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荞粉 李军强
陇西荞粉
李军强
远在异乡的人,总是需要一口家的味道慰藉心灵。家乡陇西地处陇右腹地,东接西安,西连兰州,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一直是关西一重镇。当地经济高速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其独特的民间地方特色小吃亦倍受广众所喜爱,陇西荞粉就是其中之一。
荞粉者,顾名思义以荞麦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健康美食,时下的吃货界里,陇西荞粉是约定俗成的网红打卡美食,其色泽酱红,味美爽口,润滑之感令人回味无穷,是消夏解暑、增加食欲的不二之选。
陇西荞粉很受食客欢迎,我们日常食用荞麦分为甜荞与苦荞两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荞麦最降气宽肠... ...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可见其营养价值非常之高。
陇西荞粉制作以优质甜荞麦为原料,通过洗涤、磨碎、筛分、浸泡、洗粉滤汁、煮粉和成型冷却等精制工序。制作出来的荞粉用瓷盆成装,反扣与案板之上,成盆坨状。成品的荞粉柔软、透明、色正,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腻而富有弹性,一上市就被食客团团围住,一抢而光。
陇西荞粉食用刀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刀切条,一种是成品调制前用捞捞,顺盆坨顶端以圈顺时针刮成细条,这种方法相对刀切更入味,加入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等多种调料汁后,那一片一片颤抖着的条形小粉片翻滚在瓷碗中,放进嘴里慢慢品味,酸辣诸味充盈腔齿。有时见到食用时亦有人将面皮与荞粉拌在一起两搅,据说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相比于荞粉独特的口味及营养价值,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豌豆粉、红薯粉,洋芋粉那就逊色太多了,根本不可与其相提并论。
作为地方名优小吃,陇西荞粉因其鲜美的味道和香嫩爽滑的口感,加上陇西特色配料搭配,据说远在清朝就大量应市了,早年卖荞粉是用一根扁担挑个铜皮包边雕花纹小粉箱,拾掇些颇为讲究的铜盆瓷碗走街穿巷叫卖。
“吃荞粉了---”。一声长长的吆喝声响起,馋嘴的食客就会从四面八方闻声而来。现在则被三轮推车代替了挑担,城里的小吃城、李家龙宫等地则以固定摊位为主。
荞粉即是餐桌佳肴,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如今150多家荞粉在陇西都各有一席之地,有的甚至在兰州、上海、北京等地开店,但其中较有名的是小吃城里的王氏和马家荞粉,景家桥康氏荞粉也味道上佳。
陇西数代经营荞粉老字号很多,论历史最早则数小吃城里的马氏荞粉。现在的老板马成林是陇西这个百年荞粉制作家族的第三代传人,马师傅从小跟着父亲马海云卖荞粉,现独自荞粉从业也已十五年了。据马师傅所述,他们家从其祖父开始制作荞粉,到现在传给两个女儿已经四代了。特别是他父亲马海云,作为陇西制作荞粉手艺最高的人,马大爷用一手比谁都高明的手艺,用一副祖传的老粉担,起早贪黑走四乡去赶集,用辛勤与汗水支起了一个足以养活全家的粉摊子,马大爷做的荞粉不仅清香可口,而且柔嫩鲜美,一上市就被顾客抢购一空,一时间他家的荞粉在陇西周边名声在外。
作为一个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家乡的荞粉与这里的风土人情一道都在思念之列,都带着深深的乡愁。每次回家,我总是一下火车就用荞粉款待自己,坐在街边小摊一张方方正正就足以容纳整个“世界”的小桌边,一手端着盛满酱红色片粉的小碗,一手拿着筷子与老板边吃边聊,兴足之处不亦乐乎。就算偶尔见到熟识亲友,彼此也会赶紧拖着带有特殊陇味的调调,隔着老远喊:“回来了,吃粉也不叫个,今年外面还好吧”。相互四眼对视中,久别的含蓄中充满说不明白的情思。
笔者一直认为对美食的享受有时总是脱离于美食本身的,如果把陇西荞粉与文化联系在一起,那荞粉里显然透着陇西人的生活习惯、市井风俗、文化底蕴。人们坐在一起吃荞粉,吃的是美食文化,交流的是家长里短、婚丧嫁娶、物价涨落的市井文化,透出的是淳朴、厚道和友爱的人情世故,这时候的荞粉之于陇西,成就了这座城对一种文化的传承。荞粉之于陇西人,便造就了这儿独特的风土人情味。而荞粉之于在外漂泊的游子,则更多的是成年后离家对故土思念的一种浓郁乡亲。
荞粉,一个承载陇西饮食习惯的文化符号,其鲜美的味道和香嫩爽滑的口感,香鲜至极。如此诱人,欲罢不能的陇西荞粉,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精神,代表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在一代代陇西人身上传承,这种文化在这一代代陇西人手中发扬。
【赞赏资金全部转交本文作者 李军强】