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深度 | 淡季不淡,民宿差异化发展成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旅游休闲已经从奢侈消费转变成百姓生活中的常态选择,而随着人们对旅游形式的多样需求,民宿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民宿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标准住宿业态,有别于城市的旅馆或酒店,民宿依托农村山水景点,融合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更体现出独特的质朴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民宿发展态势
在互联网时代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做好“民宿差异化”文章,对于实现民宿发展的初衷具有现实意义。民宿的发展应围绕在《民宿要求》的指导下,用“文化、情怀、创新”激活和保持民宿持续的吸引力、生命力和品质感,从而促进和带动乡村旅游整体的品质化提升,实现民宿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笔者认为还要将民宿的发展延伸到空间、服务和经营民宿以外等多方面,拓展民宿的生活态,拉长整体的产业链。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日益热门的民宿业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发展政策上对民宿经济积极鼓励,但法律法规上的“门槛”始终难以达到,但不可否认,民宿经济近几年相当火爆,作为非标准性的商品,在管理、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虽然暴露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消防、卫生、排放等不达标,但随着政策的落地执行,管理部门也将会陆续出台相关的职能部署,解决执照发放、安全卫生标准等问题,可目前民宿的发展并非是越快越好,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及“过度投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行业受损”的老路成为了当下民宿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民宿“差异化+”的发展探寻
民宿因为其特有的特点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为外出郊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住宿场所异常火爆。目前市场中的民宿品牌良莠不齐,虽然诸多已经吸引到了投资者的注意力,但是大多数还是无法做到真正形成规范、专业、个性化的市场效果,这里笔者归纳了一下民宿“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供大家参考。
01
差异化+规范化发展探寻
为了规范旅游住宿行业,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等4项行业标准,均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国内首个旅游民宿行业标准,从民宿的定义、评价原则、基本要求、管理规范及等级划分条件等方面对我国民宿行业发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从表面来看,这些出台的规定规范了民宿经营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让民宿像酒店一样标准化。事实上,对民宿这种新兴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先发展,后规范”的理念和原则,在很多城市已经得到了落地执行。但实际上,规范民宿行业标准,是给民宿行业的健康发展撑起的保护伞,而强调个性人文、满足租户多元化的需求,则是在规范基础上,对民宿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既能让租客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又能让人住得放心,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中走出一条兼顾规范与特色的中间路线,应当是目前民宿经营者和研究制定民宿管理法规人员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民宿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要管理部门,多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交叉管理导致效率低下。在相关政策建设方面,相关的政策制度构建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民宿。法律法规方面,我国还没有针对民宿产业相具体的法律法规,不能够对整个行业产业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
业内认为,如果对民宿小规模、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把握不足,只是简单地按照酒店行业标准“一刀切”,容易出现行业政策“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部分地区按照酒店式消防、安全等标准对民宿进行管理,使得很多房东处于“办不了证”又“不甘心关门”的矛盾心理中,实际上仍维持无证经营的状态。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政府对分享住宿的管理,应本着谨慎开放的原则,稳步推进住宿分享经济发展,同时政府部分要积极支持,即指出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建立专项补助资金,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障碍,打破僵化的土地管理体制,出台相关的操作流程,切实保障乡村旅游在合法合规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为民宿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在中国,旅馆业(包括旅社、饭店、宾馆、酒店、招待所等)属于特种行业,经营酒店、宾馆等标准化住宿业的企业和个人,需要具备分别由公安、工商、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颁发的《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消防鉴定书》《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相关证件。
