘测和冥思苦想后,终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采用以水治沙的方法,利用高压水枪的喷射力,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这样就解决了打桩困难,原来一天只能打一根桩,现在一天能打三十根,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解决了打桩的难题,人们又遇到了水下施工水流急的困难。由于钱塘江底的水流速度太快,工人们根本无法下水,施工的材料也会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因此,施工的进度再次慢了下来。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茅以升想出了“沉箱法”,克服了水下施工水流急的困难;后来又利用“浮运法”,利用江潮涨落将巨型钢梁运到江心安上桥墩。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茅以升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共攻克了八十多个难题,从而保证了钱塘江大桥的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

然而,就在大桥的建造工程处于紧张阶段,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活动,正在修建的钱塘江大桥也遭到了日军多次轰炸。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狂轰滥炸,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大桥的修建工程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钱塘江大桥在历时两年的修建后,终于通车了。然而,大桥刚刚开通仅80多天,为了抗战的需要,截断日军的路径,上级决定把钱塘江大桥炸毁。接到命令的茅以升心如刀绞,想到自己和造桥工人费尽了千辛万苦才建好的大桥就这样毁于一旦,他不禁流下了眼泪。可是为了配合全国的抗战形势,阻挡日军的铁蹄,钱塘江大桥又不得不炸。

最后茅以升决定无条件执行炸桥的命令。他带领工人们在桥上埋放炸药,一旦情况危急,就立即引爆。12月23日下午,日军逼近富阳,接到炸桥命令的爆破人员接通了一百多根导爆索。可这毕竟是自己亲手建造的大桥啊,炸桥的人员实在是不忍心下手。直到傍晚时分,日军已经接近大桥了,炸桥人员才眼含着热泪实施了爆破。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茅以升又亲自到上海、杭州重新设计修复了钱塘江大桥。

多闻物语

看了这个小故事,我们不禁为茅以升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而感动,他不仅是杰出的桥梁建筑师,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我们从小就应该胸怀祖国,做个爱国的好孩子。

神医扁鹊

扁鹊原名秦越人,是生活在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医学家。由于他平时刻苦钻研医术,到各地去为平民百姓治病,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把他称做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扁鹊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却一直在人间传诵。

相传,有一次扁鹊来到蔡国,见到了蔡桓公。蔡桓公是蔡国的国君,这个人平时很自负,也很固执。当扁鹊见到他后,发现他的气色不太好,根据平时行医的经验,扁鹊确定蔡桓公得了一种慢性病,虽然现在病情很轻,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危及生命。

于是,扁鹊对蔡桓公说:“大王您病了,病现在虽然还只是在皮肤浅浅的表层里,但应该及时治疗,否则会加重。”蔡桓公听到这话,根本没有理睬扁鹊,心想:“我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怎么会有病呢?这个扁鹊一定是想让我赏赐他,所以故意骗我。”

五天之后,扁鹊第二次来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加重了一些,于是赶紧告诉他说:“大王,您的病加重了,现在已经到了血液里,应该赶快治疗,否则会越来越重的。”蔡桓公听后仍然回答说“我没病”,而且他心里很不高兴,还认为扁鹊在骗他。

蔡桓公的病一天一天加重,扁鹊很担心,怕他耽误了救治的时机。于是几天之后,他第三次来劝蔡桓公,并且警告他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到肠胃里,现在已经相当危险了,再不治的话会有生命危险的。”蔡桓公听后很生气。他不但没有听扁鹊的劝告,反而认为扁鹊是个巫师,是在诅咒他,于是命令侍卫将扁鹊赶出了王宫。

后来,蔡桓公果然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了,但这时他的病已经很重了。当他把扁鹊请来为他看病的时候,扁鹊只看了一眼便说:“大王,太晚了,您的病已经没有救了。”正如扁鹊所料,几天之后蔡桓公就病死了。

蔡桓公因为没听扁鹊的劝告,白白送掉了性命,这件事不仅说明蔡桓公为人刚愎自用,同时也说明了扁鹊高明的医术。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扁鹊使人起死回生的记载。虢国的太子病危,虢国的大王听说扁鹊的医术高超,便请他进宫为太子治疗。当扁鹊赶到王宫时,王宫里正在为太子准备后事,原来太子已经死了。可是扁鹊并没有放弃,而是仔细观察太子的尸体,察看太子是否还有救治的希望。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太子并没有死,只是处于一种假死的状态,还能救活。王宫里的人都不相信,纷纷议论说,已经死了的人怎么还能再活过来呢?

扁鹊不理会他们的议论,取出针灸用的工具,在太子头顶上找准穴位扎针。一针下去,人们便听见太子咳嗽了一声,接着竟然微微睁开了双眼。太子真的被扁鹊救活了!大家都觉得太神奇了,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称赞扁鹊是神医。

多闻物语

由上面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真的非常高超。不过我们在佩服扁鹊的同时,也应该从蔡桓公身上得到一些教训,那就是做人要虚心,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劝告。

莫瓦桑与人造金刚石

在自然界中,天然金刚石的储量很小,因此人们都把金刚石作为财富的象征。不仅如此,由于金刚石异常坚硬,它的用途也很广泛。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

于是,很多科学家都投身到了金刚石的研究当中。其中有一位在法国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他就是莫瓦桑。经过不懈努力之后,他终于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莫瓦桑研制金刚石,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次试验和失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进行这项艰难的研究呢?说起来还得“感谢”小偷呢。

