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阅历的人读不懂鲁迅,那他的文章还有必要收进课本吗?
文|长夜酱
关注长夜酱,为您带来更多精彩!
想必对鲁迅著作及思想比较了解的人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没有一定的阅历是读不懂鲁迅的。
不仅仅要对鲁迅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环境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懂得创作环境中的人性,即鲁迅对中国人人性的描写。
鲁迅的文章,表面说故事,什么之乎者也啊,深层次仍然是说人性。
这一点,仅了解历史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仍然是不行的,读不懂的。
例如在《药》那篇文章中“人血馒头”治病的事,暗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往后几十年,封建老旧思想完全摒弃,那时候的学生生下来就是民主与科学,再没有封建思想的痕迹。
学生没有一点社会阅历,看不懂人情世态,怎么读得懂这篇文章。
怎么说呢,鲁迅的文章,读不懂的时候,别去强求看懂,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遇到了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就懂了。
于是有人问,既然如此他的文章还有必要收进课本吗?
尤其是中小学课本,小学生初中生,他们既然读不懂鲁迅,还有读的必要吗?
其实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曾对鲁迅心有“怨言”,他的文章太难读,试卷上又非要把它做成阅读理解,还非给这些题目按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如果把这些标准答案给鲁迅看,他应该会觉得十分滑稽,更何况是学生们?
包括背诵和默写,都只是当作任务在完成,雁过无痕,好作家的文章成了学生的负担。
很少有学生乐意主动去了解他,就像无比优美的乐曲你把它调成了闹钟,时间久了也会让你反感。
还记得之前有读者在有关鲁迅的文章下留言道,
“我对鲁迅的印象就是初中的时候,老是被老师叫起来读鲁迅的课文,然后问我有什么理解,内心只想飙脏话”,看了实在令人唏嘘。
谁还没在学生时代被鲁迅文章“折磨”过呢?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你面对某些熟悉的现实场景,恍然大悟般想起那些年背过的那些话,
像是被封印的烙印,恍惚间被发觉,于是一边是觉醒,一边是疼痛。
再说所谓的学生时代“读不懂”鲁迅,大家仔细想想,你小时候背唐诗宋词的时候,真的理解那些风花雪月、伤春悲秋吗?
不能理解不是不去启蒙的理由,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年纪小才更需要好的思想来启发。
就像那些小时候从来没背过诗的,长大了学历再高,也没有从小就浸染古诗词的人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韵味。
小时候没读到鲁迅的文章,长大了再读就真的晚了。
思想上的启蒙过程不是一定要在能懂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些东西提早接触就可以了,甚至越深刻越晦涩的东西早接触反而会愈发受益。
年少的时候学习的东西会伴随自己一生,好的文章诗词都需要阅历。
《狂人日记》我当时不懂,现在懂了。
《孔乙己》我当时不懂,现在懂了。
《呐喊》我当时不懂,现在懂了。
我们必须承认,鲁迅有些文章没有人生阅历确实读不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品读、欣赏。
思想和文化这种东西,不是能懂的时候才去学,而是留在记忆里,适当的时候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