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鸿学凝华馆随笔数则

峨眉清音 郑鸿学

泉声松韵淡人心 郑鸿学

论道图 郑鸿学

郑鸿学,凝华馆主,甘肃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定西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陇西文化馆。著名画家李宝峰先生入室弟子,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进程中,虽然朝代更替、世事纷纭,但总有一种恒久不变之道一以贯之,从古至今,形成这群人世代相传的文化精神,他超越于物质金钱之上而高扬起道德的旗帜。这种精神,从哲学层面讲为儒、释、道,从艺术层面讲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我甚至认为,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书法与绘画,其本质就是宗教。纵观千百年来书画进程,其间有多少大儒、释徒、高士,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皆痴迷其中,陶冶性情,变化气质,形成一道独特的笔墨文化景观,从而展现出华夏民族丰富的人文性格:执著中不失充当,沉静里充满生机。对于我们后来者,要承华夏文脉,传先祖道德,就绝不应该视笔墨文化于不顾。
●重传统就是重古意、重前贤,重斯世得以绵延相传之“法理”;重创新就是重自我、重个性,重生命得以精彩活泼之“情趣”。此二者凡大家皆可偏得而不能尽废。画得传统蒙养则“文”,得自然造化则“真”,一味求“文”则流于“法障”,一味求“朴”则疏于“野狂”,兼而得之,画道成!
●能得古人之貌已属不易,实可嘉勉;进而能得古人之神,更为难求!画史中称其为“透网鳞”者,要能入得去,还需跳得出,仅靠每日苦练尚难成就。对待传统,正如古人注疏“六经”,以万应万是我注六经,以一应万就是六经注我了,关键是守“一”,“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须知万法皆空,才可见性明心。
●聪明的人不是一开始就走自己的路,那样,人生太短,三两个弯路就已经没有回头之功了。习山水者须善借力。路之开始,一般是大道,尽管照老前辈走过的路走下去,风光处处可以入眼,古今中外皆可以欣赏,然而不可迷失,大道平方正直,一路走去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蹊径独辟,是在一定高度之上,应该是源于古法、源于生活,在同时代画家相比较过程中形成的。世上没有哪个人不吃饭就长大,这就是学传统的原因。
●有才无气,其才不扬;有气无才,其气不轩。大家山水,观其局部皆知其大概,其中妙处尽在笔墨。笔墨之妙关乎性情、修养,大师腕底,自有一种势不可遏之气度。画人须“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中国画是“有标没准”的,标是历代大师,有标可以知高度,然而,对于大师,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选择的切入点也大相径庭。正如王羲之是书圣,学之者甚多,代有才俊,而面貌个个不同。不要怕成不了画家,只要你愿意,“人人具足,个个圆成”,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修不成佛,修成菩萨心肠未曾不能。
●黄宾虹千笔万笔无非说一“理法”,齐白石一笔两笔,处处不离“性情”。黄翁善用乘除法,白石善用加减法。如果用“繁”比喻扎实,齐白石往往不扎实;如果用“简”来说明“精妙”,黄宾虹绝对太繁琐。繁简在意不在貌,具“文心”还得善“雕”,方可成“龙”,变化于莫测,神驰于无相,与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之间,寻求自我之精神。对于山水画家来说,不仅仅需要从真山水中悟道,更需要从人生中悟道。因为山水之道不仅合于官道、商道、文道、武道……更重要的是合乎做人之道,“温文尔雅,然后君子”“德不孤,必有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大多数已经将书法排除在教育之外了,这也许是一个错误。我们往往认为书法不实用而忽视它,殊不知一些现代人正是生活得太实在而空虚乏味,缺少精神……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虚怀若谷”,佛家讲“心外无佛”……首先是讲修养、讲文化、讲做人、讲修德……我觉得,不仅中小学生要写书法,而且大学生也要写。要把书法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重视。

小编 | 双 隆

Weixin | 1829306554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