莫瓦桑在一次做试验的时候,需要用一种镶嵌有金刚石的特殊试验器具。由于金刚石非常昂贵,大家对这个试验器具都格外关注,做好试验准备工作之后,就小心翼翼地存放好这个试验器具。可是在第二天进行试验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个试验器具了。助手们都感到奇怪,昨天明明放进柜子里了,怎么会不翼而飞呢?就在大家四处寻找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助手突然发现实验室的门好像被撬过。莫瓦桑到门前仔细察看后发现,实验室的门果然被小偷撬过了,连存放试验器具的柜子也有被撬过的痕迹。很明显,那个昂贵的金刚石器具是被小偷偷走了。

没有了金刚石器具,试验也没有办法进行了,助手们都很丧气。可恰恰是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制造人工金刚石的念头。然而,作为一个对化学有着高深造诣的科学家,莫瓦桑知道金刚石具有独特的特性和结构,是很难制作成功的。但为了进行试验,也只能迎难而上了。

为了弄清金刚石的主要成分和形成的过程,莫瓦桑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但由于之前人们很少研究金刚石,所以对于金刚石的形成原理却没有记载。只有化学家德布雷曾经记录过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可以形成金刚石,但是也没有记载形成金刚石的原料是什么。在完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莫瓦桑进行人造金刚石的试验,真正称得上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一次参加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的讲座时,莫瓦桑偶然听说在铁中可能含有微量的金刚石晶体。之后,莫瓦桑又联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微量的金刚石晶体,而想到了把铁熔化,再加入碳,使碳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以生成金刚石的试验方法。

于是,莫瓦桑立刻和助手们到实验室开始了试验。经过多次失败后,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终于在莫瓦桑的实验室中诞生了。

莫瓦桑研制出人造金刚石的消息就像长了腿一样,在法国很快传开了。紧接着又传遍了全世界,一时间莫瓦桑成了整个世界的焦点。

多闻物语

原来人们都认为“点石成金”只是个神话,但是莫瓦桑却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并不是他有什么魔法,而是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才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大陆漂移学说

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七大洲和四大洋。而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相互分离。这一伟大的学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病床上不经意发现的,这一发现对我们了解地球,对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一次,由于整夜观测夜空,魏格纳病倒了,医生嘱咐他必须卧床休息至少一周的时间。

在医院中,魏格纳无事可做,只能躺在病榻上看书。可是长时间看书眼睛很累,因此魏格纳总是看一会儿书,就向四周看看,让眼睛休息一下。这一天,魏格纳像往常一样放下手中的书本,在病房中四处张望。

可是病房里面实在是太单调了,魏格纳只能望着那幅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解解闷儿。看着看着,魏格纳发现,地图上那些陆地之间的海岸线有的是可以吻合到一起的。比如说,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凸出来了一部分,而在非洲几内亚湾却又凹进去了一部分,就好像是谁把一张完整的纸撕开了一样,一边多了一块,一边少了一块,再拼到一起也正好能合拢来。魏格纳越看越有兴致,他想:“看起来就像用手掰开的面包片一样,会不会是巧合呢?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巨大的力量使它们分开的呢?”

这个匪夷所思的想法,使魏格纳感到十分兴奋。他把手边的纸撕开来,又拼在一起,反复做了好多次,来验证一个完整的大陆同样可以被分开。利用自己丰富的地理知识,魏格纳对世界地图上的奇怪现象做了进一步的推断。魏格纳猜测,如果现在分离开来的大陆在远古时候真的是一整块的话,那么,形成大陆的地层、山脉等地理特征也应该是相近的,隔在两岸的动物、植物也应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魏格纳迫不及待地想去证实自己的猜测,没等病完全好就着手进行研究了。他走遍了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魏格纳发现:在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都生活着同一种蜗牛。可以想象,蜗牛不可能远涉重洋,也没人听说过曾经有人“引进”过这种野生的蜗牛。而达尔文在物种进化原理中也说过,相同的生物必定起源于同一个地区。由此看来,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在远古时候很可能是同一块大陆。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推断,魏格纳又对在南非和巴西都出现过的恐龙化石作了比较研究。种种迹象表明,两岸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整体!

接着,魏格纳又进行了很多调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个新课题也引起了许多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兴趣,他们共同研究这一课题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914年,魏格纳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大陆漂移说。

他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假设:现在的七大洲原本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完整的大陆,形成于大约两亿年前,但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慢慢分裂并缓慢地漂移,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个假设为研究地球环境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也为地理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多闻物语

有时,偶然的灵动和顿悟是不需要苦练的。但是,偶然的灵动和顿悟必需经过苦练发现真理。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现在,飞机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为它是目前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它飞行速度快,乘坐舒适,给人们外出旅行、办事带来很大的便利。那么,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你是不是也很感激飞机的发明者呢?

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哥哥叫威尔伯,弟弟叫奥维尔。小时候,他们就很喜欢摆弄一些小玩意儿,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他们看到飞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脑袋里就萌发了一个念头:长大以后,一定要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空的东西。

1896年,德国的李林塔尔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莱特兄弟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受到很大震动,兄弟俩决定开始研究空中飞行。于是,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深入研究有关飞行的各种资料。

三年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量航空方面的知识,就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1900年10月,他们终于制成了第一架滑翔机,而且试飞成功。

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因为他们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利用汽车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的飞行。他们很快就将这个设想付诸实践,带着装有发动机的飞机来到海边试飞。这次,是哥哥威尔伯先飞。他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摆好位置后,便发动了飞机。发动机传出很大的轰鸣声,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三米,就脱离地面,呼啸着升到了空中。

看到飞机飞上了天空,弟弟奥维尔兴奋极了,喊道:“飞起来啦!”但是,他的话音还没落,飞机突然减慢了速度,一眨眼就掉到了地上,整个飞行时间一共还不到四分钟。虽然初次试验的效果不太理想,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反复思考失败的原因。

突然,奥维尔笑了,对哥哥说:“我知道原因了,我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达到高速,所以只一会儿工夫,飞机就栽了下来。”

