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选牛股的(附选股框架)
今天我来讲一下我是如何自下而上选择牛股的。
Ps: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生物医药和互联网这类靠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可能不适用这套框架。
如何把一只大象放进冰箱里?
1.打开冰箱门
2.把大象装进去
3.关门
如何选出一堆潜在大牛股?
1.用特定的方法批量筛选出一堆企业
2.逐个展开深度研究
3.将看上眼的嫩模放入股票池,日常关怀呵护
所以,这里的“用特定的方法(从4000多只股票中)批量筛选出一堆企业”就是我们选股工作的第一步。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完成这一步工作常见的两种策略,各有利弊。
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选股策略,简单来说就是赚行业的钱,先从宏观、行业、主题、风口来切入,然后寻找里面值得投资的公司。
芒格先生说的:“选择在鱼多的地方钓鱼”,在资本市场流行了几十年的“美林时钟”。还有很多国内机构大佬常常挂在嘴边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牛股。”,所表达的都是这种思想。
你可能觉得自上而下比较简单,就像雷老板说的:“站在风口猪都会飞”,就像去年上半年搞5G,下半年搞半导体,今年上半年搞医药股,下半年搞电动车,轻轻松松10倍不是梦。
诚然“选择在鱼多的地方钓鱼”这种思维方式是正确的,它代表了一个“背景概率”,一个行业的容量、潜在空间、供需格局当然会对其中的每一家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赛道快速成长的企业更多,所以你选到优质企业的概率变得更高。
但事实上,赛道是用来看整体的。而不是看个体,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什么很多“好赛道”最终反而成为了投资陷阱?就是因为忽略了“价值创造的主体是企业”,而盲目歌颂赛道。
很多人在这些“风口行业”赚钱,是靠运气还是实力傻傻分不清楚,以为自己眼光独到,实际赚的是市场风格的钱。
讲真,判断“风向”本身就是极难的事情,需要具有宏观视野,洞悉技术发展趋势,熟悉市场风格轮动规律,最后判断对特定企业的影响。
这还没完,你还必须要比其他众多做同样事情的聪明人更准确、更快捷地预测那些难以预测的东西。因为如果股价先涨了一大波,多少预期已经体现在当前股价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同于自上而下先宏观后微观,先行业后个股的特点,自下而上指的是不跟风、不追高,不被过载的信息所干扰,直接从个股入手,通过调研或者财务&经营数据发现一些好公司,然后再逐层向上进行深度研究,行业则变成了研究时的一个维度。
巴菲特就是典型的自下而上型选手,他几乎很少说“我非常看好某某赛道,因此我投资了赛道中的某家企业。”,更多的都是强调“生意”、“护城河”、“便宜的价格”等因素。
2 我的自下而上择股标准
熟悉生叔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我是以基本面为核心的长期投资风格(当然偶尔也会配置少量仓位的风口版块,但主要的仓位还是以长期持有为主)。
在2018年之前,我的投资风格主要是在合理(或低估)的价格买入优质成长型公司,每个行业里面最具竞争力的公司,然后一路持股不动摇,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直到逻辑兑现,或者该公司进入阶段性成长末期,或者明显高估后再抛出。
我的投资选股框架也特别简单,因为我相信 “投资要学会做减法”,如果影响你决策的变量过多,往往会精神错乱,宏观好了加仓,基本面变差了减仓,行业预期打太满了减仓,预测大盘要涨减仓——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
下面就谈谈我从自下而上角度进行初步选股的标准:
财务和定量维度
(1)公司的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在过去2年增速每年都保持15%+
Ps:我所认为值得长期持有的股票,都是主要是冲着公司广阔的成长空间去的,在定性角度我们经常说赛道空间,渗透率,国产化率等等
而在财务层面,所有的超级成长股,必然都要经历收入连续N年持续增长的过程。
过去和现在的优等生,它的优秀如果不是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政策造成的,那么未来大概率它还会表现优秀,这就是马太效应(生叔第二定律)
换句话说,一家收入和盈利持续增长的公司有可能就是未来的大牛股。
而如果一家公司收入和盈利持续萎缩,或者七上八下,上蹿下跳,时不时原地扑街(出于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除外,比如新冠疫情,比如政策,比如金融危机),那大概率一定不会是长线牛股。
(2)上市以来扣非净利润从来没有出现亏损过。
基本同上。
(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ROE
Ps:一家企业在行业里具有竞争力,一般都可以从它的财务结果上所体现出来,最好的表达可能就是ROE这个指标,大家都是经营同一个生意,谁最牛逼,只有比了才知道。
当然还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生物医药和互联网这类靠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不适用。
(4)最新3年ROE、毛利率变化较平稳,或稳步向上。
Ps:某种程度上反应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边际变化情况
(5)资产不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值小于20%
Ps:轻资产特征是长期大牛股的摇篮
(6)现金流充沛:过去3年净现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均大于1
Ps:我眼中的好公司必须要有持续创造现金的能力,纸面利润都是浮云,而充沛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又从很大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出公司商业模式的优越性。
其他维度
(1)上市公司主业突出,并且常年专注于主业,跨界经营,过度多元化的基本回避
(2)强周期类股票排除
(3)有明显的短期增长因子,加分(产能即将释放,通过升级商业模式降本控费,即将有新产品/药物上市,实施了新的营销战略、未来1-2年内有提价预期等)
(4)所处的行业前景好,加分
3 自下而上的研究
通过上述方法选出一堆意向标的之后,就开始进入一个深度研究确认的过程。
具体标准可以参考生叔之前写的《选股三板斧》系列文章:
我的选股三板斧(之一)
我的选股三板斧(之二)
我的选股三板斧(之三)
重申一次,核心就是三个层面:
(1)商业模式:未来赚钱、扩张、增长是否足够轻松+easy,决定了企业中长期的存续性和稳定性
(2)赛道:行业是否拥有长长的雪坡,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天花板是否足够高
(3)竞争格局:行业格局是集中还是分散,是否已经走出龙头公司,该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决定了企业不断发展的确定性以及逻辑是否会被突然破坏。
窃以为,熟练掌握《我是这样选牛股的》+《选股三板斧(一)(二)(三)》这几篇文章,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本上已经可以将A股市场中10%的好公司给找出来。
你如果觉得天天追短线,听消息,抄作业长期来看根本不靠谱,不妨琢磨一下我说的方法。
4
细心的读者之前就发现了,我前面提到的是“在2018年之前,我的投资风格主要是在合理(或低估)的价格买入优质成长型公司”,那么我现在的投资体系与2018年之前有何不同呢?
笼统来说,在选股和深度研究上很大程度还是沿用了之前长期形成的经验和方法论,只是在操作策略上,我会在买入之前,把“逆向因子”给提到一个非常重要位置,由以合理估值买入优质公司转变为“寻找逆向机会买入好资产”。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从一个选股的手艺人变为一个专注,沉稳,伺机而动的好猎手”
比如某家公司中期大概率会维持稳健,长期几乎一定会变得更好,而站在短期一旦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被市场错杀,那么就形成了几年出现一次的黄金买点。
这种“顺大势,逆小势”,积极寻找“大双击”的思路是我现在的核心打法。
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下回有空再聊。
谢谢大家!
生叔出品,必属精品。
--------------------我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