要顺利获取上述证件,需要满足的条件则包括房屋建筑质量符合国家商业用户质量标准,具备旅馆业住宿登记、计算机管理信息管理、会客登记、旅馆贵重物品寄存保管等安全管理制度,距离周边居民住宅20米等等,有一系列的硬件和软件要求。
政府如果对民宿严格按照目前旅馆业的相关规定来审批和监管,看起来是解决了合法性的问题,但也一定意味着把这种新兴业态给堵死了。仅消防验收这一项,目前运营的民宿绝大部分是没有的,它要求房间装烟感系统、应急照明系统等,可是普通老百姓的住房谁家会在房顶上装喷水头呢?即使要做,也是整个大楼的工程,某一家是做不了的,所以政府在管理民宿业的道路上应对民宿业进行实际可行的应对措施。
同时我国民宿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由于经营者资金的匮乏、思想观念的滞后性,以及部分民宿地处于交通不便的地区等原因,使很大一部分民宿业落后于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地区的民宿甚至缺乏基本的卫生设备。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条件下,消费者才能纵情与山水之间,体验民宿的魅力。
02
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探寻
在共享经济浪潮的推动下,诸多地区的特色民宅被改造成客栈酒店,这些民宿一经推出便受到游客的欢迎,在旅游季甚至还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但民宿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亟待重视和治理,这就需要专业化的规范发展。
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民宿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出行住宿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同时,营造良好的民宿发展氛围,也能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共享民宿资深人士说:“互联网民宿行业市场才开发了1%,接下来肯定会爆发式发展。”比如目前国内“+”意识的兴起,民宿可以采取“民宿+”农副产品的加工营销、民俗文化、节事活动、农事体验、亲子研学、健康体育、养生养老、房车露营和文创产业等新业态,让消费者为深度体验买单。更充分利用民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与周边的乡村旅游和其他资源融合发展整合经营,形成“共生效应”,共建旅游度假乃至旅居的目的地,这是实现民宿资源配置优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创新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专家认为,共享民宿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突出差异化是宣传的重点,但民宿业内也需要补齐短板,如:打通各方信用体系机构的信息壁垒,使个人信用系统得到多方融通,让个人信用有更高更全面的可信度;预订平台可以协助政府促进非标准住宿的合法合规,让政策更具备执行的可行性,规范非标准住宿行业使其具有专业性才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03
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探寻
随着旅游行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不断提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观光游览,更加在意追求旅游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我国民宿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普遍存在被动经营的现象,民宿产品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缺乏创新,一味地模拟和效仿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无论是建筑风格、室内装潢设计,还是具体的服务都如出一辙,最终导致民宿产品的吸引力差,整体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目前,随着出行人数的增多,民宿发展需要个性化,个性化不仅指服务个性化也包含房源的个性化。
服务个性化是指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服务,比如针对老人的搬运行李服务,接送服务等。比如到丽江、云南旅行时,食宿都在当地人家中;有人需求更适合自己的服务,比如全家出游时入住功能更齐全的房源,这些需求正与个性化的服务相辅相成。个性化的根据顾客需求而提供服务,由此以来拉近了民宿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使其变为“有感情的住宿”。因此,民宿的个性化发展是民宿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陆民宿发展历史较短,各方面发展仍不完善,无法与酒店在服务质量、房源质量等方面直接竞争。民宿想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寻求差异化发展。
房源的个性化包含房源类型的个性化与房源设施的个性化。民宿的个性化发展并不是脱离旅游目的地而发展的,民宿的个性化离不开当地的特征,也离不开当地的人文属性。如临近海洋,建设临海民宿,以特色海景房来吸引顾客;临近民族村落,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宿获得游客的青睐。民宿只有真正的与当地特色结合,才能更具当地风情,才能够增强民宿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创会会长许一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做得好的、有个性的、服务优质的民宿,将会生存下来。”