威尔伯思考之后,点头称是,接着说:“我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我们现在就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次。”连续奋战了三天,他们把铁轨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他们又一次进行试飞。这次,奥维尔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接着,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就升到三米多高,然后水平地向前飞去,一直飞行了三十米后,飞机稳稳地着陆了。没等弟弟从飞机里爬出来,威尔伯就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他身上,喜出望外地喊道:“我们成功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不过,兄弟俩仍然不满意,继续改进他们的飞机。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个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一个多小时。人类终于可以实现梦想,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了。

多闻物语

1909年,中国飞机制造家、飞行家冯如驾驶着一架自制的飞机飞上了天空!这架飞机试飞航程达884.67米,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距离的两倍多。这一成就,使中国在世界早期航空史上赢得了光荣的一席。

中国火箭之父

钱学森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人们誉为“中国火箭之父”。他为新中国的现代国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35年,钱学森前往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考取了加州理工学院的航空系,拜当时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教授为师。在学习期间,钱学森参加了航空实验室的火箭技术研究。

1943年,钱学森与马林纳合作完成了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在这个研究报告中,钱学森所提出的三种火箭导弹的设计思想,为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研制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美国军方技术部完整地接受下来。此外,钱学森还和冯·卡门一起,创造了世界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这个公式第一次发现了在可压缩的气流中,机翼在亚音速飞行时压强和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为航空科学史添上了闪亮的一页。

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看到当时祖国的航天事业亟需发展,就抛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冲破美国当局的种种阻挠,毅然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不久,钱学森就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在这份意见书中,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详细地向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自己对祖国国防技术、火箭技术发展的实施方案。

国家领导人对钱学森提出的方案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还亲自接见了钱学森。1956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并担任院长。正处于建设中的新中国,一切条件都不完备。钱学森领导的火箭研究院也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钱学森从来都没有因为祖国的落后和贫穷而气馁过。他和同事们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立志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后来,钱学森又长期担任我国航天科技研究的领导。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于1960年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仿制火箭。钱学森和同事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改进,在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终于试飞成功了。

看到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国防科技与日俱进,钱学森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但是他非常清楚地知道,相比欧美那些发达国家,我国的航天事业不过是刚刚起步。因此,他又建议我国制定人造卫星计划,这项计划于1965年列入了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经过钱学森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第一颗卫星终于在1970年飞上了太空。

钱学森不仅对我国的火箭技术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把自己研究的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这个理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奠定了基础。鉴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国际理工研究所在1989年6月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我国政府也在1991年10月授予钱学森“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多闻物语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回到祖国怀抱。这一曲折的过程,表现出钱学森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天空的立法者

开普勒是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1571年出生于德国的符腾堡。开普勒从小就聪明过人,16岁被蒂宾根大学录取,到20岁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硕士学位。1596年,年仅25岁的开普勒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宇宙的神秘》,并受到德国著名天文学家第谷的赏识。第谷非常欣赏开普勒在天文学方面的天赋,就邀请开普勒做自己的助手。1600年,开普勒应第谷的邀请移居布拉格,成为第谷的助手。

在做第谷的助手期间,开普勒和第谷一起研究了许多天文学理论,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在第谷去世后,开普勒利用第谷遗留下来的资料,继续进行天文学研究。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局限于天文学方法论,还经常把数学方法引入到天文学研究当中。例如,开普勒曾经利用几何曲线来表示火星的运动,结果发现火星运动的轨迹并不是以前科学家们所认为的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并且火星运行的速度也不是匀速的。

1609年,开普勒把自己的研究结果结集成《新天文学》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开普勒发表了他著名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所谓的第一定律也叫做“椭圆定律”,就是说,每一个行星都沿着一个椭圆的轨道围绕太阳旋转,而太阳则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的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就是说,从太阳到行星所连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开普勒的两大定律发表以后,立刻引起了世界天文界的广泛注意。对于开普勒所发表的定律,人们议论纷纷,但大都表示怀疑。对此开普勒并不在意,依然埋头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1619年,开普勒在他的《宇宙和谐论》一书中又发表了第三定律,即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的平方,正好等于椭圆长轴一半的立方。

至此,人们不得不承认开普勒对于天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称他是“天空的立法者”。

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对于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完整的描述,对于天文学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不仅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作出了贡献,也为现代宇宙航行理论奠定了基础。

其实,开普勒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仅是他研究出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还在蛇夫座附近发现了一颗新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开普勒新星”。此外,开普勒还在1611年出版了近代望远镜理论著作《光学》。后来,他又陆续发表了《哥白尼天文学简论》、《彗星论》等论文和书籍,并预言了太阳光辐射压力的存在。

开普勒在1627年出版的《鲁道夫星表》到18世纪时还被视为标准的星表。而他在1629年出版的《稀奇的1631年天象》则成功地预言了1631年11月7日的水星凌日现象和12月6日的金星凌日现象。

多闻物语

开普勒发表了关于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不仅为人类认识宇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为现代宇宙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称他为“天空的立法者”一点也不为过。

高压锅的问世

现代生活中,高压锅已经成为人们居家做饭的好帮手。用高压锅做饭,不仅熟得快,而且能煮得非常烂,很硬的牛羊肉也不例外。高压锅可以用来做米饭、熬粥、炖排骨、炖鸡等等。高压锅的出现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用作厨房用具的历史并不长。

法国科学家帕平曾有很多发明。很早的时候,他就萌发了发明高压锅的念头。他想:既然水沸腾的温度可以随着压力的升高而上升,那么,把盛水的容器密封起来,在使蒸汽不外泄的情况下加热,容器内的压力就会逐渐增高,沸点也会超过100℃。如果把食物放在这样的容器里,必定会熟得更快,煮得更烂。按照这个设想,他开始了试验。

