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辨析快乐与幸福的关联——《何为良好生活》精华分享 2024-07-30 19:07:38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冯雪松【好书推荐】“良好生活”既是个人的人生目标,也是哲学思考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就提出,“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中,陈嘉映教授从伦理学的视角全景呈现了围绕良好生活的种种哲学论辩,深入浅出地为你辨析快乐与幸福的关联,以期能对现代人的良好生活有所助益。本书作者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长于北京,北京大学德语本科和外国哲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博士。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中,陈嘉映教授从伦理学的视角全景呈现了围绕良好生活的种种哲学论辩,深入浅出地为你辨析快乐与幸福的关联,以期能对现代人的良好生活有所助益。事实与价值的分立,知与行的合一,由品格造就的快乐通达幸福,这些才是伦理学给人生的启示。屈原是爱国忠君的大诗人,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屈原努力挽救楚国的国君与百姓,他有很多良方良策,无奈受小人挑拨离间,不能得到楚王信任,被贬官后郁郁不得志,最后投汨罗江而死。按照现代心理学的标准,屈原很可能患有重度抑郁症。假如当时也有现代医学的条件,那你觉得,屈原是否应该去看心理医生?是否应该努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继续乐观地工作生活呢?可能他的抑郁情绪是没有来由的,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他感到万分痛苦却又无能为力。这时候,他的确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但屈原显然不是这样,他的抑郁并不是毫无来由,而是与他的品格特征联系在一起,与楚国的存亡联系在一起。对于屈原的所作所为,我们并不需要从某些生理指标上判断他正常与否,只要去看看他写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诗篇,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屈原的心智是健全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究竟在为什么而悲愤。这个思想实验实际上带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我们如何解释别人的行为?是从他的个人品性上来理解,还是从更底层的生理或者心理机制上理解?屈原“应不应该”接受心理治疗,与他实际上“是不是”抑郁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联系?更有意思的问题是,假如你是屈原,你是更愿意治好自己的抑郁症,快快乐乐却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还是更愿意选择留下不朽诗篇却投江殉国?对屈原来说,哪一个才是他的“良好生活”呢?什么才是值得过的良好生活?其实用一句话来概括,良好生活就是着眼于品格提升和有所作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也就是去过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这可切分成三个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正是书中内容的重点。第一个问题,我们能否从“是”推出“应该”,从事实推出价值?我们能从“秦国攻陷楚国”这一事实,推出“屈原应该以身殉国”吗?这个问题乍一听可能有点抽象,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是因为秦国攻陷了楚国的国都,国破家亡,作为楚国贵族的屈原,选择了以身殉国。单从这个具体的例子来看,我们显然会认为,从事实中推不出价值,推不出我们应该怎样做。即便秦国真的攻陷了楚国的国都,也似乎并无必要以身殉国。不难想象,可能大部分楚国人根本无动于衷,秦国灭亡了楚国,也跟从前一样该干嘛还干嘛。只是屈原他自己拗不过这个弯儿,选择了跳江而已。所以屈原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能够从事实中推论出“应该以身殉国”。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在近代哲学史上被称作“休谟的铡刀”。在大哲学家休谟的同时代,有一群自然法理论家,相信价值来源于事实,从事实是什么的判断中,能够推出我们应该做什么。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生物学和道德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似乎又展现了从事实推出价值的新可能性。比如,我们可以从“自私的基因”来解释人类的各种社会行为,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也都可以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科学地观测和研究。然而,伦理学毕竟不是一门实证科学。与实证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的是,伦理学属于人文学科,在这里价值和意义不是作为客观对象来研究,而是要与我和我们的价值意义连在一起领会。正像我们在屈原的例子中看到的,以身殉国的道德选择并不是一种客观的伦理价值,而是要与屈原的整个生活经历、生命体验联系起来看。