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丨20世纪中国画史上程碑式的人物,市场严重被低估

赵望云(1906-1977),河北省束鹿县人。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赵望云出身农家,早年丧父,被迫失学当学徒,后在亲友资助下,前往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选科学习中国画。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积极提倡新国画运动。曾先后深入华北、塞外、江南、西南、西北等地,以大量的农村写生和国画创作,闯出了一条中国画表现劳动民众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

1942年后,定居西安。进一步精研传统技法,探索并开创西北自然风貌及多民族人文风情相融合的新画风,形成了雄浑博大、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并先后培养了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后来享誉画坛的著名画家,成为大西北新美术的开拓者。同时,领导西北美协继续深入生活、弘扬传统艺术道路,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画表现语言,成为“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并为西北文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赵望云是最早走进现实生活中的一位画家。1932年起在冀中、冀南、陇海铁路、江西、塞上等地旅行写生。其中与冯玉祥合作的《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最为著名,这标志着赵望云的写生绘画已经取得社会广泛的影晌。

他在《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自序中写道:“‘到民间去’的口号,无须再喊,但希望我们生在乡间的人们,走入城市之后,不要忘掉乡间才是。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

作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赵望云先生‘为大众而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直面生活’的创作手法对于当前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引导作用。尤其对于西北画坛而言,有利于后来者在历史的传统中,坚定艺术创作发展方向。

赵望云先生一生立志创新,数度变法,历经沧桑,矢志不渝。其艺术人生开创了中国画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风,对于“长安画派”的崛起及整个西北文艺事业的发展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发展史中具有开宗立派的画史地位与重要影响。

赵望云对于中国当代美术的探索具有多重的意义:

首先是他笔下的文化精神,他从劳苦大众真实生活中发现美,歌颂劳动,赞美土地;

其次是他的绘画题材,他用平视的心境、俯视的视角和灵敏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在生活与传统之间找到了最为适合自己的结合点,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

再次,是他的绘画理念上,赵望云一直将写生当作是创作与生活之间的纽带,深入自然,深入社会,为中国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最后,从笔墨表现上讲,赵望云创造了“朴茂”这一新的审美经验,他用平和、质朴的笔墨拉近与土地的距离,大气、浑然而又素面朝天。

长安画派的旗帜石鲁曾说:“观望云之画,自然朴实,生气勃勃,洞悉西北高原之气息,可谓之神矣!观望云之画,如自然之再造也,落落大方,骨高气淳,出对大自然,独创格局,无愧于前人之别作也。艺贵独创,犹贵于人品。此之一代画师也。蒙蒙雨露下甘霖,山川无处不生春,操管如生称大作,清坛无不敬先生。”

赵望云作为一代宗师,虽然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就进入市场,但是存世作品较少,尽管他的大幅精品有过千万元的纪录,但总体来看,赵望云的作品价格相比同级别大师相对较低。

作为开宗立派的宗师,作品价值却与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推广不足和越来越多的市场因素介入到艺术中来,藏家的专业收藏知识和艺术素养没有对等的跟上来,这些都是赵望云作品价值被低估的原因。

但是,一个超高学术水准,在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市场上存在的空白其实也显示了赵望云作品巨大的市场机会和上升空间,更说明了其不可限量的后市潜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