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古建筑:参观一座老辈的张氏宗祠,在招远的宅科村 2024-07-31 09:57:45 张姓,是传统的大姓,在胶东地区也很多聚居村庄,其支派众多,不一而足。总体来说,北方保存下来的祠堂数量都不算多。因此,张姓虽然是大姓,但在胶东地区的“张氏宗祠”却不算多见。以笔者仅见,莱阳有之,莱西有之,即墨有之,荣成有之,文登有之,其他地方暂时没有太详细的了解。前段时间听一位招远的朋友说:在招北张星镇一个村庄,有张氏宗祠。我们听闻之后,有次去招远的时候,就导航去了一趟。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参观一下招远这个村的张氏宗祠。 这个村庄的名字叫做“宅科”。张星位于招远之北,而宅科村又位于张星之北。从地图上看,它地处招、黄交界的山区,从张星镇驻地到这里,需要沿着到黄县芦头的山间公路行驶。等快到交界线的时候,在路边就能看到宅科的村名石碑。根据石碑后面的村志记载,宅科行政村具体包括两个村落,一个是苗姓人建立的苗家,一个是张姓人建立的宅科。志载:“明洪武二年,张姓从四川南柳树村迁徙至(招远县)井眼店西居住,天启年间遭洪水,又迁至苗家村西定居,因村庄被群山环绕,形如宅院,又取‘安宅登科’之意,故取名宅科。” 宅科村的张氏宗祠位于村庄的西边。进村之后沿着河一直向西走,在河的北岸,就会看到一座传统的院落。跨桥过河之后,来到院落门口,发现上面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张氏宗祠”四个大字。 这座宗祠规模不太大,建筑方面也是中规中矩,石基、青砖、小瓦。宗祠的建筑年代没有打听到详细情况。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座宗祠之外,在其旁边不远处,还有一座结构与之类似的院落。上面虽然没有悬挂祠堂的牌匾,但听当地人说也是一座老辈的祠堂,只不过后来一度用作大队办公的场所,门上可见“民兵、青年之家”的字样。 听村民介绍,两座祠堂之间,是总祠与支祠的关系。即一座是全村张姓共同祭拜之宗祠,还有一座是分支自己建的祠堂,祭祀范围相对小一些。相对来说,现在没有挂“宗祠”牌子的那座祠堂,建筑工艺更精美一些。大门上方和两侧的木雕、砖雕都美轮美奂,让人感叹老一辈工匠的手艺。 宅科村,是一个很古朴的村落。除了这两座老辈的祠堂之外,村里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建筑,很值得一看。这个村庄的位置虽然相对偏了一些,但此行还是收获很大。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不妨也来参观一下。 赞 (0) 相关推荐 龙山张氏宗祠 龙山张氏宗祠 宗祠概况 龙山祠堂位于曹宅镇龙山村,原称龙山张氏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康熙复建成三开三进砖木式结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前后又经扩建. (张氏宗祠大门) 建筑特色 龙山祠堂规 ... 古城村张氏宗祠遗址 相关文章: 杜家村覃氏支祠 [长阳碑刻]青岩村郑氏宗祠碑 [长阳旧影]1909年,高家堰向氏宗祠远景 [姓氏志]长阳章氏 [长阳旧影]1907年,高家堰杨氏民居及人物 [长阳古民居]中西合璧的邓国瓛老 ... 名人张作楠故里龙山村 名人张作楠故里龙山村 刘鑫 金东区曹宅镇龙山村张氏始祖讳宣,潘村莲池张氏第七代后人,是位孝子.父亲去世后,选坟址在现在后坟头,结庐守墓,他细看地形,觉得此地理有一突出之处,就是由东向西近1000米长的 ... 