归根到底,伦理学是要去追问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问题,以切身相关的方式来思考:我过的是不是良好生活?我和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而这一根本问题从来不可能单纯通过确定的事实来得到结论。正如我们看到的,孤零零的自然事实只是一些发生的行为,只有在确定的意义联络之内,这些行为才构成真正的道德事实,才可能蕴含道德上“应该”的结论。知道了应该做什么,但偏偏不去做,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如何才能克服知与行的分离?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显然,研究伦理学的目的并不只是知道道德上的“应该”,而是要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如果从完全理想的状况来分析,知与行是不应该分离的,既然人都有道德上的理性,如果他真的知道了应该怎样做,难道还会不去做这件应该做的事吗?古今中外很多哲学家都有类似的看法,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有个很著名的论断:“有道德就是有知识”,没有谁是明知自己作恶的时候还继续做下去的,道德上的恶最终都是因为某种无知。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在现实中作出一番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状态。既然“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那么知识当然也就有深刻地知道与浅显地知道的区分。什么是浅显的知道呢?比如你从思想品德课上知道,见义勇为是应该做的,于是当这门课考试的时候,你能回答说“我们应该见义勇为”。但这只是属于“见闻知识”,就是通过所见所闻获得了印象,未必有什么切身的体会和感悟。而深刻的知道则不同,我们要把它看成是品格特征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比如,如果你真的知道“应该见义勇为”,那就应该不只是会答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切身感受到自己想要做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更不会在需要见义勇为的时候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德性知识。克服知与行的分离,还是要从品格养成上去下功夫。只有当知识不再是你的身外之物,而变成你切身感受的东西,变成你的品格特征的一部分,知行才能真正合一。而这就是要克服意志薄弱,使价值上的“应该”变成实际的行动。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都不是心理机制的解释,我们只有在无法从品格上理解行为时,才会诉诸科学机制去解释这个异常的行为。因为正常的行动都是在理性水平上作出的,都是在追求良好生活,而这只有立足于品格特征才能把握,科学是无法告诉人们何为良好生活的。我们之所以会犯意志薄弱的毛病,往往是因为追求良好生活与追求快乐是相悖离的。比如你知道自己应该节食减肥,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良好生活的一部分,但这会取消很多享受美食的快乐;知道应该见义勇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是良好生活的要求,但真需要冲上去与歹徒搏斗,又要冒很大的风险,不是件快乐轻松的事情。追求良好生活就是追求更多的快乐吗?幸福与快乐有何联系?伦理学上向来有一派“快乐主义者”,按照他们的看法,幸福就是追求更多快乐。比如休谟说,“美德的本质就在于产生快乐,邪恶的本质则就在于造成痛苦”。但这样一来就容易把快乐无限地泛化,因为快乐有高低的品位差异。《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红楼梦》里的薛蟠似乎都是快乐的,但并不高尚也不道德,而高尚的屈原可能就常常不快乐。中国哲学里最有名的孔颜乐处,说的是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吃的喝的都是粗茶淡饭,别人愁得不行,他却乐在其中,看来高尚者也有高尚的快乐。科学家说人的快乐都来自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但快乐不能只是多巴胺,否则颜回的快乐就与猪八戒、薛蟠的快乐是一回事了。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品格特征上来解释。如果完全从道德目标和良好生活中排除对快乐的追求,那就变成崇尚苦行了。伦理学上也不乏这种主张,认为道德的修行就是要克制对快乐的欲望,甚至主张快乐就是种罪孽,最好是什么最吃苦就去做什么,越自虐的事情就越合乎道德。但这也往往不符合现实。因为很多在艰难困苦中迎难而上的人,也是以苦为乐的,就像颜回,那可能是更高级的快乐。而用苦行来要求别人,也往往沦为虚假的说教,并不能让人产生真实的向善动机。尽管追求快乐并不一定是良好生活,但完全排除了快乐追求的生活必然也不会是幸福的。与幸福相联系的那种恰当的快乐,是自自然然涌现出来的,往往并不是我们努力追求才得到的东西。一般说来,我们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唯一吸引我们去努力的东西,而快乐则更像是一种伴随物。比如你赢了一场业余网球选手的比赛,捧起奖杯,的确是快乐的,但在刚刚比赛之际,你扣杀、救球,肌肉绷着,汗如雨下,一点儿也不像快乐的样子。但的确就是在这些努力完成的事情之中,快乐自然而然地就涌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把网球比赛当作纯粹追求快乐的手段,只是想赢得比赛,而快乐却是如影随形。与幸福相联系的恰当快乐,有它的天然位置。高品位的快乐总是与健康洋溢的整体相联系,而低品位的快乐,比如嗑药、无节制的饮食、欲望的放纵等等,则往往处在毁败与伤残之中,不与任何健康的整体相联系。