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的人,一问一答都是学问

送我画册的小朋友,又把一本《世说新语》送给我了。
恰好是世界读书日,确实应景,有纪念意义的应景之举并不多,这无论如何算是一举。
实际上『读书日』这种装逼意味浓郁的『节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感兴趣。对真正喜欢读书的人而言,阅读的每一天都是节日,阅读的乐趣和因此而来的快乐,让阅读的日子充实又美好。
只不过,今天恰逢莎士比亚诞辰456周年,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这比什么读书日更有品味和感慨的动力。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
凭此一句,莎翁或许就足以不朽。
我要感慨的不是莎士比亚的箴言,是因为《世说新语》中关于读书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提起郑玄,想起四年前一次坐错车后的随手记录,转至此,以便对其人稍加了解,更多了解请自行查阅资料。

坐错车的好处——因错就错,而错的地方恰好有意外的风景。黉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鬼谷子曾隐居此山,其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不远千里来黉山求学,名满天下。汉儒郑玄游学淄川,见黉山神奇钟秀,遂于此建书院,授生徒500人,据传刘备15岁时,曾来黉山师事郑玄。

是的,就是这位郑玄郑老师。
回到小故事。
郑玄老师家里的奴婢丫头们都喜欢读书。一次郑老师指使一个丫头,丫头表现令郑老师不满,要揍她。丫头不服,顶嘴辩解,郑老师来火了,让人把这丫头拉到泥坑子里站着。
没一会儿,又过来一个丫头,问她:“咋泥坑里站着啊?”回答说:“我要申诉几句,正赶上郑老师发火。”
郑玄家的奴婢丫头喜欢读书并不稀奇,主人喜欢读书,家中读书氛围浓郁,奴婢丫头们跟着读书也属正常。
让人感慨的是两个奴婢之间简短的对话。
问句『胡为乎泥中』不是随便的一问,这是《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诗句,信口拈来,合辙应景,天衣无缝。
原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回答也同样精彩绝伦,『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这同样也是《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也同样是信口拈来,巧对天成,不着痕迹。
节选原诗: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想见得两个奴婢丫头读书之多、之透、之活学活用。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读过的书化作内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融会贯通随意使用,所谓知识和学问,这才是。
假如换了如今那些一年甚至一生也读不了几页书的人来问,大概是这样的语境:
卧槽,咋还戳泥坑子里了呢?
特么的点背呗,想墨迹几句,老家伙还炸毛了。
有文化没文化,高下立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如今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是因为有很多不喜欢读书的家长,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家长都在用『卧槽』和『特么的』互相对话,孩子自然也学会这样跟人对话。
一个小故事,确实给我们讲清楚了一个原本浅白的道理——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大人首先成为那样的人。
感谢@尤若小朋友的赠书。

2020年4月23日

龙城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