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最后的王爷》,一个王爷依然逃不了原生家庭的魔咒
电视剧《最后的王爷》演绎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动荡年代中,一位王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该剧由著名导演韩刚执导,冯远征、徐帆等著名演员联袂主演的古装经典剧。
清宣统年,福王爷弥留之际,其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独生儿子寿元告别情人花子,火速赶回北京并从父命完婚。
专替皇上写御旨的礼部主事同时是进士出身的万年青替寿元操持了婚礼。
洞房花烛夜,寿元发现十七岁的陪房丫头银杏伺候新娘子吸大烟,大怒之下离开了洞房,从此之后心里只想着花子。
一个大小在王府里长大的贝勒爷,依然逃离不开父母影响,可见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现在社会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婚姻大事都是大权在握,所以当我们谈了一个父母不满意的对象我们该怎么办?
父母会考虑门当户对,父母会考虑婚姻的实用性,这也许是父母他们曾经经历的,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想要自己的孩子少走点弯路。
发心是好的,初衷也是好的。
大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得到父母祝福,但是不被看好的婚姻也比比皆是。
中国式结婚,最麻烦的就是—婚前双方家庭对房、车、聘礼、嫁妆等一系列的『谈判』。
有多少谈恋爱谈的死去活来、如胶似漆的情侣,在这一步,闹的人仰马翻,打的头破血流?
说到谈婚论嫁,不得不提“门当户对”这四个字。
传统观念认为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即男婚女嫁时两家人家财富地位要相当。
这种观点认为两家财富地位相差甚大时,一方可能会对另一方表现出不屑与鄙视。
一旦这种“看不起”的态度形成,婚姻的稳定性就会受影响。
但对于崇尚婚姻自由的人而言,“门当户对”就是一种腐朽思想。
婚姻的基础是两人相爱,只要相爱其它问题都是可以共同解决的,“门当户对”限制了爱情自由。
曾轰动韩国社会的三星集团“大公主”李富真,与其丈夫任佑宰的离婚诉讼二审结果,韩国首尔高等法院于2019年9月26日,判决两人解除婚姻关系,李富真支付被告任佑宰天价财产分割款14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382万元)。
一个是千金小姐,一个是贫寒少年,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遭到了来自李健熙的强烈反对。
要知道豪门婚姻,从来由不得自己做主,都是权衡利弊的联姻合作。
但李富真却半点听不进去父母的意见,不顾一切地要和自己选定的任佑宰在一起。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4年,拧不过女儿的李健熙最后也只好答应了他们的婚事。
“门当户对”,不仅仅是指双方的家庭背景,还有两个家庭的原生家庭场景、教养方式、以及成长历程。
至于“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桥段,请别忘了王子之所以爱上灰姑娘,是因为人家本来就是贵族啊,亲妈死了才被后妈赶去厨房成了灰姑娘的。
她骨子里的贵族气息没有就此湮灭,所以换了身衣服就闪闪发光了。
英国作家埃利斯说"婚姻固然是最好的路,但也是一条必须披荆斩棘的路",在世人看来,婚姻是两个相爱之人最好的归宿,可很多人都忘了相爱容易相守难,所以才有了钱钟书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很多婚姻的悲剧在于,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不是看这个人是否吸引你,而是更看重他背后的资源和条件。
如果和一个你根本上不爱不欣赏的人结婚,无论他能给你多富裕的生活,多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在根本上你一定是痛苦的,因为任何人的爱情是最诚实的,它无法被收买,也无法被感动。
不以真爱为目的的婚姻就是耍流氓!
真正阻碍婚姻的从来都不是家庭背景的差异,而是观念上的不对等。
收入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善,能做到尊重对方生活方式的人,才能获得婚姻上对方的尊重。
婚姻的本质是一场合作
为什么老一辈的婚姻如此的稳固?
为什么传统婚姻那么讲究门当户对?
因为,夫妻俩都没啥进步,或者基本一辈子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就不会谁瞧不上谁。还有他们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更多。
越是天才,越是企业家,越是明星,越是成功人士,越容易离婚,不能全怪他们变心了,而是飞得太快了,对方跟不上步伐了。
无论是电视剧里清朝的王爷,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平民百姓,原生家庭的影响,任何人都无法免俗。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即使孩子长大了,内心依然会有孩子的一面。
“婚姻自主”的概念是在1978年被写入《宪法》的,1986年被确立为民法所界定的个人权利。
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即公民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自愿地结婚或离婚,不受他人干涉的自主权利。
达到法定婚龄,享有结婚自主权。
父母关心子女的婚姻,其本身并没有恶意。
但若父母违背子女的意愿,过度干涉子女的婚姻选择,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家庭软暴力,给子女的身心及亲情均造成了伤害。
如果孩子选择了孩子的伴侣,做父母的更多的是帮孩子分析,而不是替孩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