更极端一点,有心理疾病的人甚至能够从施虐与受虐中获得快乐,但这显然不是幸福。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也就是说,施虐与受虐的快感就是向着堕落的生活崩塌,而真正德行的快乐则始终向上生长。有德行的人伴随万物欣欣生长,无论他心情如何,都是沉浸在一种与万物共生的昂扬氛围之中,这也就是伦理学上推崇的“终极快乐”,那才是真正构成人生幸福和良好生活的快乐。快乐、幸福和良好生活,三者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快乐并不等同于幸福,但幸福与良好生活则要接近得多,尽管也不完全一致。我们也会从衣食无忧来衡量自己与别人的幸福,这是幸福外在的一面,而良好生活则完全要从人的品格上来评价。“我们究竟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在今天越来越难以回答,因为所有人都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大转型。在传统社会里,人的自由处处受到限制,没那么多可能性供人们选择,所以人也就没有这么困惑。但如今,现代人的生活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面临着过度发达的选择自由,社会也尊重每个人的人生规划,我们却更加地迷惘,不知道怎样做才会是自己的良好生活。 赞 (0) 相关推荐 李建华|道德幸福 何种幸福 原文刊于<天津社会科学>2020 年 第 2 期,注释从略. 道德幸福 何种幸福 李建华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关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伦理思想史上争论较多的 ... 黄 勇||“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 和“德行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 本文发刊于<江海学刊>202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黄勇,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内容提要 在近几十年中文世界的伦理学讨论中,经常出现三个看上去差别不大的词,"美德伦理学 ... 思想家系列——亚里斯提卜 亚里斯提卜(Aristippos)约公元前435-公元前360年, 亦译作"阿里斯提卜"."亚里士提卜"等. 古希腊哲学家, 昔勒尼学派的创始人. 生平简介 ... 【好书推荐】拜占庭与西方文明——《拜占庭帝国》精华分享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冯雪松[好书推荐] <拜占庭帝国>这本书,系统讲述了拜占庭帝国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对欧洲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与以往同类书籍相比,本书具有更强的故事 ... 【好书推荐】如何做好时间管理——《搞定》精华分享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冯雪松[好书推荐] <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这本书,是一本时间管理指南,教你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技术解除精神负担,保持大脑的良好 ... 【好书推荐】英国文学的“女巫”——《卡特制造》精华分享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冯雪松[好书推荐] <卡特制造:安吉拉·卡特传>,这本书的主人公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是英国文学的"女巫",影响了一代人,诺奖得 ... 每日一膳 | 自制一款清香甘甜的荔枝雪糕,希望给坚守疫线的您捎去快乐与幸福~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今日推荐 原创 最关注您健康的 广东省中医院 昨天 团队医学导师: 知名养生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 [毎日一膳]或汤,或菜,或粥,或糖水,或茶,尽显岭南饮食之文化,中医药膳之精华.感恩 ... 快乐内审付老师好书推荐 感谢书作者的辛苦付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上审计岗位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流动的课堂 好书推荐 | 增长智慧,收获幸福的五本书! 智慧赋能 财会思维 |好书推荐| 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当你明确了你自己的使命,你的生命就会被赋予意义,你才能不辜负自己这一生! 美国 ... 好书推荐:从口号设计就能看出,当年国民党输得并不冤 这些年流行所谓的"愿景激励",很多企业会把一些振奋人心的口号贴在墙上,每天给员工打鸡血.至于效果如何,大家都清楚.正如一位著名的营销专家所言,到最后,这些口号往往沦为会议室里的背景 ... 57本好书推荐(非常值得收藏) 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许多前人的理论成果,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今天,小编精选了其中的45位思想大家和他们的57本经典著作,与大家一起 ... 【攻略】PVDDR推荐的快乐约力昂白蓝控 当前标准环境已经固化为只有成长涡旋套牌(复归荒野.蓝绿X ramp)和快攻套牌(纯色快攻.红黑牺牲),如果想找点乐子,可以试试 PVDDR 推荐的这套约力昂白蓝控制 底下有MTGA导入码 原文链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