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观察 | 音乐节或将成为又一旅游新常态
音乐节作为一种舶来品,已经走过了20几个年头。
近年来,国内现场音乐活动数量、品牌持续增长,成为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中一大亮点,未来在的音乐节或许不再仅是小众歌迷的福利,也将代表大众群体成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质量良莠不齐、经济泡沫化、与旅游市场对接不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音乐节的发展。那么,音乐节如何与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成为吸引游客前往的品牌,这条路或许依旧漫长!
1
数字“解码”音乐节:依然小众但是“蓝海”
—
据《2018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音乐类演出票房总收入为59.39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剧场演出票房收入为20.5亿元,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为37.64亿元。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音乐会、音乐节等现场音乐演出数量快速增加,如北京市2018年音乐会数量达1358场,同比增长3.8%;四川省2018年共举办96场音乐节,比2017年的72场增长33%。相关现场音乐演出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旅游网站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2018年8月,马蜂窝用户对于“音乐节”的旅游关注度环比上涨51%,相关游记和问答分别上涨76%和33%。
2
音乐节发展的“城乡”双通道
丰富当地文化生活的同时拉动旅游发展
—
随着各地音乐会等现场音乐演出活动数量的快速增长,音乐不仅对地方经济形成拉动效应,也成为了城市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方式,以及文化宣传和旅游推介的重要手段。许多一二线城市相关历史经验丰富,如北京市连续二十多年举办的新年音乐会通过邀请国内外一流乐团和指挥家在新年之夜到人民大会堂演出,在为广大北京市民提供了现场欣赏世界级精品高雅艺术的机会的同时,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前来聆听;
又如上海通过多年打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这一标志性文化品牌,汇聚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上海文化资源,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通过与社区、学校、草坪音乐节等机构平台合作进行艺术宣讲,预约购票等方式服务城市居民,增强城市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又如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的哈尔滨市,多年来通过打造哈夏音乐会品牌,吸引世界各地优秀音乐团体进行前来演出交流,吸引全世界游客到访。
在国内音乐节一路高速前进的同时,户外音乐节也在寻求突破。目前,户外音乐节也呈现出多种形式的融合,开始有组织、有规模的打造属于自己的气质风格,并开始全面发展。如上海迷笛音乐节的海港、深圳迷笛音乐节的沙滩、西湖音乐节的江南气质、张北音乐节的辽阔草原、贺兰山音乐节的苍凉雄浑。除此之外,在乡村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当下,部分地区依托自身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举办音乐会、音乐节等方式,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文化。
如浙江省杭州紫荆村借助当地“竹笛产业”,举办特色水上竹笛音乐会,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四川德阳调元镇通过在野外进行规划建设和相关设施配备,开发菜花帐篷音乐节野外度假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旅游市场增长;江西婺源篁岭古村依托当地油菜花旅游景区举行花海音乐会,以民乐演奏为主题,在丰富游客游览体验的同时,增加了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整体旅游质。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音乐会、音乐节,正成为当前乡村旅游内容创新的重要方式。
3
没规划、难盈利、国外无资质音乐团搅局
音乐节发展路上气候难成
—
虽然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节被赋予了独特的地方气息,并且依靠创意来开发音乐以外的特色,使音乐节的意义更加丰富。但由于音乐节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这种新兴的音乐产业并未深入人心,加上如今的流行音乐市场快餐文化现象,音乐节也很少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认知度的缺失也致使商业趋势弱化,除去迷笛、草莓、张北等几大音乐节,许多音乐节尚在担心生存的问题。
具体可以分为几个趋势:赚了吆喝赔了买卖,比如雪山音乐节;赚了银子赔了形象,比如价格高昂的朝阳公园流行音乐节;当然也有一部分音乐节既无口碑也无盈利,“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如两届草原音乐节。数据显示,全网可搜索到超过800个音乐节品牌中,近两年正式落地举办的不到一半。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音乐节品牌已经消失或间歇性停办。一些与景区结合的音乐演出产品,更是因为千篇一律的模式,对旅行者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无法形成品牌,从而实现长远发展。