我们知道热水很烫,很容易发生危险,在密闭的容器里给水加热更是相当危险。按照帕平的设计,这时蒸汽不能外泄,必定会导致容器内的压力大大升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容器爆炸,很可能会发生像炸弹爆炸一样的危险。

为了使容器内的压力不致于太高,帕平觉得应该及时给容器解压。按照这个思路,他发明了一种减压装置,使蒸汽在达到危险压力之前就及时泄放出去以减轻危险。这种减压装置就是高压锅上的“安全阀”,在放气的时候还会发出“滋滋”的响声。试验成功了,帕平给他发明的安全高压锅取名叫“消化器”。

为了展示自己的成果,帕平决定利用高压锅做饭。1681年4月12日下午,他邀请皇家学会会员一起共进晚餐,席上的鱼、肉都是帕平用“消化器”烧煮的。所有的会员都对这些饭菜感到好奇,因为连最硬的牛羊肉都煮得像奶酪一样稀烂,而且只用了8盎司的煤就煮出了大量的肉汁,用牛骨煮的肉冻更是香气扑鼻。经过仔细询问后,大家不停地点头称赞。在这次聚会上,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对高压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81年,帕平特意写书介绍了这种装置,其中包括高压锅结构图、详细说明其结构的文字,并详细介绍了用高压锅做羊肉、牛肉、兔子肉、鸽子肉、大豆、青豆等食物的情况。帕平一再强调说,用这种烹调法能保留食物原有的香味和营养成分。事实证明,高压锅做出的饭既美味又不失营养,而且省燃料,的确是厨房做饭的好帮手。

不久,高压锅的事情就传到了英国王宫。英王查理二世对这个发明非常感兴趣,特意命帕平为他制造了一个,后来把它放在了白金汉宫国王的实验室里。

看完故事,你一定觉得帕平很了不起吧!高压锅的发明解决了做饭中的很多问题,成为居家过日子的一种很好的做饭工具。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高压锅,现在我们可能还在为难以煮烂的牛羊肉发愁呢。

多闻物语

帕平,1647年出生于法国的布卢瓦,后来到伦敦担任著名科学家波义耳的助手。由于他自己有很多发明创造,因此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维生素的发现

维生素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微量元素,如果人体中缺乏维生素,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病。但在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维生素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什么是维生素,得了病之后,往往找不到得病的缘由,因此,好多病成了不治之症。后来荷兰医生艾克曼发现了维生素,人们这才认识到维生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当时,东印度群岛上的居民有很多人得了脚气病,连驻守在那里的士兵也不例外。更为奇怪的是,当地的许多鸡竟然也染上了这种病。

为了消灭脚气病,荷兰政府在1886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脚气病的委员会,艾克曼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委员会的专家都认为脚气病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他们甚至还从脚气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但艾克曼并不认为这种细菌是脚气病的根源,他总觉得这种病在岛上肆虐还有其他原因。

为了弄清楚病因,艾克曼亲自养了一群鸡,进行研究。他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从鸡的各个部位弄来的取样图片,几年下来却没发现任何脚气病菌的踪影。不久,他自己却得了脚气病,他用来做实验的鸡也得了这种病。鸡成批地死去了,只有一小部分活了下来。艾克曼曾用多种方式治疗过那些生病的鸡,但都没有效果。奇怪的是,那些活下来的鸡,未经任何治疗,几个月后脚气病却自然而然地好了。

艾克曼天天守在那几只鸡旁边,想找出其中的原因。有一天,艾克曼正蹲在鸡栏里观察鸡的活动情况,这时,新雇来的饲养员走过来喂鸡。艾克曼望着鸡群纷纷抢食的场面,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这些鸡都是这位饲养员喂的,而这位饲养员来了只有两个多月。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个饲养员来了以后,鸡的病才好起来。艾克曼仔细调查了前后两个饲养员的情况。原来,前面那个饲养员只图省事,总是用人吃剩的白米饭喂鸡,而新来的饲养员非常勤快,总是用一些拌着粗粮的饲料喂鸡。

艾克曼脑中灵光一闪,他觉得鸡饲料一定和脚气病有关。于是,他用两只非常健康的鸡做实验。其中一只鸡喂白米饭,而另一只鸡则用粗饲料喂养。四十多天以后,预料中的情况果然发生了:用白米饭喂养的鸡患了脚气病,而用粗饲料喂养的鸡却一直很健康。鸡吃粗粮能够防治脚气病,那么人呢?艾克曼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

后来,艾克曼又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实验。不久,他的脚气病果然有所好转。艾克曼非常高兴,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开来。爪哇岛的居民都吃起了粗粮,而脚气病也一个个地好起来了。

艾克曼并不满足于表面上的成功和收获,而是冷静地分析起来:爪哇岛的人们习惯吃精白米,所以把米糠丢掉了,会不会就在扔掉的米糠中有一种重要物质,人正是由于缺少这种东西才会得脚气病呢?

