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辨析湖广地区位置优势,聊聊古代为何会有这现象

湖广熟,天下足”则流行于明清之,这一经济现象的产生,以两湖内部先进农业经济区的建设为基础,其粮食生产具有初步的商品生产性质。地理位置的优越和交通运输的便利也至关重要,使两湖与四川、江西于产粮区有所区别,成为继江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得“天下足”殊荣的地域。

一.“湖广熟,天下足”的地理范围

两湖内部地形多样,各区域由于地貌、气候、水土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衣业发展的历史基础、社会条件不尽相同.其粮食生产水平就存在高低之分·可足天下的“湖广"不能不受两湖 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制约,而表现出区域性.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的粮食分漕粮、官府釆美和民间贩卖的商品粮两大类,后者量最大,远远超过了前者。

两湖平原之所以成为湖广地区产粮的重地,离不开两湖平原深厚肥沃的土壤,两湖平原的土壤可分为冲积土、湖淤泥等类型。冲积土土壤肥厚,河流从平原四周的低山丘陵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自然肥力高。

因其为冲积而成,土质比较疏松,能够逆水通气,易于耕作,施肥见效快 在靠近湖泊的洼地,多是湖淤泥的分布,湖淤泥是湖泊内各种有机质积物淤积而成,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肥源,但是地下水位高,通气不良,存在一个改造的工程,具有很大増产潜力。

二.“湖广熟,天下足”的原因分析

1.江南人口密集需要大量粮食供应来发展商品经济

自唐中叶以来,江南巳成为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帯.到明朝中后期人口压力的强度比以前更大,因为这个时期江南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农业人口大幅度增加.明中后期勃兴的市镇,基本上都是商业手工业市镇,它说明有更多的劳动者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 事手工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专门化劳动.

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有极大压力。一方面农业中粮食种植面枳大大压蜩,农业人口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者大大减少,这就势必影响每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城镇数量的増加、规模的扩大,以非粮食的专业成果维持生计的人口増多,又势必加大当地的粮食消耗。

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发展趋势.到明中叶就使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缺口越拉越大,逐渐由以前的余粮输岀区转变为商品粮进口区了。其生产、生活的维持对粮食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形成了强大的买方市场和日益完善的销售网。利润便诱导商人担负起寻找粮源的任务.以保证新兴的农业及城镇工商业的顺利发展.

明中后期至清代,两湖对外的商品粮稔出,不同于以往省区间的粮食调剤,具有鮮品的商品经济色彩。两湖先进农业经济区的粮食生产是在下游急需米谷这种商品的诱导下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没有下游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很难出现持续的大批量的向江浙等省的商品粮输出。

反之,两湖充实的商品粮粮源,保障了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江南商品经济的顺利发展,解除了脱离农业或脱离粮食生产的劳动者生活的后顾之忧.没有这一基础,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就不可能取得那样显著的进步。

2.人均耕地面积问题

从人口密度上比较,湖广地区远远低于江浙等地。南宋以 后全国人口分布状况没有什么根本变化。明代洪武年间,江南、浙江、江西三省以七分之一 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全国二分之一的人口。仅苏松常镇四府,人口数量即与湖广行省相当。

时人一致认为,长江以南的人口分布是“最稀者湖广,最密者江浙”特别是随着江汉湖区和洞庭湖区广大面积湖田的被开发利用。湖广地区的人口虽有増加,人均耕地面积仍大大超过江浙

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提高粮食的商品率。这就使湖广地区在农业粮食上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江南地区。

3.政府政策支持湖广地区大力生产粮食

(1)明清时期统治者对湖广农业的政策

明初,由于洞庭地区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交战中支持后者,导致其地税额偏重,但这只是短暂特殊的例子总体上,明朝对湖南地区的税额采取轻征薄敛的方式古代中国对商业往往课以重税,而对农业则扶持有加发展农业一个困境是每遇天灾则自顾不暇,朝廷难以周济 为了鼓励发展农业,明朝对湖广地区采取减緩租赋的方式帯助其应对天灾由于朱元璋深知民困而政危,提岀了“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到了清朝,历代皇帝还延续了这个做法。大力发展湖广地区的粮食,使其称为最大的粮食基地,供应全国。

