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八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你抓住了吗?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改变命运的七次机遇

戴老板曾经有一篇文章非常出名,叫做《大江大河40年:改变命运的七次机遇》,分别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通人得以改变命运的七次时代级分口,分别是:

第一次机会:高考归来。

普通人通过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原有社会阶层,并在一个权力真空与人才断档的年代,纷纷占据了权力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中枢位置。

第二次机会: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产物,正是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和上层规划,反而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远超预期。

不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白手起家的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翻身做主人: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兄弟、华西村的吴仁宝、横店集团的徐文荣、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温氏集团的温北英·····

第三次机会:八十年代末期的价格双轨制。

王石就是在这一波时代机会中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第四次机会:九二下海。

40年代全民扛枪,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备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90年代都想把大款当当。伴随邓小平南巡讲话,不少体制内的官员纷纷下海经商,至今中国的商场上依然有“92派”这样一个群体。

第五次机会:2000年前后的资源巨潮。

这是一个属于“煤老板”的黄金年代。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迅猛推进,对原材料的需求水涨船高,曾经落后贫困的山西突然迎来了煤炭行业高歌猛进的十年。

第六次机会:楼市疯狂。

A股会涨,房价会跌,被认为是过去二十年中国最大的笑话,由此引申出来了一个段子:楼市是用来炒的,股市是用来住的。

踩准节奏买房的人,和期待政府宏观调控让房价下跌的人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迅速分化成两个阶级。买房的人手里房子越来越多,没有买房的人越来越买不起房。

第七次机会:网络红利。

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了IT精英阶级的崛起。由于技术本身的平民化特征,这一波财富机会来得更接地气,不仅仅是小马哥这样的红顶商人能够从中获利,普通的程序猿小哥也可以在三五年买房。

并且在网络基础设施完备的情况下,诞生了一系列上层应用的机会,更不必说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捧红的一系列KOL。

欧莱雅的柜姐李佳琦从月入几千到年入几千万也只是需要一个视频直播的风口。

为什么这些人能抓住时代的机会?

重新梳理这七次时代机遇,并非是为了回顾历史的荣光,而是试图从中发现一些我们未曾注意的规律。

历史只是历史,无论这些机会我们是抓住了还是错过了,都不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革命性影响;重要的是未来,机会总是一波接一波的到来,下一波的时代机会在哪里?我们又要如何抓住他?

可以发现,这七次时代机会有几个共性与趋势:

一、机会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

改革开放初期的高考,看似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机会,但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之下,只有极少数“右派”知识分子家庭才有条件准备文化课,而普通人只能寄希望于天赋。

乡镇企业的机会是面向传统农业社会的政治能人,价格双轨制的机会是面向权力集团沾亲带故的边缘权力人员,92下海的机会主要是面向体制内人群,一直到第六次楼市的机会和第七次网络技术的机会,普通人才得以参与进来。

但是机会的门槛在变得越来越低,不意味着成功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相反,在商业的世界里,同样的机会,参与的人越多,成功的难度就越大。

就像微信公众号平台所暗示的那样:再小的个体都能有自己的品牌,但几千万个公众号最后能脱颖而出的不过寥寥几个。

二、心智开放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

每一次历史的机会都是对上一个时代的反动。

高考挑战的是过往”出身决定论“的时代逻辑,也就是说能否抓住高考的机会取决于当年你是继续相信政治成分定终生,还是决定赌一把,未来的社会要靠个人的聪明和才智。

能否抓住九二下海的机会,取决于你是继续相信温水煮青蛙,体制内才是人生幸福的保障,还是决定赌一把,市场经济大有作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有机会从来都不意味着稳赢,而是意味着你是否敢于放弃相信现有的逻辑,去赌未来世界会有所不同。

排除掉代际带来的不公平,即使是同样出身于60年代,完整经历这七次时代机会的人,他们的人生际遇也大有不同。其中有出身背景的限制,也有运气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对未来抱有好奇,能否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思考明天,而不是固守今天。

