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全家三代12口全是硕博!家风,是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11月17日
陕西西安
张女士一家三代十二口都是硕博的视频
在网络上走红

姥爷梁先生是哈工大硕士

大舅是清华硕士
父亲是建大硕士
姑姑和姑父
一个是中文教授一个是数学硕士
还有
大姐和姐夫
妹妹和妹夫
张女士本人和丈夫
不是博士就是硕士
其他家人的学历基本也都在本科
但是张女士却谦虚表示:
都是普通人
主要都是依靠个人努力和长期不懈的坚持。”
网友纷纷点赞,真学霸家族

提到学霸家族,

就不得不提到这么一家人

有一个家族,出了多位两院院士:

钱钟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书堂弟)

钱临照,

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物理学家、教育家。

钱令希,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工程力学家,

 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先驱。

钱逸泰,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

钱保功,

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

钱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穆长女)

……

近现代,

钱氏多出“父子档”式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为人处世、教育方法,

便是深受钱氏一族的家训、家风影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一句用在钱钟书身上,十分贴切。

提起钱基博、钱钟书这对父子,

人们往往只知其子而不知其父。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以国语和英文全优的成绩

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成为文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被称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天才”。

其实,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

也是一名成就非凡的大儒,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古文家、

文体学家、教育家。

钱基博每读一书,都要摘录、标注,

而钱钟书每翻阅钱基博读过的书,

必定被写满密密麻麻的注解。

钱基博对钱钟书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

再比如

钱钧夫、钱学森父子

钱学森建树甚高,备受赞誉,

这和优良家风不无关系,

他常说: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回忆说:

“我父亲钱均夫很懂现代教育,

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

另一方面又送我去上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右二为钱钧夫

当年钱学森赴美留学,

钱均夫根据家训专门为其写了庭训:

“人,生当有品:

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

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寥寥数语,

千年家风,已了然。

钱氏的后世人才中,

再苦再难也要读书的例子比比皆是。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这便是钱氏的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的思想往往决定了家庭的价值观。父母的言行引导了整个家庭的风气,这风气就是家风。

良好的家风对下一辈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子女们出门在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底气。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那什么是好的家风呢?

01

高尚的精神情趣是好家风

父母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带头把家里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有些父母让低级趣味充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坏,比如抽烟、喝酒、赌博.....

父母可以用看书,赏花,听音乐等好的习惯来影响孩子,孩子身临其中,也必然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02

浓厚的学习气氛是好家风

“文风”是家风中的重要一种,是培养孩子性情的、熏陶孩子素养的重要方面。

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智的追求。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建立学习型家庭。无论父母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气氛。

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父母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父母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那么,秘密在哪儿呢?还是氛围——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庭中的这种“文风”熏陶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03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好家风

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平等协商。家庭成员间都应注意情感的投入,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互。

另外,家庭中不能没有歌声和笑声。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家庭中必须有健康的精神生活。有些父母担心与孩子嬉笑打闹有失“家长威严”,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与孩子在一起欢乐地游戏,有助于调节两代人的感情,父母如果总绷着脸,孩子反而会敬而远之。

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先生

曾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或许,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吧!

转自:中国教育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