经过多次的试验,艾克曼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了一种不为人知的特殊物质—“维生素”。

多闻物语

没有什么难题是人类所解决不了的。只要细心观察,冷静分析,不满足于表面上的成功和收获,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达尔文与进化论

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如果十九世纪以前有人这样说,肯定会被人笑掉大牙,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之前的人们还不知道进化论。那么进化论是由谁提出来的呢?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他所写的《物种起源》论证了各种生物是进化而来的。

大学毕业时,达尔文获得了牧师的职位。但是,他根本不想去做神职人员,而是一心迷恋于生物学的研究。就在他为了工作而犯愁的时候,他的老师推荐他跟随英国政府派遣的“贝格尔”舰到世界各地做环球考察。这个机会让达尔文感到格外激动,跟随舰队到世界各地考察,不仅可以逃避做神职人员,还给自己迷恋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达尔文满怀激情地登上“贝格尔”舰,跟随舰队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环球考察。舰队每到一处,达尔文都要上岸考察当地的物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向当地人细细询问动植物的种类和特性。

有一天,达尔文在一个小岛上挖掘出了一种剑齿兽的化石,这种剑齿兽的身体像大象,牙齿却小得像老鼠,而眼睛、耳朵和鼻孔又像水中的海牛。各种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都集中在这个古代生物化石的身上,这使达尔文感到迷惑不解。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达尔文对《圣经》上所说的“万物由上帝创造,且不能改变”的观点感到了怀疑。他还大胆地设想,或许现在的不同动物是从古代某种动物演变而来的。在以后的考察过程中,达尔文又耳闻目睹了生物界大量变异的事实,从而更加确信物种可变的设想。

在跟随“贝格尔”舰队进行环球考察的五年间,达尔文观察了世界各地大量的生物,形成了物种可变的理论框架。但是他对于物种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各种生物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却并不清楚。为了弄清答案,达尔文在航行结束之后,就开始了对物种变化的研究。

他首先研究的是植物的变化。达尔文每天都到田野里去观察三叶草,观察它们是怎么繁殖后代的。经过长期观察之后,达尔文发现,三叶草繁殖后代与当地一种土蜂有很大的关系。土蜂多的年代,三叶草结的种子也就多;而土蜂少的时候,三叶草结的种子也就少。也就是说,这些土蜂就是帮助三叶草授粉和繁殖后代的媒介。有趣的是,土蜂的多少还和吃土蜂的老鼠有关系。而老鼠的多少又是由猫、猫头鹰和蛇的多少来决定的。

这样一来,原来不相干的三叶草、土蜂、老鼠和猫、猫头鹰、蛇之间都有关系。达尔文发现,大自然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很多复杂而有趣的关联。

经过进一步深入观察和研究,达尔文终于写出了《物种起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

多闻物语

达尔文震动世界的名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从而推翻了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在生物界引起了一场革命。

“日心说”的创立

哥白尼是十五世纪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出生在美丽的维斯瓦河畔。18岁时,哥白尼进入了当时欧洲有名的学术中心—克拉科夫大学,这所大学很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哥白尼在那儿对天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会了用天文仪器观察天体。他还努力钻研数学,因为计算天体的运行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

每逢晴朗的夜晚,哥白尼就凝神仰望辽阔的天空。他发现行星在有的日子亮一些,似乎离地球近一些;有的日子则暗一些,似乎离地球远一些。更奇怪的是,它们有的日子跑得快些,有的日子则跑得慢些,有的日子甚至不动或后退。

哥白尼想,如果行星跟月亮一样,也绕着地球转圈,为什么它们在天空运行的情况跟月亮完全不同呢?还有,地球到底动不动呢?要是地球果真不动,遥远的恒星要跑得多快才能每天绕地球转一圈呀!这简直不可思议。

就这样,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了怀疑。他开始怀疑地球是动的,并且围绕太阳运行。他查阅了古代的哲学著作,发现早就有人说过地球是动的,这更增加了哥白尼的信心。他知道,要真正推翻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模式,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真凭实据,而这需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计算。

后来,哥白尼被派到弗洛恩堡大教堂任职。他在教堂的一角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观象台,亲手制造了各种天文仪器。他每天都在天文台前观察,不停地计算。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哥白尼默默无闻地在自己建立的小观象台里度过了近四十年的时间。

为了论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倾尽毕生精力写成了一部《天体运行论》。尽管这本书经过反复修订,但却总也得不到出版的机会。因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很明确地写道: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地球不仅在自转,同时还在围绕着太阳公转;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旋转。其实,太阳也并非宇宙的中心。在这一点上,哥白尼是错误的。这个理论就是当时很出名的“日心说”。

当时,欧洲是罗马教廷的天下,而罗马教廷一直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认为是异端邪说,教皇命令禁止出版流传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但真理是无法被阻挡的,虽然哥白尼的“日心说”遭到了罗马教廷的禁止,但还是有很多人承认它,认为它是真理,甚至为了宣传它而献出了生命。

哥白尼的“日心说”完全打破了教会所宣扬的“地心说”,触动了教会在欧洲的思想统治。所以,曾经有人评价哥白尼的“日心说”“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多闻物语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彻底否定了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告诉人们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确立了有名的“日心说”,使人们摆脱了错误的思想,使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数学家高斯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从一加到一百”的故事,故事中那个聪明的孩子就是著名数学家高斯。

高斯出生于德国布伦斯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中。高斯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家族中也从来没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高斯有一个聪明的舅舅,时常给小高斯一些指导。

高斯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的热爱和天赋,连老师都不如他计算得快。但是父亲却不同意高斯继续读书深造,因为他觉得读书对穷人是没有用的,只有力气才能挣饭吃。

后来,高斯还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学习时,高斯的数学成绩经常是全校第一名,有时候连数学老师都解答不了的问题,他也能计算出来。后来,数学老师觉得自己实在教不了高斯,就免除了高斯的数学课。

1792年,年仅十五岁的高斯进入了布伦斯维克公爵费迪南学院。在那里,高斯开始了对高等数学的研究。他独立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上的“二次互逆定理”、质数分布定理和算术几何平均。1796年,年仅十九岁的高斯又发现了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的理论和方法。这个发现在数学史上极为重要。从此,高斯走上了攀登数学高峰之路。

1799年,高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定理,即“任何一个多项式都有复数根”。其实,这个定理在高斯之前就有人提出过,但是却没有人能够严密地证明。高斯根据前人的结果,又通过自己的研究,终于严密地论证了这个定理。此后,高斯还出版了《算学研究》等介绍代数基本定理和数论的著作。