(2)举证实例

湖广贼粮将近一半用于漕粮。再以乾隆三十一年为例,湖北、湖南岁漕京师粮 分别为132396石,133753石,分别占本省赋粮总数的46%与48%。这虽然比明代成化以后 湖广漕运粮様250000石要多,但与后时代负担清粮的其它省份相比要少。

同年,江南江苏, 安叡,山东,河南、浙江以及江西等省的漕粮额分别为176260石、525936石、347907 石、173177石,941683石和770310石。又如雍正二年的粮米与田赋環,江南江苏与浙江分别是276838石、2719942两,1369258石、2659432两

同年,两湖的田赋铤与米粮额为2081290两、306628石。但然而,该年的土地面积湖广比江浙要大,江南江苏为 981,291顷27亩,浙江为456903顷43亩,两湖共841017顷75亩。这样要看到湖广的田斌与江断等处相比是存在着差距的,赋额也是较轻的。

4.交通便利加速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

以长江为中心交通路线,贯通了四川、湖广、江浙等重点省区,形成米粮流通网络。其供求方向又恰与江水流向一致,自上而下。四川居首,江浙为尾,出入关系 较为明晰。惟湖广地处中游,居流通过程之中间环节,承上受川米输入,启下出米粮至江浙,具有中转或集散市场的职能。

当我们看到两湖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对“湖广熟,天下足”的重要意义时,还应当注意到 优越地理位置和地居长江大动脉中游“转输便利,非他省比”的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对这一经济现象的实现,所起的重要作用。

不论漕运还是商品粮的转运,明清时期主要是利用船只,借助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两湖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它不仅能将本区盛产的商品粮迅速运往华东、华南、西南、关中、中原等地区,而且成为了长江中上游其它粮产区(如四川、江西)商品粮外运的集散地。

汉口之所以在清代成为全国 一级米市,就因为其背靠粮产区,而且为“九省通商”之地,这便是两湖取得上述地位的典型表 现。反证之以四川、江西.这两个省在清前期同为全国著名的粮产区,常常与“湖广”并提。

而它们之所以在商品粮也源源不断地输往外省时没能得到“天下足”的称誉,只因其地理位置欠佳,交通运输不便.尤其是四川,粮食外运多由湖北集散中转。由此可见,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对一个地区在全国知名度的提高和经济地位的确立,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

5.湖广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

两湖先逬农业经济区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其它农业区。其中 尤以江汉一一洞庭平原为突出。江汉——洞庭平原的垸田系围垦河湖淤积洲土而成,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十分肥沃,一岁两收,产量可观

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突岀的经济效益.江汉——洞庭平原、鄂东沿江平原、湘中丘陵盆地等农业区的经济水平大帽度提高,从而使两湖成为全国重要的余粮省,保证了商品粮源源不断地运往其它缺粮省区

1936年出版的《湖南经济调查所丛刊. 湖南之米谷》所载33个余粮县中。有21个在上述产粮区。它们输岀的粮食占全省总輸岀量的 72.6%,而位于湘南和湘西的12个余粮县输出的粮食主要用于县际间的调节,但远无法满足湘西、湘南的缺粮需求,每年还必须从洞庭平原、湘中调入大量米谷。也就是说,真正有商品粮输往省外的,在湖南只有洞庭平原和湘中粮产区。

三.农业与自然灾害

江浙地区常受自然灾害的袭击也是导致米粮恐慌。

重大自然灾害不仅危害农村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危害作用,因而严重地阻碍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文明进步。

历史上,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造成许多城市文明的毁灭;在剥削制度下,大灾必有大荒,饿殍遍野,赤地千里,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乱不安,尤其是灾害使农民贫困到极点,被迫掲竿而起,灾荒削弱民族的内在力量,使异族乘虚而入,危及民族和国家安全

这些历史经验教训是值得注意的。很多统治者知晓了这一点,打算分散江南地区的粮食基地的职能。那么,湖广地区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水热条件与江浙相同,自然灾害比江浙少。

参考文献:

1.张国雄 《“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

2.李华欧 《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3.谭天星 《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产量问题探讨》

4.罗小峰 《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5.百度百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