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宝贝 你了解多少

这八宝贝 你了解多少

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了5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59项。我市申报的运河梁氏石刻脸谱、传统古琴制作技艺、齐村古陶窑建造技艺、峄县唢呐、滕县木板年画、峄县传统青铜器技艺、阴平毛笔制作技艺、生氏正骨术8项非遗项目上榜。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31项,市级252项。

古琴制作传承人谢爱军在演奏古琴

传统古琴制作技艺

枣庄传统古琴制作技艺是采用桐木、杉木、梓木配以大漆、丝弦、鹿角霜、硬木等材料,融合传统木作、漆作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光绪《峄县志》载有唐代诗人李白—— “峄阳孤桐,石耸天骨”的诗句,对枣庄古琴的制作材料——桐木进行了形象描绘。

清末以来,由师承四川成都“长啸琴馆”龙藏寺云禅大师的弟子谢运来开创的古琴制作技艺,历经五代传承,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我市古琴制作在继承谢氏琴业“妙、圆、通”制作特色基础上,完整保存了手工、上漆等传统技艺,又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和完善。

枣庄古琴选材严格,工艺复杂严谨,制作技艺全部采用传统手法,需300多道工序、历时二三年方能完成一张古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合琴方面,传承人谢爱军发明了合琴器具——琴依,将申报国家专利。目前,枣庄古琴制作技艺有了一定发展,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非博会,并成立古琴学会和古琴制作传习基地,开展了古琴展览和传习活动。

滕县木板年画

滕县木板年画

滕县王楼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兴盛于乾隆年间,至清末民初时期一度兴盛,成为鲁南地区最大的木版年画基地,行销于苏鲁豫皖数省。

王楼年画的创始人是明代的王弘光,他继承先人绘画艺术,后专攻年画刻板印刷,其后人王贞瑜、王秉元、王承河、王建良代代相传,先后设有“恒祥老号”、“滕县王楼”、“滕县城西”、“恒义书局”、“义祥书局”、“滕西王楼”、“滕西三里王家楼”、“恒祥纸店”等堂号。

滕州市木版年画风格独特,兼容天津、河北、河南、潍坊等地年画风格,特别是深受本地众多汉画像石石刻艺术的影响。滕州市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为主要内容,分为门神、灶马、吉祥喜庆、人物等,仅门神系列就有十几种,同样与其它年画一样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齐村古陶窑建造技艺

齐村制陶始源于北辛文化时期,延续唐朝,盛于元代,传承至今已有7300多年的历史。

滕州市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表明,商周时期窑炉结构和烧窑技术都有了显著提高。北朝早期,中陈郝出现了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瓷窑,这是陶窑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宋金窑以煤为燃料,推进了烧成工艺及窑炉构造的进步。明清时达到鼎盛,烧制的黑釉器,被朝廷列为贡瓷。民窑瓷器转为贡瓷,反映了当时“馒头窑”所具备的实力和影响力。

与中陈郝窑东临3公里的齐村窑,是继中陈郝之后兴起的又一较大民窑群,至今流传着“张家缸、李家盆、黑碗砂壶真喜人儿”的顺口溜。齐村古陶窑以“馒头窑”为主,不同型制的古陶窑还有“倒翻烟窑”、“芯灯子窑”和“黑碗儿窑”等多种。齐村古窑在当地一直沿用到上世纪70年代,此后逐渐为隧道窑取代。现在仅存的古式窑炉只有三座,坐落在齐村砂陶传承基地内,分别是“馒头窑”、“芯灯窑”和“黑碗窑”。

“馒头窑”因外形似馒头状而得名,是我国古代北方烧制陶瓷广泛使用的半倒焰式窑炉。枣庄“馒头窑”属民窑系,以烧造炻瓷(也称石胎瓷)和砂器为主,产品有缸、碗、盆、罐、瓶、砂壶等,主要集中分布在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和市中区齐村镇周边。齐村窑以明清时期最为发展,至今以齐村项家窑为主要代表。

峄县传统青铜器技艺

鲁南地区青铜器制作历史久远,近年来前掌大遗址、东江村小邾国贵族墓地、徐楼村东周墓葬,出土了大量从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物,代表了古时老峄县地区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峄县传统的青铜器制作采用的是陶范法和失蜡法。陶范法即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以此浇铸成型,制作出青铜器。失蜡法主要是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动物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为青铜器。

峄县传统青铜器品类丰富,包括酒器、食器、水器、乐器、礼器等等,制作精巧、风格独特。它在实用的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用与审美完美的结合统一起来。峄县传统青铜器制造技艺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目前在枣庄地区已有了多家从事青铜器生产制作的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图片:来源网络