三、机会具有反噬性。

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机会持续的时间很短,一旦错过就后悔莫及。事实上机会的窗口期更意味着你不仅要及时抓住机会的到来,更要在机会转变之际识别它的离开。

以上的七次时代机会,认真梳理下来,你会发现除了第一次和第七次机会之外,其他的机会持续的时间都不长,而且带有一定程度的反噬性。

成功是成功之母,意味着路径依赖不可避免。

在乡镇企业崛起这一波浪潮中起来的乡镇企业如果在90年代没有转型为现代化企业,依然停留在80年代的思维里,就注定被历史淘汰。

更典型的例子是资源巨潮这一波崛起的煤老板。

2008年前后煤老板被国营煤矿整合时,通常都拿到了丰厚的补偿款或者转让款,避开了2012年之后煤价的暴跌。而当年背景够硬可以不被整合那些煤老板,反倒是在煤价暴跌中负债累累,甚至没能熬到供给侧改革的那一天。

接下来正在发生但还未现端倪的是楼市机会。

即使中央三令五申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但丝毫不妨碍人们活在“房价只会涨,不会跌”的幻想中。毕竟在中国,房地产捆绑了太多东西。

在过去很多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主要特征是对冲宏观经济下滑风险。

1978 年起强调住房商品化,源于经济体制由计 划向市场的转型;

1998 年房改大步推进,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2003 年转向以商品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是对中央“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的响应;

2008 年大力发展保障房是为对冲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而最近的一次是2014 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于是上层启动了一系列房地产刺激,2014 年“930”、2015 年“330”、2015 年“930”、2016 年“217” 四项刺激组合拳连出,推动很多城市房价在两年内翻番。

所以人们总是惯性地认为只要经济下行,国家就会重新祭出“房地产”的大旗。

然而遗憾的是,再好用的政策也会有边际递减效用,更何况,房地产本身带有饮鸩止渴的效果。

过去二十年,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超常规发展,非金融企业部门、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先后加杠杆,目前中国宏观杠杆高企,经济再度加杠杆空间有限,金融周期进入下半场。金融周期下行严重压制了库存周期复苏,2009、2012、2016、2019 年的四轮短周期触底反弹已经越来越弱。

只是三十年的历史惯性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人们注定在面对历史转折时后知后觉。

新城控股暴雷,泰禾集团以15%的利息进行融资,或许是这个时代机会转变的征兆。

科创板是下一次时代级的机会吗?

梳理完规律,我们再回到当下的语境,如果我们默认房住不炒是共识,那么接下来钱要到哪里去?更具体一点说:科创板值不值得搞?股市有没有前途?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答案,科创板与股市是否是下一个时代级机会,取决于你对科技的理解。

正如我们前面所梳理的那样,机会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科创板的开户要求只有50万,在很多城市买不了一套房,连首付都不够。但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并不意味着钱更好赚。

高科技企业是超音速资金粉碎机和超高风险聚集地。

投资常常是千万or数亿级别的,没有钱,研发寸步难行。但有了钱,也未必能成功。技术创新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使选对方向,也不一定能研究出来;一旦押错方向,基本死路一条。即使顺利完成技术突破,把产品成功生产出来,还要面对商业化的严峻考验。

所以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失败是正常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概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举全社会之力砸出下一个苹果or谷歌、亚马逊or Facebook。

但对于个体来说,概率就是一切,能否在众多科技企业中选出下一个“明日之子”至关重要。

而这种专业的眼光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对科技的前沿理解,对公司的价值评判以及对商业竞争的理解。后两者是历史对投资者的既定要求,对科技的前沿理解是未来对投资者的新要求。

我们不知道具体哪一家科技企业会跑出来,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站在科技前沿,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公司更容易跑出来。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提到过一句话:时代是有水性的。有些人深刻理解时代的水性,能顺着大潮去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则不理解社会和时代的水性,搞不好还会被淹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