紫坭村(二)张氏祠堂群 紫坭村位于广州番禺沙湾西南部的小洲上,是广东省的传统村落.该村东汉已成圩,宋代成村,因村内''十冈八笪(da读音二声)'',有大片的紫红色土壤,故称''紫坭''.村里十余坊里清式建筑星罗棋布,且民风淳 ... 胶东古迹:参观一座老辈的高氏家庙,在海阳市矮槐树村 地处烟台海阳市徐家店镇辖区内的矮槐树村,此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一次.上一次介绍的主题是"楸树",这个村山上的楸树资源丰富,有"万亩楸树林"之称.实际上,在楸树之外, ... 参观胶东地区一座“宿氏祠堂”,在平度市的宿家村 在胶东地区,宿姓多见于原莱州府辖内,如掖县.平度.高密等地.登州府辖内宿姓较少.笔者老家原属登州府,因此在上大学之前,身边鲜见宿姓人.直到工作之后,才逐渐对宿姓有所接触.前两年曾路过一次烟台莱州市平里 ... 胶东古迹:参观两座清代的功德牌坊,在李沧的大枣园村 在古代,宣扬功德或旌表贞节常以建牌坊的形式体现.过去各府州县的牌坊数量都不少,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多数都不传于后世.以胶东半岛为例,笔者暂时只在两个地方见过古牌坊,一个就是烟台蓬莱的"父子总 ... 看图:参观胶东一座海草房祠堂,在荣成市宁津街道留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胶东半岛三面环海,老辈的沿海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也习惯就地取材,因此形成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海草房村落.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海草房的数量虽然不如从前,但在荣成.蓬莱.长岛.莱州等地还能看到一 ... 看图:参观胶东地区一座朱氏宗祠,在烟台开发区的八角村 马上就要过年了.按照传统习俗,祭祖是过年期间的一大主题,而宗祠则是祭祖的重要场所.此前给大家介绍了不少胶东地区的宗祠,如莱阳大梁子口村李氏家庙.栖霞大庄头村柳氏宗祠等,这次的内容仍与宗祠文化有关,要参 ... 看图:参观胶东地区一座李氏家庙,在莱阳的大梁子口村 李,是传统大姓,在胶东半岛各县市区都有广泛分布.他们的渊源不尽相同,很多分支都各自建有家庙.祠堂,其中一些保留到了现在.此前曾介绍过招远大涝洼村的一座李氏祠堂,这次要介绍的地方是莱阳市的大梁子口村,那 ... 胶东隋姓村庄有不少,这个村保留一座老辈的隋氏祠堂 "隋"是胶东半岛的常见姓氏,也是迁来相对较早的姓氏之一.介绍明代之前胶东人口结构的文章,常以"隋姓"举例,<莱阳县志>也称"隋氏" ... 中国被拆掉的著名古建筑,每座都无比惋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的文物古迹自然不少,其中也不乏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但如今所存原版已是凤毛麟角.很多消失在遥远年代的古迹只存文献难觅影像. 今天咱们把那些毁于近几十年而留下影像资料的部分著名建筑做 ... 震撼!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前50座,山西占据五分之三 我国木结构建筑按照现存者最后重建纪年排序 没有确切纪年证据的按照推测断代的结论编排 针对出现的错误,诚心希望指正 唐代 南禅寺大殿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阳白乡李家庄 ...