高斯在数学上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关注,各种各样的名誉也随之而来,但高斯在出版了《算学研究》之后,却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天文学,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当时的天文学界认为,火星和木星之间应该还存在着未发现的行星,但是,对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行星状况却并不清楚,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的观点。而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发现的新星,更是引起了天文学界的大讨论。高斯也被这颗新发现的新星所吸引,他开始积极研究这颗新星。

经过研究,他创造了一种只需三次观察就可以计算星球轨道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高斯准确地预测了这颗新星的位置。1802年,他又准确地预测了小行星二号—智神星的位置,这更加让他声名远播。

除此以外,高斯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发表了《地磁的一般理论》;画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地球磁场图;定出了地球磁南极和磁北极的位置……

多闻物语

高斯是一位出身贫寒的科学家,生活的艰辛不但没有阻挡住他求知的脚步,反而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有时候,身处逆境并不一定是坏事,人穷志不穷,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成功。

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

罗马有一个著名的鲜花广场,然而,就是在这个美丽的广场上,伟大的天文学家布鲁诺却被活活烧死了。

布鲁诺是意大利人,出生在16世纪意大利诺拉城的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从小,布鲁诺的父母就很注意对他进行家庭教育。在10多岁的时候,他进入一所私立的人文主义学校学习。后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成为意大利天主教多米尼克教派的修士,并进入修道院学习神学。在修道院里,布鲁诺对古希腊的语言学和东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修道院学习的过程中,哥白尼的“日心说”深深吸引了他。通过对宗教神学系统学习之后,布鲁诺更加觉得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有着严密的论证。他逐渐对自己所学的神学产生了怀疑,对于修道院所宣扬的“三位一体”的教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在修道院中,布鲁诺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切有关哥白尼的著作。他还不时地和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来往,互相探讨哥白尼著作的正确性和论证的逻辑性。

布鲁诺在修道院中的行为被视为离经叛道,修道院最终开除了他的学籍,将他赶了出来。

从修道院出来的布鲁诺没有丝毫的气馁,反而更加确信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的真理,并到处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布鲁诺在意大利到处宣传“日心说”的言行严重冒犯了罗马教廷的威严,动摇了教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统治。为了制止布鲁诺宣传“日心说”,罗马教廷开始到处搜捕布鲁诺。为了躲避罗马教会的迫害,他只好逃出意大利,到法国、英国等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

布鲁诺在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同时,还发现了哥白尼观点中的不足,他在哥白尼“日心说”的基础上又发展创立了“关于宇宙无限性与统一性”的理论。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系以外,还有无数个类似的恒星系统。太阳不过是一个恒星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极大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骗手段,把他骗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他们使尽了威胁利诱的手段,还用尽了种种酷刑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为了真理布鲁诺半步也不退让。

在对布鲁诺长达8年的折磨都不能使他屈服后,罗马教廷于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对布鲁诺执行了火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

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就这样被罗马教廷烧死了,但真理是不会就此而湮灭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布鲁诺的学说终于得到了世人的承认,而布鲁诺的名字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多闻物语

在科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两军对垒,但却有很多人为真理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布鲁诺就是一个舍身成仁的天文学家。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

弗莱明与青霉素

自古以来,传染病就是人类的大敌。历史上曾因为传染病多次造成数以万计的人死亡,有时甚至整个城市都因此消失。那个时候,疟疾、肺炎、流感都是人们无法抗拒的疾病。追寻人们得病的原因,无外乎是细菌的感染。为了消灭细菌,历代科学家都对它进行了不懈的研究。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人类与细菌的博弈才有了起色。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发现青霉素完全是两次意外的结果。但正是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第一次是在1922年。弗莱明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实验的时候,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了个喷嚏。当时,弗莱明也没有在意。可是后来,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这个细菌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这个现象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和兴趣,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在体液和身体组织中存在着一种可溶解细菌的物质,也就是溶菌酶。弗莱明以为这种溶菌酶很可能就是获得天然抗菌剂的关键。不过后来的实验却让弗莱明大失所望,因为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溶菌酶只对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

对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他的第二次意外发现。那是在1928年弗莱明外出度假回来后,在实验室很意外地发现一只废弃的没有刷洗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种神奇的霉菌。在这种霉菌周围布满了一种葡萄球菌,但是这种霉菌所沾染过的地方却没有葡萄球菌。(也就是说这种神奇的霉菌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葡萄球菌是一种严重的致病源。)因此,这种霉菌引起了弗莱明极大的兴趣。他顾不得旅途劳累,就立刻投入了对这种霉菌的研究当中。经过实验证实,这种霉菌不仅能够有效抵抗葡萄球菌,还能够抑制其他多种病毒性细菌的生长。

这一次意外发现让弗莱明激动不已。但这种霉菌是否就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有效抗菌素呢?经过进一步实验,弗莱明发现:这种霉菌抗菌的作用很缓慢,而且也不容易大量生产。尽管这种霉菌不是最称心的抗菌素,但弗莱明还是在1929年的论文中公布了自己的发现,并给这种霉菌取名为“青霉素”。后来,弗莱明又和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质。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有效的抗菌素—青霉素,并解决了青霉素的浓缩问题,使青霉素可以大批量地生产。

青霉素能杀死各种病菌,还可以治疗各种炎症,并且对人体无害,是现今抗菌素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除了少数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以外,大部分人都能够依靠青霉素来恢复健康。

多闻物语

正是青霉素的发现,引发了医学界寻找新型抗菌素的高潮,使人类进入了合成制药的时代,而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也成为人们敬佩和怀念的人。