民宿业差异化发展建议
01
落实管理,建立行业规则
政府应针对民宿业采取差异化的统一管理和引导,强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出台规范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推动民宿经营者与游客积极参与,减少在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阻碍,加快民宿业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制定详细合理的市场管理规范。针对目前民宿存在的形式简单、小规模、零散的问题;引导,促使民宿产业观念升级,资源整合,统筹民宿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使得经营目标更加的统一,经营理念更加的长远。
第二,抓紧制定规范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提高制度的供给力度和保障力度,促进民宿科学的规范化的发展。建立民宿项目审批制度,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加强对新建项目的控制,抓好审批关,避免盲目立项建设;建立民宿项目土地储备与预申请制度,为保障民宿项目投资的专业程度,避免出现盲目投资,建议推行民宿项目土地储备与预申请制度;建立民宿专家库制度,积极引入外脑,介入项目前期论证与咨询,提高项目规划质量。
第三,政府要保障资金的供给,扶持民宿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和开展工作,以及利用资金扶持当地民宿的建设发展。利用资金改善基础设施,甚至将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民宿行业中拓展到整个地区,这样也改善了当地配套的基础设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使得民宿得到长远的发展。
02
完善经营方式
目前民宿经营者的营销意识不强,现阶段我国民宿经营者主要有农民以及追求乡野意趣的文艺爱好者,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分子的审美水平高于农民,但是在民宿的经营方面同样缺乏专业的经验,除此之外,外来的知识分子对本地区的文化底蕴,民俗特色缺乏了解,极易出现民宿的同质化以及无序竞争。民宿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淡薄,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盈利情况,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适合游客需求的调整。
针对目前民宿经营者素质整体不高的现状,当地政府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可以依托当地旅游院校或相关高校,进行从理论到践方面完整的培训,不仅是提高其在服务上面的意识,更要提高其眼界和经营理念。事实上,近两年民宿房东收入水平也在证明:复合型人才正在急速占领着短租市场份额。
03
抱团取暖,做大区域IP
民宿业“抱团”模式不仅能够以“乡村度假区”的作为营销热点,串联“吃住娱购玩养”整条旅游生态线,加大营销效果,在民宿与民宿间也可以形成异业合作,降低成本的同时弥补了各自业态的不足,形成民宿间的客源导流。A民宿房间量较多并各具特色,但餐饮稍显弱势;B民宿主打乡野原食餐饮,但房量较少,不能支撑大量的游客入住;C基地的娱乐设施十分丰富,但暂时无法实现住宿与餐饮业态,在这种情况下,A、B、C三家完全可以实现异业合作,赠送游客其他两家门店的餐饮或住宿或娱乐优惠券,实现流量导流。
分散的游击作战收效甚微,在这个过程中,例如:大乐之野、过云山居、茑舍、Kanra紫一川、千里走单骑5家民宿意识到了“分散游击不如抱团取暖”。他们发起了民宿集群战略,除了民宿外,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村、餐饮、游乐园、美术馆、儿童产业园、种养殖基地等等,其目标是打造乡村度假区,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居住区。
04
避免同质竞争,深挖文化内涵
民宿业发展应通过建筑和装饰为宾客营造生活美学空间,要全力避免千村一面的雷同设计,让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做到百花齐放、一村一主题、一寨一中心。这种差异化的规划设计有助于形成链式文化旅游线路,让外地游客每到一处乡村、山寨都能体验到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使游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旅游热情和好奇心,从而不断延长和拓展旅游的时间与空间。产品运营运用新技术、新渠道,形成良性发展;设计运营因地制宜,传承保护地域文化;建设运营、宣传营销倡导绿色生态。
也就是说,民宿主人要懂得民宿建筑的运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懂得装饰风格的把握,同时具备分析市场形式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的变化,适应用户需求,才能打造出高品质的房源。
闻旅点评
在逐渐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面前,民宿不只是民宿的发展,实际上是乡村发展。当年的联产承包解放了中国乡村的第一产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培育了第二产业,现在民宿的整合,实际上意味着乡村三产的腾飞。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也将会面临很多挑战,因此必须加以规范和扶助,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当地的优势,明确市场定位,丰富市场营销方式,使其健康迅速地发展。与此同时,民宿行业能吸引大批农村人口直接或者是间接参与到服务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的连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