另外,由于近些年中国新年音乐会市场红火,在圣诞、元旦等节日期间,有演出商在国外临时组建一些乐团,或将普通乐团包装成大团、名团,并借此蒙骗观众并从中获利。此类乐团艺术水平普遍参差不齐,缺乏相关资质,在中国市场演出过程中由于其水平有限,导致公众观感体验不佳,从而消解公众对相关等艺术形式的音乐会的信任感,扰乱正常演出市场,不利于相关现场音乐演出活动健康发展。
以品牌树立标杆,闻旅派(www.wenlvpai.com)详介国内知名音乐节
1、太湖迷笛音乐节
迷笛音乐节最早于2000年北京迷笛学校创始, 2004年场地由校内转向北京海淀雕塑公园,形成了国内正规户外音乐节的雏形。近年,迷笛音乐节又先后在镇江、上海、日照、深圳等地举办。迷笛音乐节独特的气质源于它的创意和自由,由于起初它只是一 个校内的狂欢,从乐手的选择到赞助商的选择,并没掺杂太多的商业元素,无数商家渴望的广告投放与冠名都被拒绝,只有符合音乐节气质的商业活动才能合作。如今,迷笛音乐节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户外音乐节之一,并且是中国最重要的摇滚音乐节。
太湖迷笛音乐节
2、镇江长江音乐节
长江国际音乐节作为中国唯一的滨江国际户外音乐节,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现场音乐演艺集市,自2009年创办以来,通过与迷笛、草莓音乐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顶级品牌机构合作,以及与两岸三地、日韩欧美等众多一线歌手艺人合作,长江国际音乐节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品牌价值以及丰富的资源,作为长三角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创产业模式,被海内外媒体多次报道,并逐渐构建起覆盖长三角绝大部分城市地区的宣传营销网络和赞助商体系。
镇江长江音乐节
3、北京草莓音乐节
草莓音乐节是摩登天空公司旗下自2009年开始创办的大型户外音乐节。较迷笛音乐节而言,草莓音乐节更具商业气息。同时,该音乐节创办伊始便提出了“大于音乐”的概念,凡是与音乐相关的形式在音乐节上都会出现,并已将时尚、创意、生活等理念与音乐节相融合,使草莓音乐节囊括了娱乐、休闲、主流化的理念。参与演出的艺人较之迷笛音乐节也更趋向大众化,风格也相对多元化,摇滚、民谣、流行、 电子等风格都有涵盖,音乐节的趣味性也得以体现。时尚、摩登的气质使其备受都市白领、大学生、文艺青年等群体喜爱。
北京草莓音乐节
衍生产业链条:音乐节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1、打造城市旅游新名片
以迷笛音乐节为例,每一届迷笛音乐节的举办,都吸引国内外数万乐迷热情而至,带来巨大的经济消费热潮。迷笛音乐节的票房、商业赞助、餐饮收入等为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迷笛音乐节还会对当地品牌及文化进行集中推广和展示,拉动当地的社会消费,包括旅游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对当地文化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
太湖迷笛营的建立更是以迷笛音乐节为主要内容,辅以音乐制作、教育等音乐产业链全环节实现长期落地,扎根当地,以文化和音乐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当地及周边文化及旅游发展,产生客观社会及经济效益,打造苏州旅游文化名片。
2、带动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升级
从长江国际音乐节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一个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等城市特色打造的综合演艺、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长江国际音乐节之所以能够脱颖于众多国内音乐节,其根本原因在于主办方“让音乐节不止于音乐,更是文化生活方式”的愿景。
在现场,除了每天下午的音乐演出外,星空露营区、国际美食文化街、潮流创意市集、互动游戏等周边娱乐设施均可满足一家老小的不同爱好。由于长江国际音乐节的带动,当地旅游人口比几年前增加了五六倍,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及提高居民收入方面,促进作用不容小觑。音乐节的经济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性产业发展。
3、宣传文化和旅游的重要推手
通过对北京草莓音乐节的观察,我们了解到,北京草莓音乐节自创立以来,参观人数增长近8倍,通州运河公园的知名度提高近9倍,地域知名度也提高超过3倍。通过草莓音乐节自身的品牌、全国传播力量解决城市的全国性关注度问题,而后形成舆论导向,强化目的地的自身优势,树立城市的独特品牌概念,最终实现目的地城市文化的“新支柱”“新引擎”。
通过草莓音乐节的举办,更多的是为目的地带来了众多的人流量,可以让更多的人去感受目的地的文化魅力,对目的地的旅游景点进行大力的宣传,不仅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是有效的推动目的地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闻旅派(www.wenlvpai.com)观点:音乐节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经济带动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每座城市都适宜打造音乐节。当前我国三四线城市及乡村音乐旅游市场的相关配套存在较大短板,演出临时性较强,相关配套不足,一方面导致游客由于无法及时了解,从而错过相关音乐演出信息产生遗憾,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当地音乐演出活动可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发展品牌化的音乐节要因地制宜,注重传统演艺模式的发展、升级,做好调研与分析,了解受众的层次与喜好,为观众提供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通过长期培育从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音乐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