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在化学课本的后面,我们会看到一张表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可是,你知道这张表格是怎么来的吗?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创制的。门捷列夫出身贫寒,可是上学的时候,表现非常优秀。后来,他报考了彼得堡大学,最终取得了物理和化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当时,门捷列夫还不到二十三岁,是彼得堡大学最年轻的一位副教授。不久,他取得了去德国留学的资格,并且在著名化学家本生的实验室进修。在那里,他的实验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后来,他回到彼得堡大学,一边进行教学工作,一边进行科学研究。

当时,俄国国内的化学教科书都很陈旧,国外的教材也不是很理想,于是,门捷列夫就想自己动手编写一本《化学原理》。

当他写到元素的性质时,问题出现了: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写呢?以前,人们对化学元素的排序是杂乱无章的,有的人先讲最轻的元素氢;有的人先讲最常见的元素氧;还有的人先讲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元素铁。

门捷列夫想:照这样下去,如果有人再提出其他的排序,也一样没有规律可言。他认为自然界中化学元素的存在,绝对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只是人们还缺乏对它的认识,所以才会有五花八门的人为排序。因此,门捷列夫下决心一定要找出化学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把它写进自己编的《化学原理》中。

一开始,门捷列夫打算按照元素单质的密度大小、颜色深浅或者导电性强弱等性质来排序,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化学元素的这些性质会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后来,他又想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排列,但是也有问题,因为很多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经过很多次试验,他最后决定综合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合价来进行编排,因为每种元素的原子量都有确定的数值,而且彼此各不相同。

编排原则定下来后,门捷列夫就开始工作了。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只有六十种,所以,他就做了六十多张卡片,在每张卡片上写上一个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价和主要化学性质经过多次排列后,初步排出了一个以原子量递增为规律的周期表。

在反复的排列中,他看到了一些反常现象:有些元素的性质不能按原子量来排列,有些元素后面似乎出现了空缺。这些开创性的工作是没有经验可供参考的,门捷列夫经过缜密的思考,决定大胆地变动排列位置,把那些在性质上不能按原子量排列的元素,放到相似性质的元素旁,并且在一些位置留下了空位。他预言,自然界中一定还存在没有被发现的元素,空位上的元素今后一定会被人们发现。

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它给后人发现研究未知的化学元素,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科学的发展,也完全证实了他当初的预言。

多闻物语

有志者,事竟成。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这条真理。所以说,只要做事有恒心,有志向,心中满怀希望,那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帕斯卡证明真空

当你第一次来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海拔较高的地方时,你的感觉可能不是兴奋,而是感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甚至会感到行动都有困难。当然,对于一个心脏病患者来说,去高原更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威胁生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100℃时才会沸腾。可是,当大气压下降一半时,水在80℃时就会沸腾。要是你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你会发现,水在70℃时便会沸腾。在那里要是想把饭煮熟,只能用高压锅。这是为什么呢?

法国人帕斯卡最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最初帕斯卡猜想,既然大气压是由大气重力产生的,那么越往高处,大气层越薄,大气压也应当随之变小才对。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是否正确,帕斯卡就做了一个实验。1648年,他在巴黎的教堂顶上做了实验,但是仍不敢肯定实验结果,于是就写信给他妻子的哥哥,请他在高约1000米的多姆山山顶上和山脚下,同时做“托里拆利实验”。最终的实验结果是:山顶上的大气压强比山脚下小。帕斯卡的猜想得到了证实。

帕斯卡的实验回答了长期以来发生的“高山之谜”:为什么在高山上,人们会呼吸困难,饭也往往煮不熟。原来,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会变得稀薄,大气压随之减小,所以人们会感觉胸闷气短,严重的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帕斯卡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依然坚持对大气压进行研究,做了很多有关大气压的实验。经过长期研究,帕斯卡开始确信真空的存在,但在当时,他的想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的。

有一次,笛卡尔去拜访帕斯卡时谈到了这个问题。笛卡尔对真空的存在表示十分怀疑,他与帕斯卡争论了整整两天,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笛卡尔还是不服气,在一封给惠更斯的信中,他以十分轻蔑的语气写道,帕斯卡“这个人的脑袋中有太多真空了”。

尽管有很多人讥讽和嘲笑,但帕斯卡并没有轻易放弃。他在不同地区、不同高度进行了多次液体压强的实验。一年后,帕斯卡发现,大气压力的确是随着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距离海平面2000米的高度以内,平均每升高12米,水银柱大约降低1毫米,由此可以推断地球大气层以外是真空。

这个时候,曾经讥笑过帕斯卡的笛卡尔,突然改变了口气,大言不惭地说,两年前他就开始鼓励帕斯卡从事这项研究了,并且早就料到这项研究是会成功的!

1653年,帕斯卡出版了一本专著《液体之平衡论》,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气压理论。有人认为,这本著作对液体中的力学平衡作了非常完整和精辟的论述,是流体静力学的第一部经典。帕斯卡证明了真空确实存在,空气确有重量,大气压力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定律。

多闻物语

帕斯卡还指出,由于液体的重量,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所受到的压强,只与液体的深度有关系。后来,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压强的单位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电话之父

传递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需要。在古代,人们利用烽火台、号声和鼓声等来传播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扩大,贸易交往不断增加,人们又利用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在世界各地传递信息。但是,那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人们都希望有更迅速更方便的途径来传递信息,电话的发明正好实现了人类的这一愿望。那么,你知道电话是谁发明的吗?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了一次博览会。当时世界上新发明的很多产品,都在会上进行展示。有一天,巴西国王来到会场参观。国王看到会场一角有一只小盒子和听筒,觉得很奇怪,就问旁边的年轻人:“这是什么?”

这位年轻人没有说话,只是请国王把听筒放到耳边,自己却跑到远处讲话。国王从听筒里听到年轻人的声音后,感到十分震惊,不禁失声说道:“我的上帝,这个东西居然能够讲话!”这时,那位年轻人回到国王身边,告诉国王,这是电话。

博览会上那位年轻人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从那以后,电话就和贝尔的名字连在了一起。那么,贝尔是怎样发明电话的呢?

