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小众大师的“三副面孔”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La Vigne en Octobre》,布面油画,73.5×93.5cm,1912年

提起委拉斯开兹,栩栩如生的肖像宛在目前;提起莫奈,清透朦胧的色彩会映入脑海;提起修拉,缤纷绚烂的斑点则跃然眼中。鲜明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同艺术家的一张面孔,以便观者识别、记忆;但有些艺术家却不走寻常路。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为你介绍一位拥有“三副面孔”的艺术家——西奥·范·雷塞尔伯格。

19世纪是西方艺术架上绘画的狂欢时代,无数绘画流派不断涌现。无论是遵循古典形式、叙事宏大的新古典艺术家,还是歌颂人民、描绘时代风貌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抑或是打破清规戒律、主张户外写生的印象派画家,都在艺术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欧仁·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布面油画,260×325cm,1830年

然而,千秋万代总会淹没一些人物。西奥· 范·雷塞尔伯格 (Theo van Rysselberghe) 的肖像造型能 力娴熟稳健、色彩捕捉精妙绝伦、点彩技法炉火纯青。他在艺术创作中风格灵活多变而样样纯熟,以微小个体映射出时代变化,却被遗忘在了纷繁复杂的艺术长河中。以下便是雷塞尔伯格的“三副面孔”。

面孔一

现实主义的传承者

这张自画像由雷塞尔伯格在18岁时创作,画面中的他嘴叼烟斗,充满年轻人的桀骜不驯。纵观画中元素,衬托人物的深色背景、低纯度色彩以及扎实的塑造无一不体现着艺术家深厚的现实主义造型功底。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Meuse River around Namur》,布面油画,1880年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A Pond in Campine》,布面油画,34×43cm,1884年

1862年,雷塞尔伯格出生于比利时根特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7岁的他来到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师从校长让·弗朗索瓦·波泰尔(Jean-François Portaels)。波泰尔对北非的风光十分痴迷并以此为题材创作过许多作品,同时他也鼓励学生们前往北非进行创作。由此,雷塞尔伯格开启了他的第一次摩洛哥之旅。

让·弗朗索瓦·波泰尔《The Peral Necklace》,布面油画,101×76cm

纵观历史,许多艺术家都对北非情有独钟。浪漫主 义画派代表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曾在摩洛哥生活长达半年,野兽派代表马蒂斯 (Henri Matisse) 也曾两次前往那里。 摩洛哥这个国家以其充足的日光和异域风情成为无数艺术家的创作圣地,而前人留下的画作也不断吸引着后继艺术家的兴趣,引发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神往与探索。

欧仁·德拉克罗瓦《丹吉尔的狂热教徒》(The Fanatics of Tangier),布面油画,98×131cm,1837-1838年

亨利·马蒂斯《Entrance to the Kasbah》,水彩,40.6×27cm,1912年

显然,年轻的雷塞尔伯格也被这个国家迷住了。当他踏上摩洛哥的土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眼前打开——在距离欧洲如此之近的大陆上竟存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人文风貌。他在那里生活了四个月,在川流不息的街道、神圣肃穆的古堡和热火朝天的露天市场中创作了三十多幅作品。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Moroccan Market》,布面油画,70×100cm,1883年

这一时期,雷塞尔伯格共去了两次摩洛哥。沐浴在地中海炙热的阳光下,穿梭在本土的建筑间,面对着金黄色的大地和神秘而浪漫的东方气息,他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记录下充满活力的阿拉伯人和当地的生活场景。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Moroccan Butcher Shop》,布面油画,36×48.5cm,1882年

面孔二

印象派中的肖像画家

回到比利时后,詹姆斯·惠斯勒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的灰色调 和法国印象派对自然光线与色彩的捕捉对雷塞尔伯格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其1884年所作作品 《斯洛巴赫姐妹》(The Sisters of the Painter Schlobach) 所呈现的——橙黄色的温暖日光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精致而忧郁的冷灰色调和自由的笔触。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斯洛巴赫姐妹》,布面油画,1884年

