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网:原发性痛经】

(一)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认为虚、实、寒、热均可引起经脉不通或经脉失养而导致经行腹痛。

外寒侵袭

风冷客于胞中

寒湿凝聚

气滞血瘀

血热血燥

气虚血少

肾气亏虚

1.从病因方面认识

痛经的原因很多,无论虚实、寒热都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胞脉、冲任气机郁滞,不通则痛。

姚老指出,胞宫为奇恒之腑,受肾精、冲任、气血、肝气、脾气之调控,由冲、任二脉虚实之转化而形成月经。月经之行乃胞宫实则泄之,虚则自补的一个良性循环。

姚克敏主任从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兼症,以及形体表现、气色、舌脉等分析归纳,认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为:“寒凝胞宫,气郁冲任”

2.从症状方面认识

疼痛表现:经行之期,腹痛之时痛状多样(绞痛、掣痛、刺痛、胀痛、坠痛、隐痛、冷痛……),但以冷痛腹胀,按之痛增,得暖痛缓者多见。痛时形体多为踡缩状,或喜曲膝、弯腰、下蹲状。

常见症状:恶寒,喜暖,手足欠温甚则冰凉,多衣厚被,或冷汗阵阵,恶心泛呕或呕吐,纳减,或大便稀溏,神疲倦怠,舌红或泛青,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滑或弦滑,经色偏黯,或夹血块,块下痛缓,经量或多或少,但以适中者居多。

姚老认为原发性痛经:多因“寒邪”侵袭而发。寒滞经脉,阻碍气机,冲任经脉不利,引发经行腹痛。治疗本病未从“瘀”着手,不以活血化瘀为主,视症状再进行辨证施治。

(二)温、化、和、顺为治疗痛经之要旨

以气血为主,首重肝脾冲任

擅用“和”法,治疗以“和”为贵 以“和”法为主,温化和顺为治疗大法

温:温经散寒。温则寒消凝融,

血气流动,胞宫内盛之寒邪得温热而化散,寒散血行,则冲任胞宫血气调和流畅。

化:解郁行滞,消散凝结。

和:调和、疏达、整理之意。或调和阴阳,或调理气血,或调助冲任,或调和肝脾,或调畅气机,或调节寒热等。

顺:顺畅气机,调顺气血,顺应潮汐。

施以此法:寒邪温化、凝滞消散、肝木条达、脾气斡旋、冲任和谐、气血调畅、病痛得瘳

(三)临床治疗

1. 用药特点

姚氏妇科认为,女科疾病,其病机源于气机失调,辨证治疗首当重视疏肝健脾,调助冲任。

遣方用药时,注重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动”的生理特点。

用药讲究轻清透达,灵动流散。

不过用辛燥,不妄行攻破,处处顾及阴阳的平衡协调,以及气血、肝脾、冲任的畅达调和。

反对妄投重剂,慎用厚重之品。

2.治疗用药

(1)经验方一 :温经化滞汤

炙香附15克 台乌15克 艾叶10克 当归15克 川芎10克 吴茱萸10克 官桂10克 花椒6克 郁金10克 佛手10克 荔枝核15克 苏木6克 甘草3克

【服药方法】

经前三日始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饭后温服。经期可续服,经后停药

【临床应用】

疼痛剧烈者,加五灵脂、蒲黄、炒元胡等加强理气行滞定痛之力

恶心呕吐者,去荔枝核加砂仁、茯苓、陈皮、法半夏等健脾助运,和胃降逆

大便稀溏者,加炒扁豆、炒麦芽、炒白术等益气健脾止泻

腹痛拒按,有灼热感者,去官桂、花椒,加川楝子、杭芍等清化郁热,疏肝理气

经净后三日,辨证选方用药

(2)经验方二:新加四物五子汤

当 归15克 川 芎10克 熟 地20克 杭 芍15克 女贞子15克 菟丝子15克 茺蔚子15克 覆盆子10克 车前子10克

【服药方法】经净后三日开始服药,一日一剂,一日三次,饭后温服,连服三周。

【临床应用】 气血不足,冲任失养:月经量少,色淡清稀,神疲乏力,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空坠者加黄芪、白术、苏梗、吴茱萸、炙香附等益气健脾,养血柔肝,补益冲任,温经止痛。

冲任空虚,肾精不足:月经量少,经色淡褐,头昏眠差,经期及经后小腹绵痛不止,腰底痠痛者加桑寄生、炒续断、炒杜仲、艾叶、炙香附、佛手等,资助冲任,温养胞宫,疏调气机,补益止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