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音的象征——《玉树后庭花》

图文/网络     整理/大连人的图书馆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泊秦淮》。诗人生活于晚唐时期,当时唐王朝统治者腐朽昏庸,藩镇割据。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诗人来到秦淮河畔,见到的却是红灯绿酒,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不禁感慨万端,忧愤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中提及的“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它是一首乐府吴声歌曲,杜牧以这支歌曲作为声色亡国之音的象征是有缘由的。因为它诞生于“六朝金粉地”,其内容绮(qD靡颓废,其作者正是以声色亡国的昏君陈后主。 陈后主姓陈名叔宝,是南北朝时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的末代皇帝。他继位以后,在政治上排斥忠臣,横征暴敛,刑罚苛重,民不聊生;他生活上穷奢极欲,耽于声色,终日游宴,喜作艳词,《玉树后庭花》就是他制作的乐曲之一。《玉树后庭花》原属吴声歌调,是流行于民间的情歌,但经他炮制,面目全非,变成了传唱宫廷的靡靡之音,全词共有六句: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走笑相迎。 妖姐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其词格调低俗,技巧甚拙。陈后主意在以花喻人,赞美他的宠...... (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唐代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后庭花》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又与“亡国恨”有什么联系?

  “后庭花”本是一种花的名,这种花生长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使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 《后庭花》又叫《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本来是乐府民歌中一种情歌的曲子。南北朝陈朝最后那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填上了新词,词为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陈叔宝穷奢极欲,沉湎声色,是一个典型的昏君。当时,北方强大的隋时时准备渡长江南下,陈这个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可是这个陈后主,却整天与宠妾张贵妃、孔贵人饮酒嬉戏,作诗唱和。陈叔宝作诗水平不怎样,从这首《玉树后庭花》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首诗中,陈后主是在以花喻张、孔二妃。这首诗意境不深,只是对妃子肉麻的赞美,并无技巧可言,若不是与亡国有关是不会流传下来的。

  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虽然品位低下,但却得到一群奸臣的肉麻吹捧,他自己也自鸣得意起来。隋朝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亡国之君陈叔宝仍然和宠妾、墨客们唱着《玉树后庭花》,直到敌军冲入宫殿,他才和两个妃子躲进一口井里。隋兵“窥而呼之,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乘而上。”陈后主亡国之际的丑态成为千古笑料,他的《玉树后庭花》也成了亡国的代名词。

  李商隐写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写的是隋炀帝杨广骄奢荒淫的生活。陈后主降隋后,竟成了杨广的好友。这个杨广时时惦记着人家陈后主的那两个妃子,连做梦都梦见和张贵妃张丽华跳舞。李商隐将两个昏君放在一起,让他们死后在地下一起唱《玉树后庭花》,这真是绝妙的讽刺。昏君杨广不但没有接受陈亡国的教训,反而与昏君为友,意在人家的老婆,最后隋也真的亡在了杨广的手里,这真是昏上之昏。

  后人对《玉树后庭花》的引用评论,目的是让人警惕,不要沉溺于靡靡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作饮酒赋诗之事。

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