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人们就有了长距离通话的设想。美国发明家格雷曾经设计出一套“情侣电报装置”。这套装置有两个罐头盒,每个盒子底部由一条绷紧的绳子连结起来,这样,当一个人对着一端的罐头盒讲话时,声音就通过绳子的振动传给另一端拿着罐头盒的那个人。

通过这个实验,格雷想到:各种不同频率的音调构成了人的声音,如果能设计出合适的发话器,然后再把声调变成电的讯号,传递之后,再把电的讯号在另一端变为话音,不就可以实现远距离通话了吗?格雷的设想虽然不错,但是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英国的贝尔经过反复实验后,最终将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

1869年,贝尔赴美国定居,在波士顿大学担任语文教师。有一次,他看到情侣电报装置,突然来了灵感,决心把格雷的设想变为现实。于是,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设计了一种发话器,在它的中心设置有磁舌簧,所以这种发话器能传递各种频率的声音,通过振动舌簧,电磁感应转换为各种电振荡;在远距离的另一端,也有同样结构的装置,作为接收机使用。

1876年2月14日,这项发明获得了专利。不久,贝尔成立了自己的电话公司。但当时的电话跟现在可不一样,它体积很大,就像一个大箱子,说话的人必须大声喊叫,对方才能听得见。而且当时的电话也只能在小城市的范围内通话。

后来,爱迪生对电话做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用碳粒接触来控制电流强度。时间不长,华生又给电话增加了一项磁性电铃的装置,还制造了交换台设备。至此,电话技术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之一。

多闻物语

电话的发明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批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的电话机不仅数量激增,品种和功能更是今非昔比。

(0)

相关推荐

  • 每日荐书20210524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天体运行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不朽名著,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创立了日心说,使科学从神学中摆脱了出来.1543年在德国纽伦堡出版,作者交付手稿时并无书名, ...

  • 他们是现代物理学先驱,没有他们人类今天或仍旧是“井底之蛙”!

    公元15世纪,日心说提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主教徒慌乱了,这与上帝的国都相矛盾,如果上帝创造了地球,人是他的影子,那么地球和上帝的子民必然是万物的中心.讽刺的是日心说的先锋是波兰的宗教学者,他就是尼 ...

  • 秘传形峦断之二,发横财血财娶双妻的风水【一点资讯】

    横财来断 土居艮,横财招.坤申山水尽来朝.银瓶盏注相连绕,金箱富贵玉滔滔. 血财断 血财山,如牛羊.一似鲤鱼跳上滩,再若匏瓜来抱向,卧蚕山向有千家. 双妻断 两样树在门边,溪池娥眉居面前,东西兼堂屋后 ...

  • 陈益峰:《地理秘传形峦断》全文

    整编/陈益峰 1.出文官大小职断 主出文官也不同,笔架城门御史公. 三重笔架重重案,定产朝廷给事中. 金枝玉叶三层统,长吏定在此中生. 华盖三台少卿位,土诰木印布政通. 仙官上朝,神奇的马氏山巅祖坟 ...

  • 秘传形峦断

    出文官大小职断 主出文官也不同,笔架城门御史公.三重笔架重重案,定产朝廷给事中.金枝玉叶三层统,长吏定在此中生. 华盖三台少卿位,土诰木印布政通.前官后鬼员外职,楼台鼓角亦布通.火诰金印知县是,金诰木 ...

  • 《秘传形峦断》2

    毒水断 葫芦样,毒药星(倒地葫芦).端向明堂倾药形,黄石若然向坟宅,癸水破局药伤生.投河(本身两水夹水星如扛尸真六入水也)黄泉处,怕有水塘.木寡水多玄冥亡.辰戌二水交流去,扫荡星见水中伤,坎上杀出亦投 ...

  • 《秘传形峦断》1

    出文官大小职断 主出文官也不同,笔架城门御史公.三重笔架重重案,定产朝廷给事中.金枝玉叶三层统,长吏定在此中生. 华盖三台少卿位,土诰木印布政通.前官后鬼员外职,楼台鼓角亦布通.火诰金印知县是,金诰木 ...

  • 陈益峰:陈益峰:《地理秘传形峦断》全文

    整编/陈益峰 1.出文官大小职断 主出文官也不同,笔架城门御史公. 三重笔架重重案,定产朝廷给事中. 金枝玉叶三层统,长吏定在此中生. 华盖三台少卿位,土诰木印布政通. 仙官上朝,神奇的马氏山巅祖坟 ...

  • 阴宅形峦断

    二,穴诀歌 识龙固难当识穴,穴中玄妙难备说. 二五精英真造化,天命神功可改夺.---- "二"指两仪阴阳."五"即中宫五(即太极),本文指穴位. 来龙不论长与短 ...

  • 堪舆传世点穴法则及形峦断诀

    2020-01-08 堪舆经典 点穴法则 1. 脉来有脊,入穴有窝,谓之阴来阳受. 2. 脉来微平,入穴有突,谓之阳来阴受. 阴脉来寻窝钳,阳脉来找乳突 先贤泄诀,秘旨真机. 以上真诀,口传心授. 不 ...

  • 风水“形峦断”

    朝山断诀 朱雀山高无水冲,其家定生百岁翁,端然正大照坟前,儿孙代代出状元,前山有双峰,男女主双生,前山双笔峰,儿孙登科第,数峰插到外,即世出公卿,前面一山是伏龟,鬼(贵)运前来人不知,面前一山是脱袜, ...

  • 很不错的一本地理书《形峦断》手抄本

    很不错的一本地理书《形峦断》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