张姓,是传统的大姓,在胶东地区也很多聚居村庄,其支派众多,不一而足。总体来说,北方保存下来的祠堂数量都不算多。因此,张姓虽然是大姓,但在胶东地区的“张氏宗祠”却不算多见。以笔者仅见,莱阳有之,莱西有之,即墨有之,荣成有之,文登有之,其他地方暂时没有太详细的了解。前段时间听一位招远的朋友说:在招北张星镇一个村庄,有张氏宗祠。我们听闻之后,有次去招远的时候,就导航去了一趟。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参观一下招远这个村的张氏宗祠。 这个村庄的名字叫做“宅科”。张星位于招远之北,而宅科村又位于张星之北。从地图上看,它地处招、黄交界的山区,从张星镇驻地到这里,需要沿着到黄县芦头的山间公路行驶。等快到交界线的时候,在路边就能看到宅科的村名石碑。根据石碑后面的村志记载,宅科行政村具体包括两个村落,一个是苗姓人建立的苗家,一个是张姓人建立的宅科。志载:“明洪武二年,张姓从四川南柳树村迁徙至(招远县)井眼店西居住,天启年间遭洪水,又迁至苗家村西定居,因村庄被群山环绕,形如宅院,又取‘安宅登科’之意,故取名宅科。” 宅科村的张氏宗祠位于村庄的西边。进村之后沿着河一直向西走,在河的北岸,就会看到一座传统的院落。跨桥过河之后,来到院落门口,发现上面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张氏宗祠”四个大字。 这座宗祠规模不太大,建筑方面也是中规中矩,石基、青砖、小瓦。宗祠的建筑年代没有打听到详细情况。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座宗祠之外,在其旁边不远处,还有一座结构与之类似的院落。上面虽然没有悬挂祠堂的牌匾,但听当地人说也是一座老辈的祠堂,只不过后来一度用作大队办公的场所,门上可见“民兵、青年之家”的字样。 听村民介绍,两座祠堂之间,是总祠与支祠的关系。即一座是全村张姓共同祭拜之宗祠,还有一座是分支自己建的祠堂,祭祀范围相对小一些。相对来说,现在没有挂“宗祠”牌子的那座祠堂,建筑工艺更精美一些。大门上方和两侧的木雕、砖雕都美轮美奂,让人感叹老一辈工匠的手艺。 宅科村,是一个很古朴的村落。除了这两座老辈的祠堂之外,村里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建筑,很值得一看。这个村庄的位置虽然相对偏了一些,但此行还是收获很大。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不妨也来参观一下。
张姓,是传统的大姓,在胶东地区也很多聚居村庄,其支派众多,不一而足。总体来说,北方保存下来的祠堂数量都不算多。因此,张姓虽然是大姓,但在胶东地区的“张氏宗祠”却不算多见。以笔者仅见,莱阳有之,莱西有之,即墨有之,荣成有之,文登有之,其他地方暂时没有太详细的了解。前段时间听一位招远的朋友说:在招北张星镇一个村庄,有张氏宗祠。我们听闻之后,有次去招远的时候,就导航去了一趟。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参观一下招远这个村的张氏宗祠。 这个村庄的名字叫做“宅科”。张星位于招远之北,而宅科村又位于张星之北。从地图上看,它地处招、黄交界的山区,从张星镇驻地到这里,需要沿着到黄县芦头的山间公路行驶。等快到交界线的时候,在路边就能看到宅科的村名石碑。根据石碑后面的村志记载,宅科行政村具体包括两个村落,一个是苗姓人建立的苗家,一个是张姓人建立的宅科。志载:“明洪武二年,张姓从四川南柳树村迁徙至(招远县)井眼店西居住,天启年间遭洪水,又迁至苗家村西定居,因村庄被群山环绕,形如宅院,又取‘安宅登科’之意,故取名宅科。” 宅科村的张氏宗祠位于村庄的西边。进村之后沿着河一直向西走,在河的北岸,就会看到一座传统的院落。跨桥过河之后,来到院落门口,发现上面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张氏宗祠”四个大字。 这座宗祠规模不太大,建筑方面也是中规中矩,石基、青砖、小瓦。宗祠的建筑年代没有打听到详细情况。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座宗祠之外,在其旁边不远处,还有一座结构与之类似的院落。上面虽然没有悬挂祠堂的牌匾,但听当地人说也是一座老辈的祠堂,只不过后来一度用作大队办公的场所,门上可见“民兵、青年之家”的字样。 听村民介绍,两座祠堂之间,是总祠与支祠的关系。即一座是全村张姓共同祭拜之宗祠,还有一座是分支自己建的祠堂,祭祀范围相对小一些。相对来说,现在没有挂“宗祠”牌子的那座祠堂,建筑工艺更精美一些。大门上方和两侧的木雕、砖雕都美轮美奂,让人感叹老一辈工匠的手艺。 宅科村,是一个很古朴的村落。除了这两座老辈的祠堂之外,村里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建筑,很值得一看。这个村庄的位置虽然相对偏了一些,但此行还是收获很大。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不妨也来参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