在常见的印象派绘画中,室外风景是恒久的主题。然而雷塞尔伯格则一反常态,将创作的目光聚焦于人物肖像。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弗朗斯·哈尔斯 (Frans Hals)在肖像画上给予了他启发,但在借鉴的同时他也打破了传统肖像惯用的深色背景,作品 《卡米尔·范·蒙斯肖像》(Portrait of Camille van Mons)便是典型一例。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卡米尔·范·蒙斯肖像》,布面油画,89×70cm,1886年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玛格丽特·范·蒙斯肖像》(Portrait of Marguerite van Mons),布面油画,90×70.5cm,1886年

随后,雷塞尔伯格又在1886年的“Les XX”展览中看到了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 Monet)和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作品。印象派绘画进一步刺激着他对色彩的捕捉与运用,同时其 与巴黎艺术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克劳德·莫奈《The Blue Row Boat》,布面油画,1887年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Portrait of a Woman in Black》,布面油画,1887年

面孔三

先锋技术的实践者

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印象派画展上,新印象派艺术家修拉(Georges Seurat)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le de la Grande Jatte)深深震撼了雷塞尔伯格 ,由此他开始运用修拉的原理进行创作并成为比利时点彩画最坚定、最持久的实践者 。

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布面油画,207×308cm,1884年

新印象派的点画法在印象派的基础上重视理论与科学的运用,减少感性认知的比重。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中运用光学调色法,将纯色的小圆点密集地点在画布上。远距而观,这些色点便会互相渗透,形成丰富且柔和的视觉效果。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Three Children in Blue》,布面油画,1901年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Denise Marechal》,布面油画,36.3×26.7cm,1892年

《爱丽丝·塞特肖像》(Portrait of Alice Sethe)这一作品 正标志着雷塞尔伯格艺术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远观该画,暖色的灯光柔和地笼罩于女孩身上,连衣裙的光滑质感与面颊的红润色泽都被传达得巧妙而妥帖;走近观察,色彩斑斓的圆点则跃然于画布之上。而这正是点彩画法的奥妙所在。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爱丽丝·塞特肖像》,布面油画,492.7×245.1cm,1888年

这一时期,雷塞尔伯格受邀第三次前往摩洛哥。在这次旅行中,他以截然不同的技法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地中海风貌。90年代末, 雷塞尔伯格达到了其新印象派技巧的高点,而这也象征着比利时点画派的高潮。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Encampment near a Moroccan Village》,布面油画,31×40.5cm,1888年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Encampment near a Moroccan Village》,布面油画,162.5×218.4cm,1888年

2017年 ,其点画作品《河上的帆船》(Sailboats on the River Scheldt)在伦敦苏富比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夜场拍卖中以84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423万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艺术家本人的拍价纪录。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河上的帆船》,布面油画,66.7×90.5cm,1892年

1910年后,雷塞尔伯格的创作渐渐摆脱了点画法的桎梏。其笔触变长,色彩纯度和对比度也变高。晚年,他与友人亨利·埃德蒙德·克罗斯(Henri-Edmond Cross)于地中海沿岸定居。在这里,艺术家将创作的目光聚焦于海岸的风景,植物和裸女也频频出现在其作品之中。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Roses Jaunes, Kakis et Mimosas》,布面油画,92×73cm,1911年

西奥·范·雷塞尔伯格《Seated Nude》,布面油画,1905年

雷塞尔伯格一生的艺术风格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同时代欧洲艺术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现实主义绘画中,他是一位稳健的学院派画家;在印象派与先锋的新印象派中,他担任肖像画家;晚年的他又对海岸风景画作出巨大贡献。而在比利时,他又为本国的美术复兴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今天,我们提起这位被遗忘的大师,并重新审视他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艺术史中的重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