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嘉书】王羲之《兰亭序》读贴——群贤毕至

篇首语: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其书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四体皆能,是我国书法一代宗师,书法成就极大,被后世誉为“书圣”。唐张怀瓘《书断》评羲之云:“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分灵,岂能登峰造极。”欧阳询在《用笔论》中也说:“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唯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对右军之推崇,由此可见一斑。流世的《兰亭序》,亦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人民日报:中国书法将为中国文化争得最大荣誉和最广泛的尊崇!

书法是国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秦、汉之时,男子在十七岁以前必须通晓精熟八体书、六体书,才会有上进的可能。也就是说,服务社会的人必须精于书法,否则就不能跻身社会,更无望求得上进。晋、隋以后社会更注意书法,所以产生许多书法大家,如钟、王等大家相继而出。唐、宋以后更加重视书法,所以名家辈出,直到清末这种风气才开始停息。清时殿试翰林,完全以书法为标准,所谓翰林者并不是文章超群、道德出世,而是书法较为高明。所以,中国重视书法的传统,从秦、汉直到清末没有一个朝代不是这样的。

学习书法使我受益良多。让我更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热爱实践,书法美首先是艺术美,常常有看到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就不想挪步,因为书法带给我震撼,带给我享受,带给我不断学习探索的浓厚兴趣;学习书法不能有私心杂念,要心无挂碍。

学习书法,从临帖开始,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终其一生,都在强调“入古”,80岁还临古帖,慨叹“只得古人之三四”。明代书法家王铎说: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临帖要做到一边临习一边琢磨,临帖我最喜欢背临和意临。在多年学习中,我的心得是:四分练习六分思考,动手前多读帖,读帖最重要的是为了寻找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了解笔画和结构特点,动脑在动手前,也就是常说的“意在笔先”,动手后多观察,原贴与自己所写比对,为下一次动手找出需要改正和提升的若干个“点”。

今天主要讲下《兰亭序》的“群贤毕至“。

“群“字原为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的字整体来看上宽下窄;

形态上看多属古人所说的“天覆之字,凡画应盖其下”。

用笔上部“君”字笔画较重,核心一笔为“君"字竖撇。

“贤”字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同时上部又由左右两个结构组成。

这类字的主体,以下部结构为主要确立对象,

即下部笔画多数被控制,其上部笔画则可向左右延伸,

使字体结构产生较明显的伸缩对比,并作用于字的平衡。

另外,从形态上看,多属古人所说的“天覆之字,凡画应盖其下”,

即上部笔画应覆盖下面部分。字头应作为外延笔画视之,

使它们具有明显的疏密对比而获得视觉平衡,习者可从中体味。

用笔上部左重右轻,下部“贝”字左轻右重,用笔呼应,整体更平衡协调有美感。

关键一笔在于下部“贝“字的横折。

“毕”字为上中下结构,以横画为对称线,上下呈金字塔形。

核心笔画为竖画,犹如“房柱”支撑其他部分。

“至”字上下结构,上大下小;

“土“字上横用圆转过渡,下横用方,使之方圆结合,有方有圆。

最后的话:

行书笔画结构,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或疏或密,或欹或正。总之,不管同画异态也好,同形异变也好,同字异体也好,没有变化,就根本谈不上行书艺术。但行书的变化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美”的原则,即不是为变化而变化,变化出的每一笔,每一个字都很美。二是“和”的原则,就是在整体中各部分既有差异性,又保持共同性;既富于变化,又和谐一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