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闽南语的渊源、谱系大分类——原来是这样区分的啊
归类
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然而西方学者大多不认同此说法。理由如下:
第一,关于现今的不同汉语,其到底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一直在学界有争议。由于使用不同汉语的人之间,彼此基本上并无法用口语进行沟通,因此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汉语,基本上是“语言和语言”的关系。
第二,若以闽南语为讨论主轴,其与其他汉语差异甚大。以上述研究为基础,部分学者将闽南语的结构和基本词汇,与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联结,而论证其他非汉语语言对闽南语的强大影响。其指出,闽南语可视为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而不是方言。厦门话、台湾话、泉州话、漳州话等等,则是闽南语的方言。
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将闽南语视为汉语的一种方言,有别于西方学者视闽语、粤语、吴语等为独立的语言。而口语差异很大的方言非仅存在于汉语,德语各地区方言,其差异程度也不小,但仍被视为德语的方言。由于是方言连续体的关系,独立语言之荷兰语和德荷边境被分类成德语方言的低地德语,是接近的语言并能基本通话,仍分别隶属于两种不同语言。所以语言和方言的界定有国家及政治因素参伴,并不是单纯把口语差异作方言和语言的评判标准。千年以来中国习惯以方言的概念来作区别境内语言,因此主张闽南话属于汉语,是汉语的方言,以作为语言位阶上的主从的关系。如下所示:
汉藏语系>汉语> 闽语> 闽南语
以葡萄牙语为例,该语言在语言分类的系谱如下:
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罗曼语族>意大利-西罗曼语支>西罗曼语支>高卢-西罗曼语支>伊比利亚-罗曼语支>西伊比利亚语支>葡萄牙-加利西亚语>葡萄牙语
(葡萄牙语在分类位阶上比闽南话还要后面,但却没有人会将该语言说成是方言。但方言并非完全由分类位阶的多少所决定的,还有语言的影响力、地域差异等其他的因素。)
次方言及其亲近性
闽南语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闽台片
闽台片,又称泉漳片,即本土闽南语,狭义闽南语。通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广东的海陆丰、惠州。内部高度一致,沟通大致无碍。不论何种口音,源头皆为泉州话、漳州话。二者音韵系统有别,但严格对应;语法及用词基本一致。并以不等比例,光谱式混合、渐变,出现在内部个别口语当中,称“漳泉滥”。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即属之。
泉州话,主要包括安溪话、南安话、晋江话、石狮话、惠安话、永春话、德化话、同安话等等。
漳州话,主要分为“龙岩”、“漳平”、“东山”及“漳州”四小片。通行于广东海陆丰、惠州一带的学佬话和漳州腔闽南话类似能够通话。
台湾闽南语:可称“海山滥”、“海内滥”。分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内’之“通行腔”,“内埔腔”(漳州腔)四个代表。主要特色在于少部份的平埔族语、英语、荷语、日语等外来语,及中华民国政府推行之“国语”,吴语、外省方言的影响。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被称为海口腔,南部则为泉漳混合区。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14]”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此一分布。
厦门话:厦门处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响。
东南亚福建话:通行于东南亚之福建话,以闽台片为主,混合部分潮汕片调值。并依所在地与当地语言相互影响。
文莱:华人人口45,800人,大部分为闽南人。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通行同安县金门音的闽南语。
缅甸:华人大约900,000人,闽南人占约40%,海南人3%。通行漳州音闽南语。
印尼:华人人口600万人,闽南人逾半,海南人与潮州人略少。通行漳州音闽南语,语音接近大马的北马闽南话。
老挝(老挝):华人大约5000余人,接近90%为潮州人。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马来西亚:华人接近600万人,闽南人有200万人,潮州与海南人之人口,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4及5位。北马盛行漳州音(主要通行城镇是槟城和太平)及潮州音闽南语,中、南马通行泉州、永春及潮州音闽南语,海南音闽南语盛行于南马及东海岸部分地区,东马通行漳州音闽南语。
菲律宾:华人人口约有百万人,90%为闽南人,大部分祖籍泉州晋江。通行泉州音闽南语。
新加坡:华人人口300余万人,闽南人(漳州、厦门、泉州)约100万,广东人里潮州人有47万,广东人里广府人有45万, 客家人有9万, 海南人有15万,操闽南语系者,占了华人总人口的81%。通行泉州及漳州音的闽南语,少部分人至今还使用潮州话。
泰国:华人人口接近600万人,潮州人逾40%,海南人18%,闽南人16%。通行潮州音闽南语。唯普吉岛及泰南部分地区通行漳州音闽南语。
越南:华人人口近百万人,潮州人占34%,闽南人6%,海南人2%,共计42%。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浙南片
明末清初,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平阳、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南部吴语,闽东语是福州话类别)的影响,与闽台片形成一定差别。与闽台片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仍保留了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
潮汕片
潮州话:也称潮汕话。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但在语音语调及汉字文白音选用上则差异较明显。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和越南的一部分华人社区。著名戏曲荔镜记(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一直以潮州市区至澄海一带口音为标准。
中山片
北宋时期,大量福建移民迁徙到广东省中山市的隆都、南蓢、三乡、张家边一带及珠海市唐家湾区的淇澳岛和拱北区的拱北、联安、高沙三个村。由于珠海市原属香山县,因此将拱北闽语划入中山片。闽南语传入香山岛一带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的影响,与闽台片形成一定差别。
大田片
分布于福建省大田县及周边。
琼文片
雷州话,又称黎话(不是黎族的黎语)、海话,主要流行于电白、湛江,北宋之前大致居住在河南(洛阳周边),两宋年间北方战乱,先迁居到福建莆田一带,再沿着海边迁居至闽南、潮汕、海陆丰、电白、湛江、海南。雷州话与潮汕话有一定互通性,但这种互通性过去因两种方言的地域上的隔离使得两地人互通甚少而不易察觉。
海南话,又称琼语。是说闽南话的人(有说是莆田)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语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