峄县唢呐

峄县唢呐来源已久,在明朝洪武年间随移民的迁徙传入峄县一带,清朝时期就已很兴盛,一直传承至今。

峄县唢呐表演内容喜庆、动作活泼、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唢呐演奏队伍一般为六七人,分别演奏笙、唢呐、笛子、二胡、琵琶、铜板、云锣等不同的乐器。

峄县唢呐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铜杆和锡杆两种;根据演奏风格的不同,分为北路、东路、南路,也称“尖、憨、平”三派。派别有峄城区苏家、刘家,棠阴镇田家,峨山刘家,底阁侯庄魏家、王家,底阁镇吴山杨家等。在演奏时非常讲究用口和气息变化,通过发挥换气功能,顺利表现演奏时节奏快慢的衔接和变化。目前峄县唢呐以北派的颜家唢呐为代表。

颜家唢呐至今已传承9代,主要曲目有《科举成亲》、《婆媳花鼓》、《百鸟朝兽》等,其中《迎宾曲》是原创曲目,演奏时讲究喜怒哀乐,演奏技巧有“闷、吞、揉、牙、粘、挫、揉、摩、尖、憨、平、塌”等。

图片:峄城文广新局

阴平毛笔制作技艺

阴平在汉代曾为诸侯国和县级行政驻地,文化底蕴深厚。据传,阴平毛笔制作从东汉开始,根据鲁南地区狼(黄鼠狼)、羊较多之便,制成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此后又不断改良。

阴平毛笔制作以鲁南独有的制笔风格为主,同时又把北方各门派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继承了传统手工艺,以选毫讲究,配料严密,制作精细为本,更是具有传统制笔特点,并以笔的四德“尖、齐、圆、健”为标准,受到国内外书画家的认可。

阴平毛笔有大楷、中楷、小楷、京抓、大腕笔等多种型号,四百多个品种。毛笔规格以狼毫、羊毫、兼毫、石獾毫、紫毫(山兔毛)、猪鬃、马尾等为主,最近几年又与北京知名书画家共同研制出工笔、花卉、写意山水、花鸟、人物、齐派花鸟,书法

图片:来源网络

生氏正骨术

运河石刻脸谱是民间艺人在戏剧面具、脸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石刻艺术,从明代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是脸谱发展的高潮时期,当时台儿庄区古城有12家脸谱作坊,梁氏石刻脸谱作坊就是其中一家。

梁氏作坊在制作石刻脸谱的同时,还制作花脸面点模具,至今还珍藏着祖传制作的清代葵花花脸面点模具以及木刻脸谱。建国初期,又制作了纸糊戏剧脸谱,另外还刻脸谱印版印制花布。如今梁氏石刻脸谱艺术,运用在了服装、绣品鞋、陶瓷上等,使石刻脸谱艺术得到传承、创作和发展。

运河石刻脸谱千变万化,技艺精湛,是融绘画、书法、篆刻、汉画像石雕刻以及拓印等综合性工艺美术技艺,是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上世纪80年代,梁家传人梁化中(又名梁柱)继续收集、整理、挖掘,拜师学艺,坚持石刻脸谱的制作,培育传承人,将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延续下来,曾参展第二届全国非博会、第十届艺术节(获银奖)、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获金奖)。

摄影:陈晨

运河梁氏石刻脸谱

运河石刻脸谱是民间艺人在戏剧面具、脸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石刻艺术,从明代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是脸谱发展的高潮时期,当时台儿庄区古城有12家脸谱作坊,梁氏石刻脸谱作坊就是其中一家。

梁氏作坊在制作石刻脸谱的同时,还制作花脸面点模具,至今还珍藏着祖传制作的清代葵花花脸面点模具以及木刻脸谱。建国初期,又制作了纸糊戏剧脸谱,另外还刻脸谱印版印制花布。如今梁氏石刻脸谱艺术,运用在了服装、绣品鞋、陶瓷上等,使石刻脸谱艺术得到传承、创作和发展。

运河石刻脸谱千变万化,技艺精湛,是融绘画、书法、篆刻、汉画像石雕刻以及拓印等综合性工艺美术技艺,是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上世纪80年代,梁家传人梁化中(又名梁柱)继续收集、整理、挖掘,拜师学艺,坚持石刻脸谱的制作,培育传承人,将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延续下来,曾参展第二届全国非博会、第十届艺术节(获银奖)、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获金奖)。

文:孔浩   微游枣庄编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